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AI大模型创业之旅的第一周感想
发布日期:2024-11-18 20:46:34 浏览次数: 1513 来源:风叔云


前言

上周是风叔正式从鹅厂离职之后,迈向创业旅途的第一周。

粗略统计了一下,从11月11号到今天,包括周末,风叔一共见了10个企业级客户,3个外部合作伙伴,做了两场企业内部的非公开演讲,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会议。

今天简单聊聊风叔的一些感受,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AI大模型确实火,客户商机太多了

首先,从企业内部来看,AI大模型是企业为数不多还有预算增长的领域。很多头部企业缩减了headcount、缩减了营销预算,但是AI相关的底层系统和应用系统的预算仍然在增加。在头部企业,AI大模型是巨大的生产力变革,这点已经基本成为共识,因此头部企业都不想错过这个技术变革,避免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落后。

第二,很多头部企业都成立了AI创新中心或者AI生态合作部门,会有一笔独立的预算用来进行AI大模型项目的预研和验证,这些都是初创公司切入大客户合作非常好的窗口。

第三,如果你去企业聊proposal,前几年比较火的是数字化转型,是降本增效。但是今年,你如果还是拿这些议案,企业已经不感兴趣了,数字化转型的故事企业已经听烂了。但如果你聊的是AI大模型,不管是聊应用场景、技术原理还是行业趋势,从企业CEO、CTO、CIO到下面的业务部门,都会非常欢迎。甚至很多企业已经把对AI大模型的应用和探索,作为高管的考核指标之一。

因此,目前各个行业都出现了非常多AI大模型的商机,大到企业级AI平台,小到一些AI场景的POC验证。


头部企业和头部企业是不一样的

在上一篇文章《离开工作了七年的鹅厂,风叔正式踏上AI大模型的创业之旅》中,风叔有提到,我们锚定在行业头部企业,因为头部企业客户对AI接受程度高,可以减少很多前期的客户教育经过这段时间的密集交流,风叔发现,同样是头部企业,对于大模型的认知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别。

传统的科技行业巨头,比如生产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业,对大模型的探索非常积极和超前,敢想敢做,甚至已经有了很多非常领先的尝试。比如利用AI大模型进行药物研发、设备运维、销售助理。

但在一些传统行业,比如零售、地产和金融,对AI大模型的认知相对落后一些,认为大模型还只是像chatGPT那样的对话机器人,他们对AI Agent、对Rag的理解还很浅,不知道大模型其实已经可以做非常复杂的事情。

这个差别产生的原因,某种程度上也和企业面对的竞争和视野有关。科技行业更新换代非常快,你不前进就会被竞争对手赶超。而传统行业相对比较保守,一般不会轻易做第一批吃螃蟹的那帮人,除非实际看到某个技术范式已经对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才会有动力进行改变,这和当年Cloud的渗透路径几乎是一样的。

另外一个发现是,外企相比国内企业更超前。可能因为在国外,用户能顺畅地使用openAI,而openAI的智能水平,显然是国内很多基座大模型无法望其项背的。很多国外用户已经将大模型应用在实际的日常工作中,这些认知必然也会影响到外企在国内的团队。

以上认知层面的差别,更多体现在企业的中层和基层,头部企业高层对AI大模型的认知还是比较清晰的


RAG非常重要,现在和将来都是

RAG,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绝对重要的武器

风叔和客户聊到了很多业务场景,几乎所有场景都涉及到向量数据库或知识图谱,比如设备智能运维场景、医药检索场景、销售培训场景、智能导购场景等等,这些都是此前风叔有预想到的。

未来随着基础大模型越来越智能,prompt和微调的重要性会越来越低。因为prompt的本质是在引导大模型如何思考,当大模型本身越来越智能的时候,对prompt的依赖性就越来越低了。比如GPT-o1出来之后,用很简单的prompt就能做很复杂的事情,不需要像过去那样设计复杂的prompt。微调也是同理。

但RAG的本质是解决企业私域数据的问题,企业永远不可能把自己的核心数据交给基础大模型。无论大模型的智能化如何演进,都需要给大模型挂载企业级专属知识库,这就是RAG的最佳用武之地。

所以,如果你是产品经理或开发,想往AI转型,RAG是你必须精通的领域。


大厂在toB领域确实没有优势

风叔在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大厂在大模型的企业级领域没有优势。

而大模型toB应用是大厂很难发挥优势的地方,这一点风叔深有体会。


风叔在之前的工作中,接触过大量的头部客户,很多AI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大厂其实很难接住。大厂内部都有自己的大模型,出于政治正确的考量,基本上都会要求客户使用自己的大模型。但这类大模型往往比较难私有化部署,企业出于法务合规性和数据隐私保护,不可能将企业敏感数据向公网传输。虽然目前很多大厂也发布了可私有化部署的小模型,但其实际性能往往不如公网模型。 


同时,企业级AI场景需要大量的前期人力投入,比如客户调研、场景深挖和模型微调,大厂对于人效的高要求,也很难为客户进行贴身服务,但做不到贴身服务就无法真正落地好的场景。

风叔,公众号:风叔云离开工作了七年的鹅厂,风叔正式踏上AI大模型的创业之旅

和很多客户实际交流过之后,也再次印证了风叔的想法。

很多客户已经对大厂祛魅了,他们也逐渐知道了大厂的顽疾,比如不肯持续投入,组织架构经常变动,不会贴着客户的业务和场景。自以为做了一个所谓最大公约数的标准产品,就觉得客户应该来用,想当然的闭门造车做产品。

现在有些客户之所以还会选择大厂,也更多是看重其他方面的因素,非产品或方案本身的因素,比如云资源、PR资源、流量资源、或者战略合作。但是细问之后你会发现,大厂在企业内部也没有特别好的场景落地。

比如目前风叔参与的一个大型企业的项目投标,第一轮招标12进4,5家大厂全军覆没,在客户提的各项指标上均表现不佳。我们因为能够贴着客户做,场景和效果都打磨得不错,顺利进入第二轮。

这个结果也完全在风叔的意料之中,因为大厂给头部企业做项目,要么找集成商,但是集成商对产品和场景没那么了解。要么大厂自己铺人上,但大厂对于人效的考核很严格,这种模式无法持续,大厂只对超级大的战略级客户才肯投入。


大模型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大模型也不是什么场景都能做的,比如很多客户仍然会存在销量预测、对象聚类、效果归因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都不是大模型的强项,得依靠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比如线性回归、KNN、运筹学等等。目前,我们也在尝试利用大模型直接解题的方式,但效果还需要继续打磨。

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大模型和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共舞的时代。这里比较合适的做法是,把机器学习模型构建成一个个的工具,让大模型进行调用。


合作伙伴非常多,很多环节不一定要自己做

在现阶段,风叔并没有那么关注竞争对手,还是核心关注客户需求和业务场景,思考怎么能更好地服务和落地这些应用场景。

风叔发现,很多场景我们都能找到非常契合的合作伙伴。有很多合作伙伴原本就深耕某个领域,可能是做大客户项目落地,也可能是专注于做某个垂直领域。他们的优势是客户资源,而我们的优势是对大模型和Agent的理解,以及AI场景的业务咨询和落地能力,这里就能擦出很多火花。

比如风叔上周聊到一个做边缘计算平台的伙伴,之前风叔在智能运维场景下就在思考,怎么提升终端设备数据接入的效率,而正好边缘计算平台就能帮我们补齐这个短板。

虽然也有一些竞争对手,比如其他的AI Agent平台,比如以前做Saas + AI的公司,但目前整个市场渗透率还比较低,发展空间非常大,


后记

上周还有一个挺大的收获,和客户聊到了一个让风叔眼前一亮的场景,用AI Agent取代传统咨询公司,即将传统咨询公司的咨询方法论,沉淀到AI Agent中,自动为客户生成业务诊断建议。因为涉及商业机密,具体的细节风叔就不讲了,后面有机会再详细展开介绍。

其实想分享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但因为风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篇文章就先分享到这里。在后面的文章中,风叔还会介绍一些我们实际做的场景和案例,敬请期待。

如果你对风叔做的事情感兴趣,或者你对AI大模型的企业级应用有自己的心得,欢迎添加风叔微信进行交流。

风叔,AI大模型领域创业者,前腾讯产品总监,十多年产品设计和商业化经验,对电商、营销、AI和大数据产品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风叔将坚持输出自己的总结和思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