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两个靠谱的AI搜索工具
发布日期:2024-06-22 06:43:38 浏览次数: 1931 来源:曹将


01


在用 AI 工具时,经常会有一个困惑:


问探索性问题还好,比如「如何策划一场年会活动」,反正目的就是为了搜集更多灵感,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核心是有更多的思路。


但是,如果问知识性问题,比如「什么是职业化」,如果它给了错误的解释,或不官方的解释,那引用了这个结果就容易贻笑大方。


所以,对于知识性的提问,最重要的就是它有靠谱的信息源,比如专业的图书、权威的观点。


这里推荐两个渠道:


一个是得到 App 的「 AI 搜」,它会根据得到内部的课程或电子书等,给出解释。课程来自专家老师,书则有编辑审核,专业度肯定更高。


↑ 得到「 AI 搜」


另一个是「秘塔 AI 搜索」,它也会给出具体的信息源,帮助我们判断权威性,同时还会梳理出这个知识点的框架,方便建立理论框架。


↑ 秘 AI 搜索

02


朋友最近状态不一样。


以前天天把躺平挂在嘴上,实际动作也是面对工作能推就推,不能推就拖延。但有一天他像变了一个人,竟然开始主动找活干。


问其原因,答案是参加了同学聚会,发现别人这些年成长很快,收入和见识都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有一个以前不如自己的,现在竟然发展得比自己更好。」


你看,如果其他人跟他说:你要加油。他肯定会回复一句:滚。


但看到了同龄人的情况,有了对比,就有了情绪波动,波动足够了,行为就变了。


以前高中时,有一位同学也是突然之间开始发愤图强。问其原因,答案是在火车上认识了一个小哥哥,那人跟他聊了大学以后的趣事,让他也想要读上同一所 985 高校。


所以,人因触动而改变,不因劝解而改变。


03


这些年看过很多企业的兴衰,也见过很多人的起落。其实有一个感受,那就是很多「起」都源于时代红利,身在其中,周围的声音也都是赞美,自然飘飘然。红利褪去,才发现自己其实没那么厉害,业务也走向下坡路。


知识星球创始人吴鲁加老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个观点:


前两天听播客,有嘉宾提到了“浮冰”和“坚冰”,我还颇有感触。


我们现在的业务、产品和营收,其实只在浮冰上,没那么坚实。浮冰就要有浮冰的自觉,需要尽量尝试让自己变得更坚实。也需要在试炼的过程中,找到或者变成一块坚冰,才能够在冰川上生存更久一些。


对企业来说如是,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是:积累自己的核心能力,变成一块坚冰。


04


看了一篇文章,里面有段话特别刺耳,也特别真实:


经常看到很多人说:“我已经尽力了!”


这里面的尽力了,只是付出了跟普通人一样的努力罢了,只是比普通更努力了一点点罢了,只是做了跟大多数人一样的事情,只是做了本就该做的事情,根本不是付出了远超他人的思考力、专注力和执行力。


长期主义者,不会因为短期没回报而产生迷茫,依然会付出大量行动。


这两年也做了一些招聘工作,面了很多人,会看到人和人的差异。


比如有的人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工作,这自然不错;有的人完成工作后,还会复盘,沉淀经验,这自然厉害;还有的人完成工作后,甚至会去结合其他公司的情况,整理成解决方案,并在内部分享,这自然更出众。


努力也分层:有一种努力,叫做比不努力努力;还有一种努力,叫比努力还努力。


05


最近还有一个启发,就是把他人当成信用卡。这怎么说?


我们经常害怕麻烦他人,根本原因是担心被拒绝,以及随之而来的被看低。比如工作上有困惑,怕麻烦同事,怕同事觉得「这么简单的事都搞不定」,继而瞧不起自己。


但是,我们换个思路来看这事,或许有不一样的理解。


1.把他人当作信用卡,我麻烦他就相当于借钱消费了一笔,月末请他吃个饭,则相当于还了这个借款。


2.在不断的有借有还中,我在他眼中的「信用」便得到了提升。


3.等到我有更大的请求时,因为有了前期的积累,他也愿意为我「提升额度」,继而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有些厉害的人,他们会刻意地制造一些小的「请求」场景,并提供超过请求价值的回馈。比如:


1.请帮忙取个快递,之后赠送一杯奶茶。

2.请帮忙点个赞,然后送上一份星巴克的礼品券。

3.请发个模板,然后请吃一顿饭。


关系,终究是互动来的。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