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把自己当成大模型来使用
发布日期:2024-04-12 06:30:56 浏览次数: 1723


我现在可以很笃定地说,这波AI浪潮会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把自己当成大模型来使用,才是AI带给人类最重要的启示。



这个想法已经在我脑海中萦绕了好久。在最近接连几个项目的合作中,我积极使用AI来作为自己的助理,自己的效率被大幅提升的同时,我也愈发地感受到自己的局限与潜力。


所有的观察无外乎两个方向: “知道什么”与“做到什么”。


“知道什么”


包括我在内,这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被高度“驯化”的产物。不管驯化者是谁,有效的手段只有一个,即灌输并强化概念


驯化完成的标志,则是我们认为自己充分掌握了某个关键的概念。如果驯化过程没有完成,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可能被抛弃”的焦虑感。


“它是什么?它到底是什么?它在本质上是个什么……?”,对概念的追求已经被深深地刻在你我的基因中。仿佛我们搞不清是什么,就无从动手。


比如我最近刚参与的一个公益数字化项目,从团队分享的个人关注的问题列表中,很明显看出大家都很想搞清“什么是数字化”,“行业专家眼中的数字化是什么?”。


再比如,之前做区块链项目交流时,几乎所有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朋友都急切地想要快速弄清“什么是区块链”。


再举个更早些年的例子,我经常被客户拉着问到底什么是“私域”,它和“社群”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现实,我们习惯并热衷于搞清一个概念,而非解决一个问题。因为我们首先求的是心安,其次才是其它额外收益。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不管是与行业专家对齐概念,还是深造拿个MBA,其实相当于对接了一个“专业知识库”,或者更准确地说,“专业概念库”。


这个方法也是目前AI调教领域最重要与常见的方式。比如我们常说的“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简单讲就是给大模型灌输并强化了在某方面更专业的知识概念。


比如,经过RAG调教的“公益专家大模型”会引经据典地给出一个有过背书的“什么是公益数字化”的专业解释。


所以,如果你想尽快地解决“概念焦虑”这个问题,不如干干脆脆地将自己看作一个大模型。这样,首要任务就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求问,而是直接找到这个领域最专业的知识库做对接。


而且在对接的过程中,更应该使用AI帮助你记录与沉淀概念,甚至可以直接用AI代替你来回复别人的提问或挑战。


比如我现在已经习惯在于某位经济学专家朋友单聊时也打开腾讯会议来进行记录,并且在过程中随时问问AI,它建议我进一步了解哪些可能被我忽略的方面。而且随着我们交谈的次数不断累积,我的AI助理也会被调教得更像这位专家朋友。我会在他没空理我的时候肆无忌惮地挑战他的逻辑。


毕竟大家都是大模型,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做到什么”

很多时候光“知道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能“做到什么”。


经常使用大模型的朋友肯定对调教提示词(Promt)非常熟悉。能否快速提炼出合适的提示词,是新手与老手最大的区别。


而且如果要想让AI高效地帮你完成某个任务,有时不得不给它“下个套”。


比如先赋予AI一个身份角色,“请你扮演一位专业的xxx...”,然后还要告诉它一些关键的行动指令,先去做什么,再去做什么,最后提供什么。


每当我这样给AI指令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惭愧,因为很少有耐心为自己拆分某项任务,并给出明确的交付说明。


既然自己也是大模型,那为什么不这么对待自己呢?


还有一点,我觉得自己从AI身上得到的比较深刻的感触,就是自我审查。


AI有个天生的缺陷,就是无法做到足够的准确,或者说,边界感不强。


比如Google的Gemini就生图时的肤色问题引发大众对于其无法正确理解种族价值观的争议。


如果你只是不断地调教一款AI,那么它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因为某个认知边界锁死,导致整体的智力水平下降。这点我们也一样,家教太严就会阻碍孩子智力发展。


目前有效的方法是引入自我审查机制。简单说就是在AI给出答案以前,先提出相关的反问或者审查,让AI来自行校对后再给出答复。Claude3运用这样的方式化解了Gemini遇到的窘境。


前不久,我自己做了一个帮助优化提示词的AI助手。一开始效果总是不尽人意,但在我加入了与用户确认并自我再次确认的指令后,效果提升非常明显。


随着与AI共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也开始习惯于在思考与行动中加入自我审查。我会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反问句。


曾经自省是个道理,当我把自己看做大模型后,它就是个动作


最后,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给自己与协作的人编写“提示词”


如果你想让自己获别人去行动,那就要在一开始的时候避免发出“是什么”这样的提示词,而要替换成“为了什么”以及“步骤是什么”,“如何检验效果”。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这个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咨询服务中大家往往停留空谈而难以落地的问题。


很多人面对同事、上级或关系更近的人时,无法产生行动的原因,现在看很简单,就是没有好好编写提示词!


相信我,在搞清自己或对方是个什么人之前,先承认大家都是个大模型,事情会好办很多。


试着想一想,如果你是个大模型,能让你立马行动起来的提示词是什么?

想不起来没关系,你来试试我的提示词助手吧。使用方法很简单,给这个公众号发条消息“ai群”,加入读者群后喊群主出来分享就行。


PS:这个思路下,每个人彼此的区别,或许首先还真是上下文处理长度不同(开玩笑)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