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大模型时代的软件工程教育,路在何方?
发布日期:2024-12-24 08:09:24 浏览次数: 1765 来源:软件工程3.0时代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最近两年的快速成长,软件工程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LLM不仅正在改变软件开发的范式(可参考:软件工程3.0的解释),而且对软件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探讨LLM对软件工程教育的影响,分析教育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讨如何利用LLM来提升教育水平或教学成果,介绍如何通过问题驱动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模式培养创造性复合型人才。

1. LLM对软件工程教育的影响

首先软件工程进入3.0时代,进入智能的软件工程时代,虽然它建立在软件工程1.0、2.0的基础上,会继承已有的一些先进的方法论和优秀实践。

但软件自身有了新的形态:SaaM(软件即模型)和软件研发有了新的范式:模型驱动开发、模型驱动运维。

人机结对编程、人机结对测试成为常态,因此软件工程的教学和实验内容就需要做很大的改变,才能适应软件工程自身的发展。

LLM对软件工程的影响,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影响,而且会影响到许多方面,例如:

  • 例如学生提交的代码,不是自己一行一行代码敲出来的,而是LLM生成的,怎么办?

  • 是否让学生使用LLM?因为有人说,不是LLM淘汰程序员,而是会使用LLM的程序员淘汰不会使用LLM的程序员。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允许学生使用LLM或类似GitHub copilot、Cursor等AI编程工具。

  • 技能价值重构:大模型的应用使得90%的传统技能价值归零,而剩余的10%技能价值被放大1000倍。这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直接影响,迫使教育体系重新审视培养目标。

  • 学生遇到问题,不再问老师了,而是问大模型,会让教师情何以堪吗?

  • 有了大模型和一些编程平台,今天自学环境更加成熟了,上课学生不再听老师讲解,而是学生自学、自我练习、自我提升。我们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论知识容量,比不过大模型;让回答问题的响应速度,也比不过大模型。

  • 学生可能过度依赖AI工具,导致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退化。例如,学生在编写代码时过度依赖AI助手,可能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过于依赖LLM,其基础不扎实、基本功不行,这样的学生是否合格?我们是否又重新加重期末考试的比重?


2. 我们有什么对策呢?

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AI增强型计算思维"教学模型,核心特征:
  • 将AI视为协作伙伴而非替代工具
  • 强调元认知能力训练
  • 构建人机协作的创新实验室


斯坦福大学建立"计算+X"项目,提供了独特的培养模式:
  • 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
  • 开设AI伦理必修课程
  • 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跨学科AI项目


这一切,意味着我们必须快速行动起来,进行教学改革,快速推进,完成软件工程教育范式的深层次的转变。

1) 认知升级:教育生态将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教学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课程体系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学习评估从结果导向转向能力全面评估等。例如,传统的软件工程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在大模型时代,知识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教育的重心需要从“传授已知的答案”转向培养学生“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将教育生态等变化概括为:
  • 认知维度:从知识累积到能力构建;
  • 技术维度:从单一技术到跨学科融合;
  • 方法维度: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
  • 伦理维度:从技术中立到价值判断。

2)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能够质疑现有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应用大模型解决复杂问题。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讨论和反思,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角色转变: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作者、指导。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探索未知领域,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和创新。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教师也需要持续学习,保持对最新技术发展的敏感性,才能有效指导学生。
4)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
  • 重塑课程内容:课程应简化基础概念和理论,增加面向问题解决的案例分析和实操环节。例如,在软件测试课程中,采用PBL模式,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学习测试用例的设计和执行。

  • 实时性与前瞻性:课程内容需要更加灵活,及时纳入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行业实践。例如,将最新的LLM应用、模型训练方法、AI伦理等纳入教学大纲。
  • 跨学科融合:大模型应用广泛,软件工程教育需要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如数据科学、认知科学和伦理学,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综合能力。

3. LLM赋能软件工程教育
1)个性化学习路径。
  • 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评估标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评估标准,利用大模型,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反馈,帮助他们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
  • 引入AI助教:利用大模型作为助教,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实现个性化教育。例如,学生在编写代码时,可以实时获得AI助手的反馈和建议,提高学习效率。
  • 学习分析与数据驱动教学: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 自我反思与评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估,培养自我反思和持续改进的意识。
2)提升实践能力
  • 虚拟实验室与仿真实训:借助大模型和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软件开发和测试,积累实际经验。

  • 项目驱动与PBL深化:加强问题驱动学习(PBL),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3)拓展创新思维
  • 激发创造力:大模型可以生成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 协同创新:通过人机协同,学生可以与AI共同完成复杂的项目,探索新的领域和可能性。

4) 教育资源平等:利用网络和大模型技术,提供更多的在线教育资源,帮助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获得优质教育。


4. 深化PBL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 问题驱动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PBL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还注重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 问题设计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来自软件企业/业界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责任感。融入软件工程跨学科知识,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 强化团队协作与沟通:组建由不同背景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团队,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包容性。加强口头和书面沟通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 自主学习与反思:在PBL中,学生需要自主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定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持续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 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包括参与度、创新性和合作能力;通过项目成果的展示和答辩,评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5. AI时代的软件工程伦理教育
  • 强化伦理意识在AI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软件工程师对社会负责的伦理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例如,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如算法歧视、数据隐私泄露等,帮助学生理解AI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在面对伦理困境时,能够做出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期望的决策。
  • 培养责任感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开发的软件可能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 规范的建立与遵守引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帮助学生了解并遵守伦理规范。鼓励学生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持续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符合伦理要求。
  • 培养包容性:在教学中强调技术对社会公平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
  • 绿色计算:引导学生关注计算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开发环保的技术解决方案。

6. 展望未来:培养适应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未来软件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代码编写能力,而是:

  • 系统思维能力:理解复杂系统的交互与治理;
  • 批判性思维能力:对AIGC生成的内容,善于质疑和分析,从而准确评估AI输出的结果。
  • 学习能力:善于学习,与时俱进,超越自己。
  • 与AI协作能力:高效与AI系统配合的元认知能力;
  • 价值判断能力:在AI生成的方案中进行伦理和战略选择


1) 终身学习的理念
  • 学习型社会: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软件工程师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随时更新知识体系。
  • 柔性教育体系:教育机构需要建立弹性的教育体系,支持学生在不同阶段返回校园深造。
2) 人机共生的工作模式
  • 协同共事:培养学生与AI协同工作的能力,发挥人机各自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
  • 元认知能力:提升学生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认知,善于审视和调节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策略。
3) 全球视野与文化理解
  • 国际化教育: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趋势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合作方式。
  • 多元文化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工作和交流。
4)具有一系列高素质和技能
  • 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AGI时代中找到自身的独特定位。
  • 跨学科能力:结合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 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能够持续跟踪和掌握最新技术
  • 分析能力:能够从复杂问题中提取关键要素,进行系统分析。
  • 设计能力:具备良好的系统设计能力,能够设计高效、可靠的软件系统。
  • 开发/编程能力:掌握先进的编程技术,能够高效开发和调试代码。
  • 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发挥作用。
  • 创新能力: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够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
  • AI技能:掌握大模型相关技能,能够有效利用AI工具辅助开发。

结语
未来的软件工程教育场景将更加智能化和互动化。教室中,教师、学生和虚拟AI智能体共同参与互动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与AI智能体的互动,实时获取知识点的解释和实践指导,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例如,在学习软件架构设计时,学生可以与AI助手共同完成设计方案,并实时获得反馈和优化建议。

大模型时代为软件工程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通过合理利用大模型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如PBL,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教育体系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同时,随着AGI的逐步实现,软件工程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学生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保持竞争力。未来的软件工程教育,将在人机协作、智能化教学工具的助力下,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拥抱变革,重塑软件工程教育未来。我们正处于历史性转折点,成功的关键在于:
  • 保持开放与好奇的心态;
  • 建立持续学习机制;
  • 在人机协作中找到人类独特价值。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