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从啥也不会到Cuda GEMM优化
发布日期:2024-05-08 07:58:11 浏览次数: 2406


大家好,这周本来是想写vllm的blockmanager的,结果在整理笔记时,看见之前入门cuda时画的一些手稿,一时手痒将它们整理成这篇文章。除了图解外,所有代码都配上了非常详细的注释,希望对于cuda,能和大家一起从入门到不放弃。

【全文目录如下】

一、前置阅读

二、Naive GEMM

三、GEMM优化:从global memory到SMEM
3.1 split-by-k

四、GEMM优化:从SMEM到register

五、SMEM上的bank conflict
5.1 不同取数指令下的bank conflict
(1) LDS.32
(2) 为什么要有bank conflict这个概念
(3) LDS.64与LDS.128

5.2 不同warp tiling方式对bank conflict的影响
(1) 2 * 16 warp
(2) 4 * 8 warp
(3) 将 (8,8)拆成4个(4,4)
(4) 如何选择warp形状
(5) 代码实现

一、前置阅读

如果你对cuda和gpu架构比较陌生的话,推荐先阅读这篇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34587739,特别关注文章中对grid,block,warp,thread的描述。

1.1 cuda与gpu

GPU存储可分为物理内存(硬件真实存在的)逻辑内存(由cuda做抽象的)

为什么要这么分呢?因为各个GPU的物理内存架构可能有所不同,如果你写代码时还要考虑每个GPU的独特性,那可太痛苦了。所以cuda在这里帮了大忙:它对内存架构做了一层抽象,你只要按照它抽象后的框架写代码就可以。实际计算时,再由cuda在背后帮你在物理内存上读/写数据。

下图左侧为逻辑内存,右侧为物理内存。

我们先快速过一下右图中的物理内存结构:

  • Registers:寄存器
  • **L1 cache/Shared memory(SMEM)**:L1缓存/共享内存。每个SM独有,不同SM间不能相互访问。其中shared memory可以由用户写代码进行数据的读写控制,L1则不行。
  • Read-only cache:只读缓存
  • L2 cache:L2缓存,所有SM都可以访问
  • Global memory:全局内存。

忽略read-only cache,以上物理内存满足:

内存大小:global memory > L2 cache > L1/SMEM > Register

带宽大小:Register > L1/SMEM > L2 cache > global memory

接下来我们来看左图中的逻辑内存结构,并将其与右图的物理内存结构对应:

1.2 grid, block与thread

一张图总结三者关系:

有了这些前置知识,现在我们可以来看cuda矩阵优化的过程了。

假设现在要做的矩阵乘法如下:

二、Naive GEMM

每个thread负责读取A矩阵的一行和B矩阵的一列,去计算C矩阵的一个元素。则一共需要M*N个thread。

矩阵A和矩阵B都存储在global memory,每个thread直接从global memory上进行读数,完成计算:

  • 为了计算出C中的某个元素,每个thread每次都需要从global memory上读取A矩阵的一行(K个元素),B矩阵的一列(K个元素),则每个thread从global memory上的读取次数为
  • C中共有M*N个thread,则为了计算出C,对global memory的总读取次数为:

这里及之后的分析中,我们不考虑把结果矩阵C写回global memory需要的次数,只考虑“读”。

Naive GEMM的代码见下(完整代码见 https://github.com/ifromeast/cuda_learning/blob/main/03_gemm/sgemm_naive.cu):

  • blockDim:(32, 32),因为一个block内最多1024个thread
  • gridDim:(16, 16)
// 将二维数组的行列索引转成一维数组的行列索引,这样可以更高效访问数据
// row, col:二维数组实际的行列索引,ld表示该数组实际的列数
// 例:二维数组实际的行列索引为(1, 3),即第二行第四个元素,二维数据的总列数 = 5
// 返回的一位数组形式的索引为: 1*5 + 3 = 8
#define OFFSET(row, col, ld) ((row) * (ld) + (col))

// 定义naive gemm的kernel函数
__global__ void naiveSgemm(
    float * __restrict__ a, float * __restrict__ b, float * __restrict__ c,
    const int M, const int N, const int K)
 
{
    
    // 当前thread在C矩阵中的row
    int m = blockIdx.y * blockDim.y + threadIdx.y;
    // 当前thread在C矩阵中的col
    int n = blockIdx.x * blockDim.x + threadIdx.x;
    if (m < M && n < N) {
        float psum = 0.0;
        // 告知编译器自动展开循环体,这样可以减少循环控制的开销(循环次数小的时候可以这么做)
        #pragma unroll
        // 取出A[row]和B[col],然后逐个元素相乘累加,得到最终结果
        for (int k = 0; k < K; k++) {
            // a[OFFSET(m, k, K)]: 获取A[m][k]
            // b[OFFSET(k, n, N)]: 获取B[k][n]
            psum += a[OFFSET(m, k, K)] * b[OFFSET(k, n, N)];
        }
        c[OFFSET(m, n, N)] = psum;
    }
}

const int BM = 32, BN = 32;
const int M = 512, N = 512, K = 512;
dim3 blockDim(BN, BM);
dim3 gridDim((N + BN - 1) / BN, (M + BM - 1) / BM);

可想而知,由于这种办法要重复从global memory上读取数据,所以读取数据上消耗了大量时间,它肯定没有办法充足利用起GPU的算力。

注:在naive gemm的实现中,我们暂不考虑warp级别的调度及合并访存问题,这一点我们放在后文讲解。

三、GEMM优化:矩阵分块,从global memory到SMEM

我们知道on-chip内存的带宽要比off-chip内存的带宽大得多。所以如果我把矩阵A和B都搬运到on-chip的SMEM上,然后采用和naive GEMM一样的计算方法,那么尽管还是会在SMEM上发生重复读数据的情况(也即总的读写次数和naive一样,只不过现在不是从global memory读取,是从SMEM上读取),可是因为带宽变大了,总体来说数据读取时间肯定减少了。

但是问题是,SMEM的存储要比global memory小很多,当矩阵比较大时,根本没办法把完整的矩阵搬运到SMEM上。那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如果搬运不了完整的矩阵,那我对矩阵切切块,搬运它的一部分,不就行了吗?

如图:

  • 把A矩阵横着切分成四块,每块大小为
  • 把B矩阵纵着切分成四块,每块大小为

A和B对应的切块(如图中的红色和黄色块)组成一个cuda编程里的block,这里我们共有4*4 = 16个block,每个block负责计算C矩阵中大小为的部分(图中绿色块)。易知每个block间的计算是独立的。

好!那么现在我只需要把A的分块(红色)与B的分块(黄色)从global memory搬运到SMEM上,然后再从SMEM做一系列读取操作去计算C。如此循环,直到所有的C分块都计算出来为止。这不就能帮我省一笔读取数据的时间么?

这个策略虽然可行,但现在我们再上点难度如果SMEM还是装不下大小的切块,那要怎么办?

那就再继续切呗:

上图中A矩阵的高亮红块,B矩阵中的高亮黄块,就是我们再切割的结果:

  • A矩阵中的,一般我们取,因此最终A切块的大小为

  • B矩阵中的,最终B切块的大小为

按照现在的划分,我们再来理一下一个block内做的事情:

  • 每次取A矩阵的一个分块),取B矩阵的一个分块,将两者相乘得到分块矩阵C

  • 对A矩阵,向右找到下一个分块;对B矩阵,向下找到下一个分块,然后再相乘得到分块矩阵C,累加到上一个分块矩阵C上。

  • 如此循环,当我们遍历完所有的A分块和B分块后,就可以得到最终的分块矩阵C了。也就是我们图中的高亮绿块)。

现在我们来计算下切块方式下对global memory的读取次数:

  • 对于图中一块尺寸为矩阵分块C,每次都要从global memory读取大小为矩阵分块A和大小为矩阵分块B,对global memory的读取次数为。每个block内这样的操作一共要经历次。最终每个block在global memory的读取次数为:

  • block的数量

  • 综上两点,切块方式下对global memory最终的读取次数为:



所以现在我们有:
  • 不分块情况(naive gemm)下对global memory的读取次数
  • 分块情况下对global memory的读取次数

由此可知越大时,分块情况下对global memory的读写次数越少,使得gpu相对花更多的时间在计算而不是在读数上,更有效利用gpu。但是受到SMEM大小的限制,也不宜过大,不然一次加载不了那么多数据。

为什么沿着K维度切分(Split-by-k)

好,现在我们把目光集中到一块block内,你可能想问:为什么我们不按照一种更熟悉的方式,即横着切A,竖着切B,然后再去计算矩阵C呢:

这是因为,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切块的话,会重复读取数据。例如对于图中的一块A(高亮),它和B中的若干块对应,也就意味着A的这个分块会被重复加载若干次(和naive GEMM是一个道理)。但是如果我们竖着切A,横着切B(此时A和B都是沿着K方向切割的),这样所有的A分块和B分块都只会被加载1次。可以能帮助我们节省加载数据的时间

这个split-by-k的优化很重要,在接下来进一步的矩阵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基本都采用的是这种切割方式。

四、GEMM再优化:从SMEM到register


比对这上面这张图,我们总结下,到目前为止,我们为了更好利用SMEM,减少从global memory读数据,做了以下事情。

Global memory

  • 在global memory上,存放着用于计算的矩阵A,B;和结果矩阵C(初始化状态,还没被算出来)
  • 我们不想从低带宽的global memory上一个个读数据,我们想多利用高带宽的SMEM。因此我们设计了16个可以独立计算的block(绿色),每个block处理一块A(浅红色)与一块B(浅黄色)。理想情况下,每个block计算时,它会将浅红和浅黄加载到SMEM上,然后做计算。
  • 但是,浅红和浅黄,可能对于SMEM来说还是太大了。所以,我们选择再次切割,每个block做计算时,加载高亮红和高亮黄去SMEM上。

SMEM

  • 单个block在做计算时,会有若干次循环
  • 在每次循环内,block会从global memory上加载一块高亮红和高亮黄到SMEM上(每个thread加载这块高亮红和高亮黄的一部分),然后计算得到单次循环结果。所有循环结果累加,即得到这块block的最终结果(split-by-k

以上两部分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现在我们来看从SMEM -> Register的步骤

Register

  • 单个block做单次循环时,实际负责计算的是它当中的threads,如上图,每个threads负责计算这个block内(Tm, Tn)大小的矩阵。
  • 这个矩阵由上图右侧的浅红色块和浅黄色块加载而来,而这两个色块在SMEM上,也就是thread会从SMEM上逐一取数。
  • 在on-chip的memory上,register是比SMEM带宽更高,存储更小的数据。
  • 所以比起一次次从SMEM上读数,不如类比于global memory -> SMEM的思路,把数据切块后,加载到register中,再做计算。
  • 所以,单个block的单次循环下,单个thread也存在若干次循环。每次循环内,该thread从SMEM上读取渐变红和渐变黄色块到register,然后再做计算,thread所有循环的结果相加,即得到该thread的最终结果(split-by-k)。

我们马上进入代码实践讲解,在此之前我们先比对上图,把矩阵的各个维度再明确下:

  • M = N = K = 512
  • Bm = Bn = 128
  • Bk = 8
  • Tm = Tn = 8

在单个block的单次循环内,计算某对高亮红和高亮黄时,block内线程的排布如下:

相关代码如下(附详细注解),在看代码时,大家可以任意带入某个block下的某个thread来看看它是怎么做计算,以及怎么把计算结果写会global memory上C矩阵的对应位置的。

__global__ void sgemm_V1(
    float * __restrict__ a, float * __restrict__ b, float * __restrict__ c,
    const int M, const int N, const int K)
 
{

    /*
    在我们的例子里,
    dim3 blockDim(BN/TN, BM/TM) = (16, 16),即一个block中有256个thread
    dim3 gridDim((N + BN - 1) / BN, (M + BM - 1) / BM) = (4,4),即一共16个block
    */

    const int BM = 128;
    const int BN = 128;
    const int BK = 8;
    const int TM = 8;
    const int TN = 8;

    const int bx = blockIdx.x;
    const int by = blockIdx.y;
    const int tx = threadIdx.x; // thread在对应block内的行id
    const int ty = threadIdx.y; // thread在对应block内的列id
    const int tid = ty * blockDim.x + tx; // thread在对应block中的全局id(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0开始逐一标)

    /*
    在SMEM上对A和B,分别开辟大小为(BM, BK), (BK, BN)的空间
    对应到图例中,s_a为高亮红,s_b为高亮黄
    */

    __shared__ float s_a[BM][BK];
    __shared__ float s_b[BK][BN];

    /*
    初始化当前thread所维护的C矩阵(确定长度的数组,应该是定义在寄存器上的)
    */

    float r_c[TM][TN] = {0.0};
   
    /*
    例:
    对于tid = 0的thread,以下四个值分别为((0, 0), (0, 0)),
    意味着它负责把s_a(0,0)开始的连续4个数,s_b(0,0)开始的连续4个数,从global memory加载到SMEM

    对于tid = 1的thread,以下四个值分别为((0, 4), (0, 4)),
    意味着它负责把s_a(0,4)开始的连续4个数,s_b(0,4)开始的连续4个数,从global memory加载到SMEM

    对于tid = 2的thread,以下四个值分别为((1, 0), (0, 8))
    此时s_a第一行的8个数已经被前面的thread取完了,所以现在从s_a第二行开始取,s_b第一行没取完,继续进行
   
    对于tid = 18的thread,以下四个值分别为((9, 0), (0, 72)),含义同上
    */

    
    // 当前thread负责把A中的相关数据从global memory加载到SMEM,
    // 这里在计算该thread负责加载的第一个数在s_a中的row
    int load_a_smem_m = tid >> 1;  // tid/2, row of s_a
    // 当前thread负责加载的第一个数在s_a中的col
    int load_a_smem_k = (tid & 1) << 2;  // (tid % 2 == 0) ? 0 : 4, col of s_a
    
    // 当前thread负责把B中的相关数据从global memory加载到SMEM,
    // 这里在计算该thread负责加载的第一个数在s_b中的row
    int load_b_smem_k = tid >> 5;   // tid/32, row of s_b
    // 当前thread负责加载的第一个数在s_b中的col
    int load_b_smem_n = (tid & 31) << 2;  // (tid % 32) * 4, col of s_b

    /*
    例:
    对于tid = 0的thread,以下两个值为(256, 128),
    表示该thread从s_a上取的第一个数,其位置在A(位于global memory)上的row 256
    该thread从s_b上取的第一个数,其位置在B(位于global memory)上的col 128
   
    对于tid = 18的thread,以下两个值为(265, 200),道理同上
    */

    int load_a_gmem_m = by * BM + load_a_smem_m;  // global row of a
    int load_b_gmem_n = bx * BN + load_b_smem_n;  // global col of b

    /*
    对每个block,它都要经历K/Bk = 128/8 = 16次循环,每次循环计算一块s_a * s_b的结果
    这也意味着,对每个block内的每个thread,它的外循环也是16次
    */

    for (int bk = 0; bk < (K + BK - 1) / BK; bk++) {
        /*
        1. 在block的单次循环中,需要把对应的s_a(高亮红)和s_b(高亮黄)从global memory
        加载到SMEM上,因此每个thread负责加载一部分s_a, s_b的数据,最后的__syncthreads()
        是保证thread们在正式计算前,都干完了自己加载的活,即完整的s_a, s_b已被加载到SMEM上
        */

        // 在这次循环中,当前thread从s_a上取的第一个数,其位置在A(位于global memory)上的col,与load_a_gmem_m对应
        int load_a_gmem_k = bk * BK + load_a_smem_k;   // global col of a
        // 在这次循环中,当前thread从s_a上取的第一个数,在A中的地址,即A[load_a_gmem_m][load_a_gmem_k]
        int load_a_gmem_addr = OFFSET(load_a_gmem_m, load_a_gmem_k, K);
        // 从这个地址开始,取出连续的4个数,将其从A所在的global memory上,加载到s_a上
        // 注:采用FLOAT4的好处是便于连续访存。如果存储的4个数在地址上不连续,你就发4条指令。float4的数据类型就只要发1条指令,一起取出
        FLOAT4(s_a[load_a_smem_m][load_a_smem_k]) = FLOAT4(a[load_a_gmem_addr]);
        // 在这次循环中,当前thread从s_b上取的第一个数,其位置在B(位于global memory)上的row,与load_b_gmem_n对应
        int load_b_gmem_k = bk * BK + load_b_smem_k;   // global row of b
        // 在这次循环中,当前thread从s_b上取的第一个数,在B中的地址,即B[load_b_gmem_k][load_b_gmem_n]
        int load_b_gmem_addr = OFFSET(load_b_gmem_k, load_b_gmem_n, N);
        // 同理将相关的数据从global memory加载到SMEM上
        FLOAT4(s_b[load_b_smem_k][load_b_smem_n]) = FLOAT4(b[load_b_gmem_addr]);
        // 在所有thread间做一次同步,保证在下面的计算开始时,s_a, s_b相关的数据已经全部从global memory搬运到SMEM上了
        __syncthreads();

        #pragma unroll
        /*
        2. 在block的单次循环中,每个thread采用split-by-k的方式,
        逐步累加计算当前thread所维护的(TM, TN)块的结果
        */

        // 遍历每一个(渐变红,渐变黄)对,可参见图例
        for (int k = 0; k < BK; k++) {
            #pragma unroll
            for (int m = 0; m < TM; m++) {
                #pragma unroll
                for (int n = 0; n < TN; n++) {
                    int comp_a_smem_m = ty * TM + m;
                    int comp_b_smem_n = tx * TN + n;
                    // 每次从SMEM上,各加载渐变红和渐变黄上的1个元素,到register,然后再计算
                    r_c[m][n] += s_a[comp_a_smem_m][k] * s_b[k][comp_b_smem_n];
                }
            }
        }
        // 做一次同步,保证所有的thread都计算完当前所维护的(TM, TN)块
        __syncthreads();
    }

    #pragma unroll
    /*
    3. 
    此时,所有的block已做完循环,
    我们把当前thread计算出的结果(存放在r_c中,尺寸为(Tm, Tn))写回
    global memory上的C矩阵对应位置中
    */

    // 遍历当前thread结果矩阵的每一行
    for (int i = 0; i < TM; i++) {
        // 计算该thread结果矩阵的这一行,在C矩阵上对应的全局row
        int store_c_gmem_m = by * BM + ty * TM + i;
        #pragma unroll
        // 以4个数为1组,遍历该thread结果矩阵的每一列
        for (int j = 0; j < TN; j += 4) {
            // 计算这4个数中的第一个数在C矩阵上对应的全局col
            int store_c_gmem_n = bx * BN + tx * TN + j;
            // 将这4个数以FLOAT4写回global memory
            int store_c_gmem_addr = OFFSET(store_c_gmem_m, store_c_gmem_n, N);
            FLOAT4(c[store_c_gmem_addr]) = FLOAT4(r_c[i][j]);
        }
    }
}

当大家对FLOAT4的用法了解后,就会发现这里还有优化的地方:当某个thread从SMEM上加载数据到register时,它是一个数一个数加载的,这样就需要反射发送多次指令。如果数据是连续存储的,我们完全可以用FLOAT4,一次加载连续的4个数(一共16bytes)的数据去register。别着急,我们接下来就会做这个优化。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五、SMEM的bank conflict问题



当你看见这张图的时候,你可能有疑惑:一个thread的tid一定是像上面那样,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排布的吗?答案是否定的,例如你也可以让第一列的tid是0~15,第二列的tid是16~31,以此类推。只要你能写得出代码,线程的排布可以依你的需要决定。

下图给出了4种不同的线程排布方式(但实际情况中肯定不止这4种),其中左上角的图就对应着我们上面例子中的排布:

以tid = 18的线程为例,当线程排布改变时,这个线程在整个block内负责计算的(Tm, Tn)尺寸的矩阵也会不一样。例如在左上图中,它负责计算block中第二行第三列的(Tm, Tn)矩阵;在右下图中,它负责计算第三行第四列的(Tm, Tn)矩阵。与之对应的,这个线程读去register上的渐变红和渐变黄块也会不一样

到这里我们稍微总结下:

  • 假设现在一个block的尺寸是16 * 16

  • 你可以将左上图(对应着本节最开始的那张图)的构造理解成是这个block内线程的一种形式排布。即线程的二维id,例如(0, 0), (1,0),....(15, 15)等在逻辑上是按照左上图那样排布的。而根据二维id计算出来的一维id(也即tid)也是按左上图那样分布的

  • 一个block内线程实际计算时遵循的排布可认为是一种实际排布,你可以写代码控制它。正如上图所绘,同一个tid在不同排布策略下,负责计算和读取的数据也会有变。

  • 在cuda内部按照tid(其实更准确说应该是线程的二维id)对线程划分warp。即tid = 0~31为warp0,32~63为warp1,以此类推。由上图可知,线程排布不同时,warp的形状也会有所不同。由于warp内固定是32个线程,所以它的形状可能是216,  162,  48,  84, 132,  321

  • ”形式排布“和”实际排布“在cuda官方文档中没有理论支持,只是我为了方便理解自己命名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又有一点更深的体会了:原来不同的线程排布除了影响单个thread的读数和计算,还影响到了warp的组成(也即warp的形状)。

那么当warp的组成/形状不同时,对我们的计算又有什么影响呢?由前文可知,在SM内,warp是最基本的调度单元。同一warp内的不同线程在计算时,都需要去读取自己所需的数据。在排布合理的情况下,一个warp内的所有线程可以用阻塞最小的方式把自己要的数据从SMEM上取回来,也即尽量减少读数时间。

以上这段描述对你来说可能还有些抽象,此时你可能迫切想了解两件事:

  • 一个warp内的线程们从SMEM上读数时,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阻塞”问题?
  • 线程的排布(也即warp的形状)又是如何避免这种“阻塞”的?

我们依次来对这两个问题做解答。

5.1 不同取数指令下的bank conflict情况

首先我们来回答:当一个warp从SMEM上读取数据时,会发生什么样的“阻塞”。 在Nvidia gpu的SMEM上,数据是被划分为bank存储的,如下图:

SMEM上有32个bank,每个bank存放一个4byte的数。举例来说:

  • 设一个矩阵的形状为(64, 128),那么当我们把它加载到SMEM上时,对它的第一行,我们先用前32个元素填满上图的第一层banks;再取32个元素填满上图的第二层banks,以此类推直到把这个矩阵的第一行都加载到SMEM上。其余行也是同理。
  • 设一个矩阵的形状为(128, 8),那么当我们把它加载到SMEM上时,它的前四行就填满上图的第一层banks。以此类推

而这32个bank,正好和一个warp中32个线程的数量对应上,那这意味着什么呢?

(1)LDS.32

假设一个warp现在被调度了,它的32个thread此刻要去SMEM上读数。warp发送了一个LDS.32的指令(意思是让所有的thread都取1个数,其大小为4byte,换算成bit就是32)。此时,在cuda的运算中有如下规定:

  • 一个warp发送1次取数指令(不一定是LDS.32),它最多只能从SMEM上读取128bytes(32个数)的数据。这是每个warp发送1次取数指令的能取到的数据量上限

  • 如果这个warp发送的是LDS.32指令,意味着它让每个thread都从SMEM上取1个数。

  • 对于这个warp中全部的threads:

    • 如果每个thread要取的数,来自不同的bank,我们就认为没有bank conflict。在没有bank confict的情况下,warp发送1次指令,所有的threads即可取回自己想要的数据。
    • 如果某些threads要取的数,来自同一个bank,但他们要取的是这个bank上的同一个数(同一个bank的相同地址),此时我们也认为没有bank conflict,也是1次指令拿回全部的数据
    • 如果某些threads要取的数,来自同一个bank,但它们要取的是这个bank上的不同数(同一个bank的不同地址),此时我们称发生了bank conflict。假设此时对于某个bank,同个warp内不同的若干个threads想要访问它下面n个不同的地址,我们就称这个bank此时发生了n-way bank conflict(n头bank conflict)。那么本来该warp发送1次指令就能取回全部数,现在就需要串行发送n次指令,增加了读取数据的时间

我们更具像化地看几个LDS.32指令下“有bank conflict”和“没有bank conflict”的例子。

例1:即上面那张图,明显没有bank conflict

例2: warp内的每个thread访问的也是不同的bank,依不存在bank conflict

例3: warp内每个thread访问了不同的layer,但是这些thread依然访问的是不同的bank,所以没有bank conflict



例4:在一个warp内,虽然存在不同的thread访问同一个bank的情况,例如thread0~2都访问了第一个bank。但由于它们访问的是同一个bank中的相同地址,所以此时会**触发广播机制**,即thread0~2中只有1个thread在取数,取完后它广播给别的threa),也不存在bank conflict。


例5: 同个warp内不同thread访问同一个bank的不同地址,此时存在2-way bank conflict,warp需要串行发送两次LDS.32指令才能拿回全部的数据。



例6:同样也是**2-way bank conflict**


例7: **3-way bank conflict**

需要注意的是,bank conflict是针对一个warp内的threads定义的。不同的warp间不存在bank conflict这个概念。

(2)为什么要对SMEM做bank划分

通过第(1)部分的讲解,相信你已经了解了bank和bank conflict的概念,但我猜你一定和当时的我有一样的困惑:

  • 为什么要对SMEM做bank划分?
  • 又为什么要定义出bank conflict这个东西?
  • 又为什么要在bank conflict发生时对warp做惩罚,让它只能串行发送指令?
  • 又为什么bank conflict要定义在一个warp的范围内?

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搜索了很久也没找到满意的回答。随着对cuda和gpu认识的加深,现在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没有理论资料的支持,只是为了自己能好理解),所以也写在这里作为参考。

  • 首先,对于SMEM来说,它的某种资源是有限的(例如带宽、或者每次能处理的访存请求数量等),我统一将其称为“资源”

  • 接着,我做了一个(没有理论支持)的预设,即先有了SMEM bank这种硬件(或者说逻辑硬件)结构,然后才有了软件上warp的设计,并令每个warp中线程数量=bank数量=32。

  • 这个预设的含义是,在设计SMEM时,我把资源分配给每个bank。你可以想象此时每个bank上长出了一条固定宽度的路,它的路宽就是这个bank拥有的资源配额。每当这个bank一个地址上的数据被访问,就占据1单位路宽(即消耗1单位资源配额)。当一个bank的路宽被打满时,它在这个周期内就不允许有新的数据访问了,只能等到下一个周期再处理。

  • 先有了硬件的假设,我们再来看cuda软件上的实现。假设现在没有warp这个东西,某一时刻有若干threads都想从SMEM上取数,这时可能会发生它们都集中去某几个banks上取数的情况。这些banks的路宽都被打满了,threads都在它们上面排队,而此时其它路却很空。这样就导致整体并行性低下,取数效率变低。

  •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均衡的方法管理这些并行的threads,观察SMEM上bank的设计,我们从中映射出了warp的结构,即理想情况下是这样的:

也可能是这样的:

但它们表示的含义都是一样的:

- 为了让你均衡利用banks的路宽,我希望一个warp内的所有threads在banks间均匀分配数据访问请求

  • 一个warp最多只允许占用某个bank的1单位路宽。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 如图,在这个例子中,某个warp占据了bank1上2个单位路宽。如果此时这个bank的路宽刚好打满,而别的warp也想访问它时,就被阻塞了,别的warp就需要等待取数。所以这里出现了一个warp阻塞另一个warp的情况。当这个warp在某个bank上占用的路宽越多,则同一时刻内能并行执行的warp数就越少,而我们从全局上考虑显然是希望:warp间尽量能够并行,不要相互阻碍。

  • 因此我们定下了规则(bank conflict),对阻塞别人的warp进行“惩罚”以保证系统的并行性:如果这个warp下不同thread访问了同一个bank的不同地址时,就需要串行执行这个warp的读取指令。bank conflict源起于硬件层面的资源限制,同时对开发者而言则更像一种惩罚机制,提醒他们在开发时要考虑总体并行能力。

  • 如果明确了这点,就好理解为什么在一个warp内,不同thread访问同一个bank的同一个地址时不会触发bank conflict惩罚了:此时它们读取相同的数,因此我们可以只让一个thread去取数,然后广播给别的thread。这样这个warp仍只是占用了这个bank的1个单位路宽,不会影响到别的warp。

(3)LDS.64与LDS.128

上面我们给出的是LDS.32指令下bank conflict的例子。那如果一个warp发送的是LDS.64指令(一次取8bytes的数,即连续的2个数),或者LDS.128指令(一次取16bytes的数,即连续的4个数)时,bank conflict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直接来看nividia给出回复:

我们来理一下:

  • 一个warp在向SMEM发送一次访存请求(memory transaction)时,它最多只能取128bytes(32个数)的数据。

  • 一个warp在发起memory transaction时,它可以发送不同类型的指令。

  • warp内的每个thread都会按照这个指令去SMEM上取数,假设1个数4bytes,那么:

    • LDS.32下每个thread去SMEM上取1个数
    • LDS.64下每个thread去SMEM上取连续的2个数
    • LDS.128下每个thread去SMEM上取连续的4个数
  • 当你采用LDS.64指令时,一个warp内共需取2*32 = 64个数,已经超过了warp单次memory transaction允许的取数上限。所以该warp为了取回这64个数,会把取数过程拆成2个串行的phase(即2次串行的memory transaction):即0~15号线程先取回32个数,16~31号线程再取回剩下的32个数。这时bank conflict是被定义在每个phase之内的(也就是1/2个warp之内)

  • 当你采用LDS.128指令时,一个warp共需取4*32 = 128个数,已经超过warp单次memory transaction允许的取数上限。所以该warp会把取数过程拆成4个串行的phase(即4次串行的memory transcation):即0~7,8~15,16~23,24~31。这时bank conflict被定义在每个phase(也就是1/4个warp之内)。

来看两个例子,就能理解了。

case1: 使用LDS.64取数,该warp串行发起2次memory transaction,每次1/2个warp的线程在执行取数。所以我们只需关心在1/2个warp内是否发生bank conflict即可

case2: 使用LDS.64取数,理想情况下应该如case1,每个1/2warp内都没有bank conflict,这样2次memory transaction就能取回数据。但在下图这个case里,在第一个1/2warp(线程0~15),t0和t1都访问了bank0和bank1上的不同地址,所以发生bank conflict,这样第一个1/2warp就需要发起2次memory transaction取回全部的数。而第二个1/2warp(线程16~31)则没有bank conflict,只需发起1次memory transaction。所以共计发起3次memory transaction

5.2 不同的warp tiling方式对bank conflict的影响

我们在前文说过,不同的线程排布方式(影响warp的形状),可能会引起SMEM上bank conflict的问题,现在我们就通过例子来仔细分析。

(1)2*16 warp

我们先看一个更符合我们直觉的例子,即warp的形状为2*16,线程排布如下:

对于矩阵B的这个(8, 128)分块:

  • 当把该分块加载到SMEM上时,它是按bank组织的,每行放32个元素,放满之后另起一行,继续操作。

  • 每次每个thread一共要从B分块上取回连续的8个数(Tn = 8)。由于这8个数在SMEM上的也是连续排布的,所以这个thread可以采用LDS.128指令,分两次取数,每次取4个连续的数回来(我们称这4个连续的数位float4)

  • 指令是由warp统一发起给各个thread执行的,也就意味着warp要发起2次访存请求。

  • 根据前文说的规则,每次请求发起时,该warp分成4个1/4warp执行(0~7, 8~15, 16~23, 24~31),每个1/4warp发起1次memory transaction,一共发起4次memory transaction(此时不存在任何bank conflict,是整个warp从SMEM上读取B分块时最理想的情况)

现在按上图的排布,来分析实际操作时,这个warp从SMEM上读取B分块会发生什么:

  • 现在warp发起LDS.128指令,第1个1/4warp(0~7)先去执行,它的目标是让每个thread取回属于自己的第一组连续的4个数。

  • 此时,0&4,1&5,2&6,3&7这几个线程对,访问了同一个bank的不同地址。以0&4来说,thread0访问bank0~3的layer0,thread1访问bank0~3的layer1。很明显它们发生了bank conflict。所以对于这1/4个warp,理想情况下是1次memory transaction,但现在拆成了串行的2次memory transaction。其余的1/4个warp同理

  • 总结起来,当采用上图排布方式时,由于存在bank conflict,memory transaction的次数变多,读取B更慢了。

对矩阵A的这个(128,8)分块:

  • 注意一下A矩阵在SMEM上bank layer的排布方式,由于A也是按行存储的,所以它是前4行的所有元素占据bank layer0,其余以此类推。

  • 一个thread同样要从A上取8个数(Tm = 8)。但由于A分块在SMEM上排布的方式问题,要取的这8个数在SMEM上是分散存储的。我们无法向量化取数,所以这里采用LDS.32指令,每次取一个数。

  • 所以此时,我们在一个warp内分析bank conflict。

  • 不难发现,对于0~15,16~31,它们要取的数都相同(访问同样的bank的同样地址),所以会触发广播机制,不存在bank conflict。

  • 但是对于0&16,1&17等线程对来说,它们每次都访问了同一个bank的不同地址,此时存在bank conflict,因此每次取数都会拆分成2个memory transaction。

  • 总结起来,当采用上图排布方式时,A方向上同样存在bank conflict,降低取数效率。

解决B方向上的bank conflict说来话长,但敏感的你一定发现,这种排布下解决A方向上的bank conflict有一种简单的办法:把A转置后再存到SMEM上,这样我们要取的数(图中细长的渐变红块)在SMEM上就是连续的了,我们可以采用LDS.128进行取数,这样不仅减少指令发射次数,而且1/4warp内也不存在bank conflict(触发了广播机制)。详细的图我就不画了,大家可以类比推理下。

B方向上的bank conflict其实也有很多解决方式,这里我们介绍其中两种思路。

(2) 4*8 warp

一种简单的办法就是去更改warp的排布(如下图所示),一会我们给的代码示例就是按照这个排布来做的,大家可以对照着看

此时我们已经在SMEM上将A转置,在这种排布下,A和B方向上都不会有bank conflict。具体的分析就不写了,大家可以根据上文的讲解自行推理一下。

(3)将(8, 8)拆成4个(4, 4)

现在,我们再提供解决(1)B方向上bank conflict的另一种办法:

在这张图里,你看到了密密麻麻一堆线程,但是注意,一个warp内依然只有32个线程,这是不变的。

这张图的意思是,原来每个线程算的是一个连续的(8, 8)区域,现在我们把它拆成4个(4, 4)区域,上图画的就是拆完后每个线程负责计算的区域。

这样拆分后,每个线程一共还是要读8个数,也还是要使用LDS.128指令读两次(注意这里A已经转置了)但比起(1),现在在1/4warp内不存在bank conflict的情况了。例如对于第1个1/4warp(0~7),它们刚好读满一个bank layer,其余1/4warp也是同理。

拆分的核心思想是,尽量遵循bank设计的初衷,让不同的线程从一层bank layer上连续读数,而不要错开到不同的bank layer上

(4) 什么样的warp形状更合理

根据前文,一个warp可能长2 * 16,也可能长4 * 8,诸如此类,那么我们能办法评估下哪种形状更好吗?

  • 假设这个warp负责计算的矩阵尺寸为(x, y)
  • 那么易推知A上参与这个warp计算的矩阵尺寸为(x, Bk), B上的为(Bk, y)
  • 则总计算次数为:2 * x * y * Bk
  • 总数据读取次数为:x * Bk + Bk * y
  • 则计算访存比 = 以上两者相除 = 2 / (1/x + 1/y)

因此不难知道,当x和y尽量接近时,计算访存比更高,所以一般我们选择4 * 8或者8 * 4这样的warp

(5) 代码实现

最后我们给出一版按5.2(2)排布的代码实现,代码来自:https://github.com/AyakaGEMM/Hands-on-GEMM/blob/main/src/cuda/warp_tile_gemm.cu

#include <cstdlib>
#include <cuda_runtime.h>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vector>
#ifndef __CUDACC__
#include "cuda_runtime.h"
#include "device_launch_parameters.h"
void __syncthreads(); // workaround __syncthreads warning
void __syncwarp();
#endif
#include <iostream>
constexpr size_t BLOCK_SIZE = 16// we assume that every block has equal blockDim.x and blockDim.y
constexpr size_t BLOCK_M = 128;   // These const values decide how many thing a thread compute and the amount of shared memory to allocate.
constexpr size_t BLOCK_N = 128;
constexpr size_t BLOCK_K = 8// don't set 64 here, it will cause bank conflict and lower occupancy.
constexpr size_t BLOCK_M_COMPUTE = BLOCK_M / BLOCK_SIZE; // Tm = 8
constexpr size_t BLOCK_N_COMPUTE = BLOCK_N / BLOCK_SIZE; // Tn = 8

// s_a维护的矩阵元素数量
constexpr int shared_memory_A = BLOCK_M * BLOCK_K; 
// s_b维护的矩阵元素数量
constexpr int shared_memory_B = BLOCK_N * BLOCK_K;
// s_a + sb维护的矩阵元素数量
constexpr int shared_memory_element = shared_memory_A + shared_memory_B;
// s_a + s_b在SMEM上占据的大小,=它们的矩阵元素总数量 * 单元素大小(4byte)
constexpr int shared_memory_size = shared_memory_element * sizeof(float); // shared memory to use.

// i = 列索引,j = 行索引,想取A[j][i]位置的元素
#define colM(a, i, j, lda) a[((j) * (lda)) + (i)]
// i = 行索引,j = 列索引,想取A[i][j]位置的元素
#define rowM(a, i, j, lda) a[(j) + (i) * (lda)]

__global__ void matrixMul(const float *A, const float *B, float *C,
                          int M, int N, int K, float alpha, float beta)

{
    // 该thread所属的block计算出的结果矩阵中的第一个元素,在C矩阵N方向上的偏移量
    // 如图例,对于(1,2)这个block,baseX = 1*16*8 = 128
    const size_t baseX = blockIdx.x * blockDim.x * BLOCK_M_COMPUTE;
    // 该thread所属的block计算出的结果矩阵中的第一个元素,在C矩阵M方向上的偏移量
    // 如图例,对于(1,2)这个block,baseX = 2*16*8 = 256
    const size_t baseY = blockIdx.y * blockDim.y * BLOCK_N_COMPUTE;
    
    // (128*8*2)/(16*16)/2 = 4
    const int moveNum = shared_memory_element / (BLOCK_SIZE * BLOCK_SIZE) / 2;
    // 该thread的tid,如图例,(2,1)这个thread的tid = 18
    const size_t baseIdx = threadIdx.y * blockDim.x + threadIdx.x;
    
    // 每个block中维护的线程数量
    constexpr size_t threadsNum = BLOCK_SIZE * BLOCK_SIZE;
    
    // 初始化c矩阵,用于存放该thread所维护的(Tm, Tn)区域的计算结果
    float c[BLOCK_M_COMPUTE * BLOCK_N_COMPUTE] = {};
    // 存放计算结果
    float resC[BLOCK_M_COMPUTE * BLOCK_N_COMPUTE] = {};
    
    // 在SMEM上开辟空间存放高亮红块subA, 高亮黄块subB(也就是前面说的s_a, s_b)
    __shared__ float subA[BLOCK_M * BLOCK_K];
    __shared__ float subB[BLOCK_N * BLOCK_K];

    // 在寄存器中,为渐变红regA和渐变黄regB开辟了存放空间
    float4 regB[BLOCK_M_COMPUTE / 4]; // hopefully, these should reside in register.
    float4 regA[BLOCK_M_COMPUTE / 4];
    
    // 该thread所属的block,要取的浅红色块的第一个元素,在矩阵A上的地址
    const float *baseA = A + baseY * K;
    // 该thread所属的block,要取的浅黄色块的第一个元素,在矩阵B上的地址
    const float *baseB = B + baseX;
    // N * 2^3
    const auto ldb8 = N << 3;
    
    /*
    当前thread负责从global memory加载一部分高亮红、一部分高亮黄到SMEM,
    因此所有thread一起加载了完整的高亮红(s_a,本代码中也称为subA), 高亮黄(s_b, 即subB)到SMEM
    加载方式和上例中代码描述的一致,这里不再重复说明
    
    rowA: 该thread负责加载的第一个数在s_a中的row
    colA: 该thread负责加载的第一个数在s_a中的col
    rowB:该thread负责加载的第一个数在s_b中的row
    colB: 该thread负责加载的第一个数在s_b中的col
    */

    int rowA = baseIdx >> 1, rowB = baseIdx >> 5, colA = (baseIdx & 1) << 2, colB = (baseIdx << 2) & 127;
    
    /*
    baseIdx即tid
    warpId:当前thread所属的warp id。这里0~31为warp0,32~63为warp1,以此类推。例如tid=18的
            线程属于warp0
    warpBaseId:即tid%32,即当前thread在所属warp中的相对位置,例如tid=18的线程在warp中的相对位置
                是18。tid = 33的线程在warp中的相对位置是1
    */

    int warpId = baseIdx >> 5, warpBaseId = baseIdx & 31;
    
    /*
    当前thread计算的(Tm, Tn)区域的第一个元素在其所属的block所维护的那块C矩阵中的位置
    例如当前thread的tid = 18,则rowC = 16, colC = 32
    */

    int rowC = ((warpId >> 1 << 2) + (warpBaseId & 3)) << 3, colC = (((warpId & 1) << 3) + (warpBaseId >> 2)) << 3;
    
    /*
    该thread计算的(Tm, Tn)区域的第一个元素,对应在完整的C矩阵中的地址
    */

    float *baseC = C + (baseY + rowC) * N + baseX + colC;

    /*
    对每个block,它都要经历K/Bk = 128/8 = 16次循环,每次循环计算一块s_a * s_b的结果
    这也意味着,对每个block内的每个thread,它的外循环也是16次
    */

    for (int i = 0; i < K; i += BLOCK_K)
    {   
        /*
        1. 在block的单次循环中,需要把对应的s_a(高亮红)和s_b(高亮黄)从global memory
        加载到SMEM上,因此每个thread负责加载一部分s_a, s_b的数据,最后的__syncthreads()
        是保证thread们在正式计算前,都干完了自己加载的活,即完整的s_a, s_b已被加载到SMEM上
        */

        
        // 加载当前thread所负责加载的s_a上的那4个数
        // 这里是从global memory加载,所以计算的是在A矩阵上的位置
        regA[0] = *reinterpret_cast<const float4 *>(baseA + rowA * K + colA);
        // 加载当前thread所负责加载的s_b上的那4个数
        regB[0] = *reinterpret_cast<const float4 *>(baseB + rowB * N + colB);
        
        // 对s_b正常装载4个数
        *reinterpret_cast<float4 *>(&subB[baseIdx * 4]) = regB[0];
        
        // 对s_a则做了转置,这是为了避免SMEM bank conflict
        subA[rowA + colA * BLOCK_M] = regA[0].x;
        subA[(rowA) + (colA + 1) * BLOCK_M] = regA[0].y;
        subA[(rowA) + (colA + 2) * BLOCK_M] = regA[0].z;
        subA[(rowA) + (colA + 3) * BLOCK_M] = regA[0].w;

        baseA += BLOCK_K;
        baseB += ldb8;
        // 在所有thread间做一次同步,保证在下面的计算开始时,s_a, s_b相关的数据已经全部从global memory搬运到SMEM上了
        __syncthreads();
#pragma unroll
        for (int ii = 0; ii < BLOCK_K; ii++)
        {
            // 取出当前thread所要取的第一个float4渐变黄块 (32)
            regB[0] = *reinterpret_cast<float4 *>(&subB[colC + BLOCK_N * ii]);
            // 取出当前thread所要取的第二个float4渐变黄块 (36)
            regB[1] = *reinterpret_cast<float4 *>(&subB[colC + 4 + BLOCK_N * ii]);
            // 取出当前thread所要取的第一个float4渐变红块 (16)
            regA[0] = *reinterpret_cast<float4 *>(&subA[rowC + ii * BLOCK_M]);
            // 取出当前thread所要取的第二个float4渐变黄块 (20)
            regA[1] = *reinterpret_cast<float4 *>(&subA[(rowC + 4) + ii * BLOCK_M]);

#pragma unroll
            // 该thread做循环计算及后续写回global memory操作,不提
            for (int cpi = 0; cpi < BLOCK_M_COMPUTE / 4; cpi++)
            {
#pragma unroll
                for (int cpj = 0; cpj < BLOCK_N_COMPUTE / 4; cpj++)
                {
                    c[cpi * 4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regA[cpi].x * regB[cpj].x;
                    c[cpi * 4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1] += regA[cpi].x * regB[cpj].y;
                    c[cpi * 4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2] += regA[cpi].x * regB[cpj].z;
                    c[cpi * 4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3] += regA[cpi].x * regB[cpj].w;

                    c[(cpi * 4 + 1)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regA[cpi].y * regB[cpj].x;
                    c[(cpi * 4 + 1)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1] += regA[cpi].y * regB[cpj].y;
                    c[(cpi * 4 + 1)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2] += regA[cpi].y * regB[cpj].z;
                    c[(cpi * 4 + 1)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3] += regA[cpi].y * regB[cpj].w;

                    c[(cpi * 4 + 2)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regA[cpi].z * regB[cpj].x;
                    c[(cpi * 4 + 2)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1] += regA[cpi].z * regB[cpj].y;
                    c[(cpi * 4 + 2)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2] += regA[cpi].z * regB[cpj].z;
                    c[(cpi * 4 + 2)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3] += regA[cpi].z * regB[cpj].w;

                    c[(cpi * 4 + 3)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regA[cpi].w * regB[cpj].x;
                    c[(cpi * 4 + 3)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1] += regA[cpi].w * regB[cpj].y;
                    c[(cpi * 4 + 3)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2] += regA[cpi].w * regB[cpj].z;
                    c[(cpi * 4 + 3) * BLOCK_M_COMPUTE + cpj * 4 + 3] += regA[cpi].w * regB[cpj].w;
                }
            }
        }
        __syncthreads();
    }

#pragma unroll
    for (int i = 0; i < BLOCK_M_COMPUTE; i++)
#pragma unroll
        for (int j = 0; j < BLOCK_N_COMPUTE; j += 4)
        {
            *reinterpret_cast<float4 *>(&regA[0]) = *reinterpret_cast<float4 *>(&baseC[i * N + j]);
            regA[0].x = regA[0].x * beta + alpha * c[i * BLOCK_M_COMPUTE + j];
            regA[0].y = regA[0].y * beta + alpha * c[i * BLOCK_M_COMPUTE + j + 1];
            regA[0].z = regA[0].z * beta + alpha * c[i * BLOCK_M_COMPUTE + j + 2];
            regA[0].w = regA[0].w * beta + alpha * c[i * BLOCK_M_COMPUTE + j + 3];
            *reinterpret_cast<float4 *>(&baseC[i * N + j]) = *reinterpret_cast<float4 *>(&regA[0]);
        }
}

void sgemm(int M, int N, int K, float *a, float *b, float *c, float alpha = 1float beta = 0)
{
    dim3 threadsPerBlock(BLOCK_SIZE, BLOCK_SIZE);
    dim3 numBlocks((M + BLOCK_M - 1) / BLOCK_M, (N + BLOCK_N - 1) / BLOCK_N);
#ifdef __CUDACC__ // workaround for stupid vscode intellisense
    matrixMul<<<numBlocks, threadsPerBlock>>>(a, b, c, M, N, K, alpha, beta);
#endif
}

注:本文仅列出部分gemm优化办法,旨在帮助大家更加熟悉cuda编程的相关概念。

六、参考

  1.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587739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7632577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518857175
  4.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1146275
  5. https://zhuanlan.zhihu.com/p/584236348
  6.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5908830
  7.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2930482
  8. https://on-demand.gputechconf.com/gtc/2018/presentation/s81006-volta-architecture-and-performance-optimization.pdf
  9. 其余各类官网文档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