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我也曾一上来就想实现大模型的极限目标,原来那时候真的还没入门!

发布日期:2025-04-13 06:38:29 浏览次数: 1531 作者:智能体AI
推荐语

AI产品经理必看:如何让AI技术真正创造价值。

核心内容:
1. AI产品创新的关键在于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2. 四步方法构建具备商业价值的AI产品
3. 衡量模型能力边界、判断能力提升可行性、优化技术实现路径

杨芳贤
53A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AI产品的创新不再仅仅取决于技术的先进性,而更在于如何精准匹配市场需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AI产品在实验室阶段表现惊艳,但真正推向市场后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为AI产品找到恰当的应用场景,让技术不只是炫技,而是真正创造价值?

AI产品的落地并非简单的“技术驱动”,而是模型、技术、场景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在AI产品经理的视角下,我们需要系统性地评估模型的能力边界、优化的可行性、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及商业价值的实现路径,才能确保AI产品不仅有技术突破,更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今天,我将分享一套行之有效的四步方法,帮助你从技术能力到市场落地,构建一个真正具备商业价值的AI产品。


一、衡量模型能力边界:先搞清楚“能做什么”

做AI产品,首先得明白手里的技术工具——AI模型——到底有多大能耐。这就好比盖房子前,得先知道地基能撑多重。明确模型的能力边界,是AI产品经理的必修课。


如何衡量能力边界?

  1. 基础能力:模型天生会什么

  • 有些功能是模型“开箱即用”的,比如文本摘要、语言翻译。这些能力不需要复杂的工程化就能直接上手。

  • 举个例子,像GPT这样的模型,随手丢一段话给它,就能生成一段总结,翻译成英文也不在话下。

  • 工程化能力:技术加持能做到什么

    • 有些需求需要额外“调教”才能实现,比如通过RAG(检索增强生成)让模型回答更精准,或用Agent技术让模型执行复杂任务。

    • 比如,一个客服场景,模型光靠自己可能答得不够准,但加上RAG从知识库拉取信息,就能大幅提升效果。

  • 极限目标:现在做不到的

    • 还有些能力是当前技术暂时摸不到的天花板,比如完全自主决策。这类目标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现阶段得先认清现实。

    衡量的方法

    • 性能指标:用正确率、召回率这些硬指标来量化。比如,一个问答模型在测试中正确率能稳定在90%以上,才算得上产品化的水准。

    • 任务适配性:看模型适不适合具体任务,比如能不能把零散文本整理成JSON格式,能不能调用外部工具。

    • 稳定性:模型不能今天行明天崩,稳定性和一致性是关键。

    • 测试工具:用专业工具跑批量测试,比如拿一万条数据测测看,鲁棒性和可解释性怎么样。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就能画出一张“能力地图”,为后续定位打好技术基础。


    二、判断能力提升可行性:补齐短板有多难

    知道了模型的“现状”,下一步得问问自己:如果能力不够,能不能通过技术手段补齐?能不能满足产品化的需求?这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还得算算投入产出比。


    提升的手段

    1. RAG(检索增强生成)

    • 如果模型回答问题不够准,可以用RAG从外部知识库拉数据。比如,一个法律咨询产品,RAG能让模型引用法规原文,答案立马硬核起来。

  • Agent和工作流

    • 通过智能体(Agent)让模型调用工具或串联任务。比如,一个AI助手不仅能回答“天气怎么样”,还能直接帮你订票。

  • Prompt优化

    • 有时候换个问法,模型的输出质量就能翻倍。精心设计的Prompt就像给模型加了个“外挂”。

    关键考量:成本与收益

    • 技术成本:提升能力可能需要更多算力、人力和时间。比如,工业检测场景里,模型训练成本高到离谱,可能还不如人工划算。

    • 收益回报:投入产出比(ROI)得合适。如果花大价钱把模型从80分提到90分,但用户感知不强,那就得不偿失。

    通过分析现状、选择技术手段并衡量ROI,我们就能判断出模型能力能不能撑起产品的实际场景。


    三、市场格局画清楚:找到你的“单项冠军”

    技术搞定了,接下来要抬头看看市场。AI产品不是闭门造车,得明白用户要什么,市场缺什么。以电商零售行业为例,我们来拆解一下。


    客户需求:多、快、好、省

    • :商品种类要丰富,用户爱挑花眼。

    • :购物流程要快,从搜索到下单一气呵成。

    • :商品和服务质量得有保障。

    • :价格得实惠,谁不喜欢省钱?

    现实困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多和快冲突:商品种类多了,搜索和筛选时间就长,用户等不及。

    • 好和省冲突:高质量往往意味着高成本,便宜货难免让人怀疑质量。

    定位策略:专注单项做到极致

    一个产品很难四项全能,想在市场站稳脚跟,最好的办法是挑一项做到极致。比如:

    • 专注“快”:AI可以做实时客服,自动生成商品摘要,让用户秒懂秒买。

    • 专注“省”:通过自动化运营降低成本,比如用AI优化物流,最终让利给消费者。

    在电商零售这样的红海市场,AI产品只有找准一个点做到极致,才能被用户记住。

    四、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空间:技术+场景=价值

    最后一步,是找到一个既有用户需求又有商业价值的场景落地。咱们以“拍照搜题”为例,看看怎么把技术变成真金白银。


    场景拆解:拍照搜题

    1. 基本功能

    • 用户拍张题目照片,AI快速识别并给出答案。比如一道数学题,AI不仅认出题目,还直接算出结果。

  • 延伸互动

    • 光给答案不够,AI还能提供解题步骤、推荐相关练习,甚至生成视频讲解,引导用户深度学习。

  • 用户黏性

    • 数据显示,65%的用户拿到答案后会继续互动,平均时长从1分钟飙到10分钟以上。

  • 商业价值

    • 用户的付费点不再只是“每天搜几次题”,而是升级为“深度学习体验”——解题解析、模拟测试,这些都能变成收费项目。

    为什么有价值?

    • 用户痛点:学生和家长需要高效解题工具,还想要学懂原理。

    • 技术支撑:AI的图像识别、答案生成和内容推荐能力,完美匹配这个场景。

    • 商业回报:互动时长涨10倍,付费意愿自然水涨船高。

    通过“拍照搜题”这个例子,我们看到AI产品只有找到一个具体的、有价值的场景,才能真正发挥威力。


    五、总结

    那些成功的无一例外都找到了"技术-场景-价值"的黄金三角。场景定位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技术与市场之间的大门。AI产品经理的使命,不是炫技,而是搭桥——将技术的可能性与用户的真需求连接起来。当你下次面对AI产品的场景定位时,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 这项技术能解决用户什么本质问题?
    • 现有解决方案为什么不够好?
    • 我们的AI方案能带来多少倍的效率提升或体验优化?

    答案清晰了,方向也就明确了。期待在评论区听到你的AI产品故事,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值得我们彼此学习。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别忘了点赞分享,让更多AI产品人受益。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