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专家看诊有了“AI分身”,首批医疗智能体入驻支付宝
发布日期:2024-09-06 13:05:23 浏览次数: 1599



仅用一个AI产品,就能串联起用户在医疗健康端所需要的全部服务。



昨天(9月5日),支付宝在“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发布了“AI健康管家”,覆盖了找医生、读报告、陪看诊、问医保、管健康等30多项健康服务。在这些服务背后,是包括地方卫健和医保部门、头部三甲、重点专科、权威名医在内的首批20多个医疗智能体。



与此同时,支付宝方面宣布面向医疗及泛健康行业,开放医疗智能体协作,共建AI健康服务生态。



“两三年前,我跟团队讲先不要急着喊AI的口号,因为当时大多还停留在概念的阶段,还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支付宝副总裁、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张俊杰表示,但如今,随着大模型技术的问世,AI时代降临,支付宝已经做好了all in AI的准备。


图:支付宝副总裁、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总经理 张俊杰


“AI健康管家会是我们面向用户服务总的入口,也是我们所有面向用户的AI服务里唯一要做的一件事,同时这个产品本身也坚持面向生态开放。”


管诊前,也管诊后



上支付宝搜索“AI健康管家”,点击进入,就能看到持续更新中的医疗智能体名单。



在已经入驻的20多个医疗智能体中,北大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张韬,是首个医生智能体的真人本体。当天的发布会上,张韬医生团队还做了医生智能体应用的经验分享。之所以愿意如此“抛头露面”,还得从他这几年的看诊经历说起。



作为血管外科的权威专家,张韬的大部分精力都在手术台上,每周的门诊时间是两个半天。因为出诊频次少,几乎每次门诊,他都是超时最严重的那个,从早上8点半一直要看到下午1点左右。最让他无奈的是,大部分患者在有限的就诊时间里,问的都是最基础的常识问题,“有的病人5分钟能讲明白,有的人半小时也不一定能理解,这个时间成本就很大了。”



而在诊疗结束后,对患者的随访管理也是困扰张韬多年的痛点。以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为例,这类患者在术后需要接受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复发。张韬要求这部分患者每个月都要来复查指标,以此来动态评估抗凝治疗的风险和获益。但事实上,多数患者都会从他的随访雷达里脱落,他们可能是外地的患者,可能是挂不上号,也可能是无法通过线上渠道及时获得他的反馈。



因此,当支付宝的团队找到他谈起“医生智能体”的项目时,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



在智能体的产品设计框架里,一个成熟的张韬医生智能体,能够24小时在线回答问题,在准确性和拟人化上做到高度一致。当用户希望进一步沟通时,可以直接跳转到医生本人,智能体则会把之前的对话整理成档案,一并推送给医生。而到了诊后环节,张韬医生智能体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报告解读、用药提醒等功能。



图:张韬医生智能体沟通页面


“在传统的医疗流程里,这些工作大多是由医生的助手团队来完成的。但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患者指定要找医生,对助手不信任。二是助手团队的水平有限,回复也不一定及时。”张韬告诉《健闻咨询》,经过了几个月的训练和打磨,以他名字命名的这个智能体进步飞速,从一开始只能答上来一两句话,到现在已经可以举一反三,引经据典,相当于医助团队里优等生的水平。



张韬说,有时候他自己回看这些对话,都觉得“很难区分”。他线下的复诊患者也不断给他带回使用反馈,大家一致的评价是,“这玩意儿太神了,连口头禅都有,就像跟您真人在那互动似的。”大多数时候,他都会莞尔一笑,补上一句,开药和手术前还是得找我本人聊聊。



“我只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后面肯定会有更多医生智能体被开发出来。”张韬表示,过去以互联网医院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主要解决的是医生和患者的连接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患者只会更多地向头部的医生集中,加重他们的负担。而医生智能体解决的是效率问题,能够为他们筛选出真正有需求的患者,最大限度发挥名医的价值。



会聊天,也会办事



但凡了解医疗AI的人都能看出,医生智能体本质上就是一个为医生量身打造的医疗大模型。



以张韬医生智能体为例,它的底座是蚂蚁集团自研的百灵大模型。在此基础上,支付宝的研发团队搭建了三层数据结构对它进行继续训练。第一层是血管外科的数据,包括大量的文献资料、临床指南、专家科普等内容;第二层是医生个人知识库,比如张韬医生提供的病案信息,真实的问诊对话等;第三层是医生个性化的调优,主要来源于张韬医生对模型生成内容的修改和标注。



在这三层数据中,第三层的数据量最少,但最能体现医生的个人风格,决定了智能体和真人医生的相似度。支付宝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产品经理赵奕宁告诉《健闻咨询》,第一版张韬医生智能体上线时,只用到了前两层的数据,产品形态就是一个很普通的问答机器人。后期,随着张韬医生不断对模型的回答进行个性化标注,智能体才开始慢慢有了人物特征,会用到一些语气词,会对患者进行情绪抚慰。



而在最近上线的版本里,用户除了文字层面的交流,还可以把智能体的回复文本转成张韬医生的语音,就像明星做导航播报一样,强化医生的个人特征。下一步,医生智能体还会增加“打电话”的功能,和用户进行实时对话,就像和张韬医生本人打电话一样,方便老年群体的使用。



事实上,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说,基于个人定制的大模型产品并不是主流。市面上现有的数字人分身,也多是基于单向输出的科普播报,很少会有这样的交互功能。


而支付宝之所以愿意做这件事,一是因为有多模态医疗大模型和数字人能力作为支持,在能够实现复杂交互的同时,成本相对可控。二是因为在医疗场景中,患者习惯于求助一个真实的医生,而非搜索引擎或者其它虚拟化的机器人,这两者在用户的使用体验上完全不同。



另一个藏得更深的原因,我们或许要跳出医生智能体这个产品才能看到。过去10年,在支付宝构建的医疗服务生态里,除了问诊,还有挂号、陪诊、购药、医保支付等诸多功能。尽管他们都集成在一个APP里,但每项服务都有各自的入口,而智能体和问答机器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不仅能聊天,还能唤起这些服务。



“我们希望用户能够通过智能体和现实产生交互,不管你是想要让医生看一下报告,还是挂号复诊购药,智能体就帮你办了,而不是告诉你该怎么办。”赵奕宁表示,真实的诊疗场景很复杂,不同服务都有自己的入口,支付宝希望在线上一个入口都能办。



此外,据支付宝方面透露,后续还有多位资深名医的智能体将在近期上线,涉及乳腺外科、睡眠专科、运动医学科和中药科等科室。



既开放,也要融合



在首批入驻支付宝的20多个医疗智能体中,除了医生主体以外,还有地方卫健和医保部门,三级医院和重点专科。比如,“安诊儿”就是支付宝和浙江卫健委共建的行业内首个医疗服务智能体,已经在浙江1000多家医疗机构落地,服务了近500万人次。




在支付宝副总裁、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张俊杰看来,不同层级的医疗智能体,功能定位各异,实现难度也不尽相同。比如,和地方卫健及医保部门、三级医院共建的智能体,主要解决的是业务流程的标准化问题,前期难度大,但一旦做出样本,就比较容易铺开。而聚焦专科和医生个体的智能体,对学科专业性的要求更高,需要更深度的合作,做精做细。



在智能体的合作规模上,张俊杰判断,未来两年会是从点到面铺开的关键阶段。



为此,发布会上,支付宝宣布开放专业智能体协作生态,支持医疗大模型免费调用,开放配套算力及数据安全解决方案。同时,还将投入超1亿元专项资金资源,携手医疗机构开发创新健康智能体方案。



“我们希望AI健康管家能扮演好的三个角色,第一个是健康咨询师,第二个是就医陪诊师,第三个是医生助手,所以以上这三个方向,只要能够提供助力的,都是我们会重点优先合作的伙伴。”张俊杰表示。



在AI健康管家发布以后,支付宝医疗健康的业务图景也更为清晰。此前,支付宝提出的三条业务主线分别是便捷支付工具、就医购药助手和医疗健康管家。如今,医疗健康管家全面AI化后,在业务流上把前两者也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更紧密的服务矩阵。



“其实AI健康管家这个概念一点都不新鲜,但是谁能把它踏踏实实地长期做下去,把用户的体验感做好,这个是有机会的,我们有信心和耐心把这个事情做好。”


张俊杰表示,支付宝的优势在于连接了超6亿的的医保用户,3600多家医院的全流程服务,同时还有泛健康领域的头部企业。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通过AI把这些服务串联起来,这件事情虽然很重,但也是他们的壁垒所在。



“我一直觉得医疗需要有个平台来去做平台该做的事情的,简单的连接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追求的一定是跨界,还要再深度地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创造新的价值。”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