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深度解析AI学习人类偏好的新方法,DPO如何让AI更懂你?核心内容:1. 传统RLHF方法与DPO的对比2. DPO直接偏好优化的原理与优势3. DPO如何学习并优化生成行为
DPO(Direct Preference Optimization,直接偏好优化)是一种让大模型的输出更符合人类偏好的方法之一。这篇文章是按照我对 DPO 概念的学习逻辑来组织的,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通俗理解 DPO的原理~
过去,AI 想学会这些偏好,需要走一条相对复杂的路线,叫做 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流程大致是:
收集大量“人类更喜欢哪个回答”的数据(偏好对比)
训练一个奖励模型(Reward Model),模仿人类判断哪句话更好
用强化学习算法(如 PPO)训练主语言模型去“讨好”这个奖励模型
换句话说,AI 不直接听人类的话,而是通过“评分员”来间接学习什么是好回答。
虽然这条路线最后能达成目标,但它也有明显缺点:实现复杂、成本高、训练过程不稳定。
DPO(Direct Preference Optimization)带来的变革在于:
我不再训练一个奖励模型来打分了。你告诉我你更喜欢 A,我就直接让模型倾向 A。
这听起来是不是更简单?
DPO 把问题转化为一个很直观的任务:给定两个回答,直接训练模型倾向人类更喜欢的那一个。
这就像是在做一场持续的投票训练:人类选了谁,模型就调整自己更偏向那一方。
我们已经知道,DPO 是通过人类告诉模型“我更喜欢 A,不喜欢 B”的方式,来引导模型不断优化生成行为。那么它具体是怎么学会“更偏向好回答”的呢?
首先,DPO 借用了一个经典的偏好建模框架——Bradley-Terry 模型,它的核心思想是:
如果回答 A 的“隐藏质量得分”高于 B,那么 A 被选中的概率就应该更高。
这个模型把“人类更偏好某个回答”的判断,数学化成了一个概率表达式。比如:
如果 A 的得分是 3,B 的得分是 1,
那么 A 被选中的概率就是:
P(A △ B) = e^3 / (e^3 + e^1) ≈ 88%
也就是说,得分越高,被偏好的概率越大,得分差距越大,这个概率也越“有把握”。
这就到了 DPO 的关键创新点:它不需要单独训练一个“打分函数”或奖励模型,而是直接用语言模型自己生成的概率,来推导出每个回答的得分。
它的做法是:
准备一个参考模型(通常是一个较早阶段的模型 πref)
用当前被训练的目标模型模型 πθ 去生成同一个回答 y,在相同 prompt 下,比较它们的概率
然后计算“相对提升的倾向程度”作为得分:
r(x, y) = β × log[πθ(y|x) / πref(y|x)]
这个 r(x, y) 就是我们所说的“隐含得分”。它代表:当前模型是否比参考模型更倾向于这个回答。如果是,那这个回答就是模型学到的“更优”选项。
DPO 的真正训练发生在回答对之间的比较上:
对于一个偏好对:赢家 A、输家 B
DPO 计算两个回答的相对得分之差:
L = -log σ(r̂(x, A) - r̂(x, B))
这个差值反映的是:当前模型有没有“更偏向人类更喜欢的回答”。通过不断最小化这个损失,模型学会了逐渐偏好人类选择的风格。
虽然 RLHF 是偏好对齐任务中早期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它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了不少训练上的难题,尤其是“训练过程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强化学习本身就容易不稳定:RLHF 最后一步使用强化学习算法(如 PPO)优化语言模型,而强化学习的奖励信号往往延迟、稀疏,很难精确对应每一个生成词,训练中容易出现模式崩溃(例如模型只会说模板化句子)。
奖励模型和主模型之间目标可能不一致:奖励模型是从人类偏好中拟合而来,不等于真正的人类意图。主模型可能为了“讨好打分模型”而生成看似高分、实则空洞的内容,这种现象被称为“奖励黑客(reward hacking)”。
训练过程复杂、超参数难调:PPO 等算法包含多个超参数,训练非常依赖经验和调试技巧,工程实现复杂、资源消耗大。
DPO 的提出,正是为了避开这条“绕远路”的路径:它不使用强化学习,也不训练奖励模型,训练逻辑清晰,流程一体化,让偏好对齐变得更加稳定、直接、高效。
省去强化学习环节,训练更简单,过程更稳定
不需要奖励模型,少训练一个模型就能省大量算力
数学原理上等价于 RLHF 的优化目标,但实现方式更简洁
实验表明,在对话、文本摘要、情感控制等任务上,DPO 的性能和传统 RLHF 方法持平甚至更优,尤其在训练成本和稳定性上更具优势。
Q1:既然 DPO 更简单,是不是都不需要基于 PPO的RLHF了?
DPO 是近年来才提出的新方法,理论上和 RLHF 等价,但它在一些多轮对话或策略性任务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LHF 的奖励模型也可以用于自动生成偏好数据或构造更复杂的行为反馈,是 DPO 所不具备的能力。
Q2:偏好数据是怎么来的?人工标注吗?
是的,DPO 仍然需要有“哪一个更好”的标注数据。目前这些数据大多来自人类标注,也有部分研究使用较强模型自动合成高质量偏好对比。
DPO 不是教 AI 怎么打分,而是直接教它“人类更喜欢什么”。它把偏好学习从一个三段式流程(偏好数据 → 奖励模型 → 强化学习)简化为直接的偏好优化,效果好、成本低、工程实现更轻便。
本文为小白的学习笔记,如有不精准的地方,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4-22
阿里、蚂蚁、腾讯纷纷推出 AI 组件库,React / Vue 全覆盖,AI 组件库超全汇总来啦!
2025-04-22
我对2025年AI发展的几点预测
2025-04-21
独家|百度上线“心响”App,平替版Mauns来了?
2025-04-21
Deep Research 类产品深度测评:下一个大模型产品跃迁点到来了吗?
2025-04-21
Anthropic 官方发布Claude Code 最佳实践
2025-04-21
从“大模型热”到“Agent 潮”,“真风口”还是“伪命题”?
2025-04-21
复盘字节扣子空间开发历程:瞄准工作场景,做一个 Agent 系统
2025-04-21
OpenAI 发布企业 AI 集成技术手册:从评估到自动化
2024-08-13
2024-06-13
2024-08-21
2024-09-23
2024-07-31
2024-05-28
2024-08-04
2024-04-26
2024-07-09
2024-09-17
2025-04-22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0
2025-04-18
2025-04-16
202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