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Bolt观点|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agent
发布日期:2024-06-19 07:39:58 浏览次数: 1684


在聊AI应用的时候,agent应该是大家最常提起的一个词。但不管在研究领域还是产业界,不同的人提起这个词的时候,代表的含义很不一样。Madrona最近的一篇文章对agent基础设施做了个挺好的梳理(链接:https://www.madrona.com/the-rise-of-ai-agent-infrastructure/),这篇文章里有句话说得很到位:“当你聊过足够多的从业者,你会发现有一系列不同概念的东西,他们都叫做agent”。

在一个定义都还没有完全整明白的领域,已经有了一系列分层的基础设施栈,这本身可能就说明了我们对这个领域寄予了什么样的期望。


走起来像鸭子,那它就是只鸭子

不同的agent实现,可能在完全不同的架构里,承载了完全不同的任务。这些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不一而同。但透过大家对agent的讨论,大部分时候我们在说两种特性:

  • 自主性 (Autonomous):Agent能够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决策也包括了推理(e.g. CoT, Chain of Thought),反思(e.g. ReAct),使用工具(e.g. toolformer)等等。今天绝大多数agent研究和开发者的工作在这个领域。今天的大模型不具备这些能力,需要开发者来根据场景提供。

  • 可进化性 (Self Improvement):Agent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反馈逐步自动优化自身,比如学习新的技能和优化技能组合。今天这个领域的很多工作还停留在研究阶段。实际环境中大部分时候agent的优化还主要依靠人的后续介入。


催生的土壤,也是限制的枷锁

Agent来源于我们对智能体的愿景。但今天agent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模型本身的弱点,包括推理能力的不足和上下文长度的限制。同时模型推理能力也是对agent能力最大的制约,agent完成复杂任务的效率和成功率依然差强人意(可以参考最近AI软件工程师的例子)。另外,今天的agent极大程度上依赖开发者搭建的脚手架(e.g. CoT)来引导模型完成任务。与其说模型是agent的大脑,不如说是放在古早导弹里的鸽子(二战期间,美军科学家希望发明一种可以由三只鸽子控制的导弹,尽管在试验中有一些成功案例,但是鸽子导弹对实战是不切实际的,这项计划后来被取消)。


(图片由GPT-4生成,输入信息来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oject_Pigeon)


基础设施 vs. agent开发

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今天还没有出现在地平线之上,这需要一个模型架构(而不是模型尺寸)的突破。关于这个时间线,我们见过从2025年到2030年的各种预测。但当突破真的来临,模型能够完整地掌握决策,今天对模型的大量引导也就不再需要了。我们依然需要一系列的agent基础设施,但这些设施之上的agent开发本身好像就变成了商业分析师的工作。或许这才满足了我们原本对智能体的想象。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