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谁能握住AI这把烫手的屠龙刀?
发布日期:2024-12-16 12:38:55 浏览次数: 1607 来源:小哈公社


AI正在改写这个时代的商业规则。

它被视为21世纪的屠龙刀,威力无边,却也是烫手之物。它能劈开未知世界的重重迷雾,也可能割伤握刀之人。

它能让普通公司一跃成为行业独角兽,也可能让昔日巨头瞬间陷入困境。

每一个参与者,无论是主导大模型研发的科技先锋,还是深耕垂直领域的行业龙头,抑或专注用户场景的互联网巨头。都在试图驾驭这股浪潮。

但现实是,这不仅是一场科技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商业智慧的博弈。


1. 大模型厂商:技术王者,商业门槛难破

OpenAI、Anthropic、谷歌DeepMind等大模型厂商,是AI领域最耀眼的玩家。他们主导了大模型的底层研发,其成果直接影响整个AI行业的技术高度。通过ChatGPT、Claude、Gemini等产品,大模型厂商似乎已经成为AI生态中,不可替代的一环。

但问题在于,技术领先≠商业成功。大模型的研发成本高昂,OpenAI的GPT-4每次训练成本都接近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尽管大模型在生成内容、代码辅助等领域表现惊艳,真正能落地、变现的场景却相对有限。企业用户更在意可控性和ROI,而不是模型的“通用能力”。

大模型厂商未来的关键,在于能否从“科技象牙塔”下沉到商业场景。如果无法构建生态闭环,它们可能沦为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技术供应商。


2. 行业龙头:深挖场景,稳扎稳打的隐形赢家

与大模型厂商不同,行业龙头并不追求AI技术的全面性,而是专注于深挖特定领域的应用场景。例如,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飞利浦的AI影像诊断设备,以及中国的科大讯飞语音能力在办公辅助中的表现,还有金山WPS中的AI赋能,都证明了行业龙头在垂直领域的优势。

这类企业的逻辑是明确的:AI是一种工具,而非目的。它们利用AI提升现有产品的价值,优化运营效率,而不是试图用AI重塑整个行业。正因为目标明确,这些企业往往能迅速从投资中获得回报。

行业龙头不会是这场AI战争中最耀眼的明星,但它们可能是最稳健的赢家。AI是工具,而不是赛场上唯一的武器。


3. 云服务平台:AI跑道的基础设施建设者

微软Azure、亚马逊AWS、谷歌云,以及中国的阿里云、腾讯云,已经成为AI赛道的重要推动者。AI的大规模训练和部署,离不开高效的算力支持,而这些云服务平台通过提供GPU、TPU等硬件资源以及定制化解决方案,逐渐确立了在生态中的不可替代性。

此外,云服务平台正试图往上游延伸。例如,微软通过与OpenAI合作将GPT嵌入到Azure服务中,形成“技术+算力”的双向绑定。阿里云则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通义千问,试图从提供算力走向技术主导。

云服务平台是AI基础设施的最大受益者。但能否在技术领域拥有话语权,决定了它们是“水电公司”,还是生态主导者。


4. 互联网巨头:用户入口的把控者

在C端市场,互联网巨头依然是AI应用最重要的推动者。无论是Meta的生成式AI在社交产品中的应用,还是百度用文心一言切入搜索引擎场景,字节也做出了两个漂亮的产品,豆包和Coze,这些巨头通过丰富的用户数据和强大的分发能力,为AI产品提供了天然的试验场。

然而,互联网巨头的挑战在于,用户对产品的要求已经从“智能”转向了“体验和信任”。一味堆砌AI功能而忽视产品细节,会导致用户疲劳。例如,国内某些AI模型,啥都想干,啥都干不精,反而降低了用户满意度。

互联网巨头最大的优势是用户入口,但能否利用AI增强用户粘性、构建闭环,是它们的核心命题。


5. 软件公司:AI能力的最后一环

软件公司如SAP、Salesforce等在企业数字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通过将AI嵌入到ERP、CRM等核心业务流程中,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运营方式。

机会是软件公司距离客户最近,最了解真实的商业需求。例如,Salesforce的Einstein AI模块通过预测客户行为、优化销售策略,每年为用户创造数亿美元价值。而挑战是AI功能往往只是工具的一部分,如何让客户为“智能化”付费仍是难题。

软件公司是AI落地的最后一环。它们需要找到AI溢价,而不是简单用AI替代传统逻辑。


6. 咨询公司:AI战略的设计师

麦肯锡、波士顿咨询、德勤等公司并不直接参与AI研发,但它们是企业AI战略的主要推动者。这些公司通过分析客户需求,提供AI实施路径和商业化建议,帮助传统企业完成智能化转型。

咨询公司不会主导AI生态,但它们能通过服务影响更多企业的战略选择,是不可忽视的赋能者。


7. AI硬件企业:消费级产品的新赛道

AI赋能的消费级硬件,如智能音箱、AI耳机、家庭机器人和智能眼镜,正逐渐成为AI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这些产品通过将AI能力融入日常生活,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智能的体验。例如,亚马逊Echo作为家庭生态中枢大获成功,Meta智能眼镜则尝试用生成式AI开拓新场景,豆包的AI耳机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认同。

然而,这条赛道竞争激烈且风险不小。产品必须在技术先进性与用户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炫技式的功能堆砌难以持久,市场教育不足或定价过高也会限制普及。

AI硬件是AI与消费者连接的桥梁,但只有能精准满足用户需求、兼顾性价比和体验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胜出,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


8. 机器人公司:AI在现实中的触角

机器人公司是AI技术落地的核心载体,从工业机械臂到无人配送车,再到家庭服务机器人,它们通过硬件形式让AI深入生产和生活场景。例如,波士顿动力的Spot已应用于巡检和救援,优必选则试图以亲民化设计拓展家庭和教育领域。国内最喜欢智元机器人,它的创始人稚晖君太秀了,我也是看着他的视频长大的。

但机器人公司面临高成本、场景契合不足等挑战,部分产品因功能定位不清而难以普及。未来,机器人公司必须找到高频刚需的应用场景,打造切实的用户价值。

机器人公司能否成功,不在于硬件多先进,而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让机器人真正成为刚需。


9. 算法公司:为AI提供灵魂驱动

算法公司专注AI的核心能力建设,从深度学习模型优化到计算架构创新,为行业提供底层支撑。TensorFlow、PyTorch等框架已成为行业基础设施,国内如旷视科技的MegEngine则展示了技术输出的新路径。但在商业化的触达和构建,都显出了经验不足的短板。‍‍‍

然而,算法技术进入瓶颈期,单纯追求精度和效率的边际收益逐渐递减,商业化难题愈发凸显。未来,算法公司需要摆脱单一技术导向,深入行业场景,输出完整解决方案。

其中,Cohere正在探寻一条有意思的路径,有兴趣的可以看看:95后用AI搞企业服务,估值400亿 , Cohere创始人谈企业AI应用现状趋势 。

算法公司要想长久生存,要掌握底层的核心技术,并且必须成为行业赋能者,通过场景化创新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结语:未来的AI生态

AI生态的未来不是单点爆发,而是多点协作。“屠龙刀”不是一个玩家的专属武器,而是所有玩家共同锻造的工具。

也就是说这块肉很大,都有的吃,只不过是吃多、吃少的问题,以及胃口不好的想吃的太多,容易把自己撑坏。‍‍‍

大模型厂商和云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和基础设施;行业龙头和互联网巨头将AI落地到具体场景;咨询公司和软件企业推动商业化闭环;硬件和算法公司提供底层动力。

真正的赢家,是那些能够跨界整合、推动协同发展的玩家。

握住屠龙刀的,不是技术最强的那个人,而是懂得在技术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的勇士。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