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打开日本市场背后,Dify 是怎么做 AI 全球化的?
发布日期:2024-12-19 19:28:33 浏览次数: 2278 来源:极客公园


2024 年,做一款面向全球的产品几乎成为 AI 创业者的必修课,Heygen、Talkie、Monica 等都在北美获得了可观的营收。在中国 AI 创业者走向全球的地图上,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的 AI 技术发展快、用户接受度高、付费习惯也好,是一定要尝试的优质市场。
但在一众做全球化的 AI 创业公司中,Dify 的路径让人意外。
自 2023 年 3 月创立以来,Dify 在中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推出产品,但增长最快、用户最多的市场从日本「自然长出」。
对软件这个品类来说,日本是一个传统、「守旧」或者说「保守」的市场,这意味着新进入的软件提供商「难以攻入」。另一方面,日本市场对于 AI 的接受度尚处于初级阶段,外界有感知的 AI 应用也并不多。你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市场,成为 Dify 全球化之路上目前做得最成功的区域。
在过去一年 AI 全球化的浪潮中,Dify 成为一个绕不开的案例:产品体验越来越好、用户增长迅猛发展。作为一个开源项目,Dify 在 GitHub 上已经有 54000 个 Star,迅速跻身为全球 LLM Tools 增速 Top1 的开源项目,其开源版本在全球有 300 多万的安装量。
但不少人在聊起 Dify 时也会不约而同地表达类似的担忧:「Dify 的产品是帮助开发 AI 应用的中间层工具,在大模型时代,这是大厂一定会做的事」;「Dify 有用户但商业化难,最好的方式是被收购」。
对于这些质疑,过去一年半的实践让 Dify 团队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尽管 AI Infra 是大厂都会做的事,但仍有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开发者需要一个中立的、多模型的「工具箱」等。事实上,作为一个非常早期的初创公司,Dify 目前是盈利的状态,已服务超过 30 家财富 500 强企业。
2024 年 12 月 16 日,在极客公园 IF2025 创新大会上,Dify AI 创始人、CEO 张路宇,以工具产品经理的视角分享了 Dify 的全球化故事。作为连续创业者,张路宇的上一段创业生涯是面向开发者的 SaaS 软件服务,这段经历也给了团队创业 Dify 时做决策的一些必要 knowhow,张路宇也更多把 Dify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功归结为「选择」与「运气」。
以下是张路宇的演讲全文,经极客公园整理:
Dify 是一个开源的、面向全球的、ToB 的 AI 应用开发平台。过去一年,Dify 成为成长最快的 AI Infra 产品。
去年也是在这个舞台、同一个位置,我参加了极客公园创新大会的一个圆桌,当时就被拍下来发到网上。今年 4 月份 Dify 产品在日常市场非常火爆时,日本网友把我们扒出来贴上了这张图说:Dify 是一家什么样公司?他们是不是一个有政府背景、有腾讯背景的企业?能不能让这个公司进入我们的市场?他们对我们做了一个深度的研究,并且把这个文章放在了 Note.com 日本最受欢迎的一个平台上,售价 500 日元。
所以我们全球化第一道「坎」是极客公园带来的,好在我们的市场团队帮我们平稳度过这次危机公关。
今年 Dify 在日本市场迅速增长时,网友扒出张路宇去年参加 极客公园 IF 大会的照片|图片来源:Dify
15 世纪时,哥伦布为了做贸易带着团队向西航行,找到一个新大陆。当时认为这个地方是印度,哥伦布至死都认为找到了印度,所以今天会看到一个 Indians 这个词怎么来的,他们当时认为这是印度人。
讲这个故事是两个隐喻:
第一,你在出发、航行时,可能不能确定你最终去哪里;第二,你带着所有认知去一个新的地方时,你一定有过去的认知依赖,你会觉得这里是印度,会以当时的认知、思维面向那个市场去做。
今天的分享我想交付一些信息:面对一个增长这么快的市场,一个初创团队怎么最快得到一个成熟逻辑、去做出一个增长最快的成功产品。
具体会聊三个话题,也是我们创业时做的三个选择:
一、我们坚定的选择第一天就做全球化,
二、我们是一家 PLG ToB 公司;
三、我们做的一个最危险的决定:产品第一天就是在 GitHub 上开源的,99% 的开源。

01

「工具产品全球化」已经被验证过

为什么要做全球化的市场?我觉得和每个团队的基因、过往经历都有关系。Dify 是一个工具的、软件的、Infra 的、开源的产品,我们认为,工具产品属性就应该面向全球化的市场。
这是 Dify 今天取得的一点成绩,左面这个图是我们在 GitHub 上的用户分布,有 50% 左右的用户来自中国。其实中国开发者基数非常大,像 LangChain 这样的产品里中国的开发者比例也占 40%,非常高的比重。
在其他市场,比如在北美、日本等,Dify 也都做了比较好的覆盖率。
另外,Dify 的产品增速已经超越了所有相关的开源产品,我们在 GitHub 上有 5 万多的 Stars,还有 500 多个全球一起共创产品的贡献者,整个产品在全球安装量超过了 300 万,这是非常大的数字。
为了做全球化产品,Dify 做的各种工作如上图|截图来源:Dify
为了做全球化这件事,我们在第一天做了很多的架构设计和一些准备工作。首先从公司层面上来说,我们是美国特拉华州的一个公司,以这样一个身份做全球服务。
全球化产品在语言问题上,我们不止有英语、日语……,Dify GitHub 页面上甚至有一个语言是克林贡语——就是星球大战里面说的那个语言,是为了提升西方用户的文化黏性。
做一个全球化的产品,除了语言问题,还要去做很多合规操作,我们聘请了非常贵的律所做一些国际认证 SOC2 等,去符合大家的期待,还有把所有数据放在合规的区域。
另外,做全球化产品本身,团队也应该是国际化的,我们在整个团队里面构建了一套信息环境,一方面我们自己用了很多 SaaS 的工具链的产品,比如我们用 Front 处理邮件,用 Linear 处理需求的流转,我们有一套自己的工具站。一个挑战是,因为 Dify 是中间件,左面是模型,右面是应用爆发,Dify 需要做非常好的信息的吞吐量,怎么跟进这么快的技术变化、怎么快速迭代产品,这也是我们一开始设计的方向。
另外招聘的环节,我们的团队分布全球,除了在国内的团队,还有北美、日本、加拿大、土耳其、澳大利亚的同事,我们进来的同事都需要做一系列的测试,包括英语和其他东西才能满足人才需求。这是我们的准备工作。
然后应该把你的鱼竿指向哪里?
我觉得这是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回答的,你是做工具产品或者做硬件产品,过去在这个市场已经成功的模式是什么?什么市场是最大的,应该把钩子、把鱼竿伸向哪里?
有一个不幸的数字,中国软件不太好做,占全球营收比例不超过 5%,这里有三个产品的例子,Slack、Figma 和 WordPress 三个超过十年的、非常流行的产品。这是最终的用户数据的分布,可以看到一些国家比例是比较大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 Notion,他们在发布 1.0 产品之前也经历了扭曲和找 PMF 的阶段。今天他们有 1 亿用户,但当时创造这个产品时团队已经扛不住了,团队从旧金山搬到日本降低成本来做这件事。他们用户数据分布也很有意思,今天 80% 的收入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70% 以上用户在美国以外的地区,这个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美国人民也要出海(哈哈)。
另外一个数据可以参考,美国的 GDP 每年增速可能就是两个点、三个点,但美国股票指数,纳斯达克、标注普尔过去几十年的增长基本上是每年十几、二十个点的增长。为什么股票指数超过国家 GDP 的增速?
因为今天在美国标普 500 上的所有公司都是新经济、全球化公司,他们也是基于本土的技术或者其他优势做全球市场,这个是不分国界的,不管中国还是其他国家。
工具产品是没有国界的,打开电脑,你不会在意每天用的那些东西是哪个国家的,但有一些产品比如说涉及到一些人力资源或者 CRM 等等这些类似的赛道,文化属性非常重,如果选择了这个赛道,惯性会加强,会去影响你去做市场的一些摩擦度。
举个例子,我们做日本市场遇到很多问题,因为日本流程非常细致,他们会去挑战我们的产品。我们日本同事说,超过几点不过能给他发消息,我们发一封邮件哪些敬语都是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有很多这样的技术细节、摩擦细节,需要在做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处理。

02

「PLG ToB」是 Dify 盈利的关键

为什么选择这么一个模式,PLG ToB?(PLG,产品导向的增长)
PLG ToB 的意思是通过产品完成自身的 GTM(Go-to-Market,走向市场阶段),最终让大客户、B 端客户给你付钱。
先来分析 ToC、ToB 有什么区别?过去一年大家已经看到 ToC 的生成式 AI 应用非常卷,很多团队没有那么幸运,今天还在找自己的市场在哪、找自己的 PMF(产品市场匹配点)在哪,产品形态还没有找到。我整体觉得,ToC 产品是符合演化论的,有一个赛马机制,一些好的想法在快速市场验证中会出来,还有一些注定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我们觉得在去年三四月份那个窗口,当时如果投身 ToC 直接做这个事,会失去一些市场的技术窗口。因为前面这个时间非常非常重要,(这时的增长)是钱买不回来的。
再看 ToB,是难赚钱、需要跟客户喝酒、回款非常慢、需要非常大的销售团队、需要有很多合作伙伴。这不是一个新兴的创业公司应该去做的事情,更多是云厂商等积累了很多资源的公司才能去做。
我们选择的模式叫 PLG ToB,通过开源社区、生态,完成最大化的市场覆盖率,达到最低的获客成本,通过 ToC 的成长速度、最终触达 ToB 的用户给你付钱。
如果去看 SaaS 产品的话,这类产品最大难度在于获客成本,获得一个用户需要花多少钱?
传统 SaaS 模式要么做 SEO(搜索引擎优化)、要么通过社区推广、要么通过广告投放等方式来获客,这是一个算帐的生意,投多少钱回来多少用户。
但是生成式 AI 整体的品类是世界上最卷的赛道,你需要最大化地得到你的市场覆盖率,你需要赢。当时选择传统 SaaS 模式,我们显然没有办法赢,因为这是一个算帐的模式,多少钱都不够投。
有另外一个例子,Atlassian,就是做 Jira 和 Confluence 的那家公司,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获客成本比其他厂商都要低,19% 的获客成本,这些用户几乎是以非常低的成本进来、然后付订阅费的。
Dify 在过去一年半已经服务了全球 500 强企业中 40 家,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因为传统来说,一个 ToB 企业做到三五年才能接触到这些厂商,而且我们获客成本几乎为 0,从公司创立到现在,我们一共花了不到 40 万人民币市场费用做到这个数字,这是 PLG ToB 的力量。
传统的公司需要两年或者更久达到自己的盈亏平衡线,PLG ToB 公司基本上是在七八个月的时间。Dify 给一些开发者树立了一个榜样或者跑通了一个模式,这是一个来自于本土的企业,如果你要去做全球 ToB,这是跑得通的模式,你能通过这个方式获得增长。

03

开源对做 ToB 市场的好处:建立信任

第三问题是为什么选择开源?
Dify 是基于阿帕奇 2.0 协议去做的一些修正的开源协议、去开放的产品,这个产品的发行、给用户用是不要钱的,但是在特定情况下,比如大用户量、大租户情况下需要给我们一些授权费。
我们通过 PLG 去获得的最快增长速度,去赚 ToB 的钱,但是ToB 本来最大难题在于说怎么让用户信任你,他们会挑战你的工程,挑战你的 SaaS 服务或者软件工程安全,挑战你有没有供应商资质,很多这样的问题。
开源是本土团队最快 GTM(进入市场)到全球的方式,因为你把你的源代码公开了,你甚至把整个软件的构建过程,每次提交 issue、commits都公开了,他们天然可以感知到:你是不是一个真诚的认真的团队、可以感受到你的软件是不是可靠的,这是我们跑出来的模式。

04

One More Thing:
勇敢迈出去,不要低估自己的好运气

你在构建一个新的产品和新的公司中,你会在这个过程中去获得那些相信你的人给你的支持,我们在过去一年半有一些小经历,首先在客户上赢得了大客户。
我们曾经有一个欧洲客户来询价,我们报了 10 万美金/年的数字,合作过程中他们说你们的服务非常好,我给你 20 万美金,同时给你一个 million(百万)美金的市场推广费用,这是我以前创业过程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我们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来自 QS 50 大学,他们放弃了非常好的职位,找到我们,来到我们的团队。坦率说我自己是初中毕业,我真的认识了非常好的人。
再说说我们的投资人,今天大家知道,融资环境不如意。我们第一轮天使投资人,没有大篇幅跟我聊商业模式怎么样,而是说「我喜欢你们的故事、喜欢你们的团队」。这是一个非常柔性的、感性的评价。
我们的合作伙伴,因为今天 Dify 和几大云厂商,包括 Azure、AWS 都有很深的合作,AWS 在中国所有的产品销售和云捆绑带着 Dify,在日本和美国也是这样。我们以前是不敢相信可以和 AWS、微软做这么大的合作,他们都是派出全球的 VP 或者中国区负责人来跟我们做合作。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
所以我想跟大家讲:不要低估自己的运气,要把自己的状态展开。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上一次创业和现在创立 Dify,很多东西都不在我的计划之内。或者我换一种说法,如果你计划了某件事,把一个事算得非常清楚,要去做美国市场、中国市场、去做哪个国家的市场,算清楚之后其实你能达到的最好的状态,大概率也就落在你的计划里,但是如果说你把一定程度的自己开放出来交给市场,交给自己运气,交给时代给你的机会,你会发现有很多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完全不在你自己的计划之内,这是我做所有事情的经历。
今天我相信来这里的观众很多是产品经理,我也给大家一些信心,不要去畏惧做选择,不要害怕迈出第一步,去尝试做这样的事,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回报。初创不要紧、小公司也不要紧,你自己技术没有那么好、团队没有那么好,不要紧,把自己开放出来。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