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推荐语:AI 时代,探讨“上下文”如何让说话从艺术变技术。 核心内容: 1. 祖父糟糕的说话方式 2. AI 中“上下文”的原理 3. “上下文”作用与日常交流的关系
很多人喜欢把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说话当成某种艺术,这可能是一种危险的追求,艺术强调主观赏析,说话侧重信息传达。我祖父就是这样一个不合格的“艺术家”,他和人交谈,喜欢用让人听起来莫名其妙的比喻,或总是用阴阳怪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好像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拉低了他的艺术素养。当大家频繁不懂他的艺术,他偶尔也会埋怨,但从不去想自己的问题。
从他那些让人很难理解比喻可以看出,他年轻时可能也想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他默认对方是懂这些比喻的,如果不懂则更加证明自己的某种高明,更令人讨厌的是,当别人充满疑惑时,他几乎不解释那些奇怪的比喻。大家都觉得和他说话,累。
祖父一定不知道,只需懂一点“上下文”在AI工作中的原理,他的说话艺术就可以变为人人都很喜欢的说话技术。
AI技术中有很多关键词,LLM、token、参数、温度、词向量之类的,但我觉得最好玩的还是“上下文”。我们对“上下文”概念并不陌生,读书时期每次都要被“联系上下文分析问题”折磨。AI技术中“上下文”其实和我们做阅读理解中“上下文”有点类似,都是在帮助我们理解,只是它在AI中的作用更像是一个精准的导航系统,让AI知道如何从这里到哪里,从而准确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本文的思考侧重于能力的迁移,我将重点讨论AI“上下文”三大作用和日常交流有怎样的对应关系,怎样利用三大作用改善我们的日常交流。非技术背景讨论技术难免班门弄斧,我更多的是提供一个视角,欢迎懂行的大神留言补充。
AI“上下文”三大作用 vs 日常交流三大障碍
消除歧义——鸡同鸭讲
为什么AI能够准确识别你给出的一句话?我们试着举例:
例句:小强在书房边吃水果边玩手机,很快发现他的苹果没电了。
问题:小强用的什么手机?
AI准确识别出,小强用的是苹果手机。在我们看来没有任何难度的例子,AI有着一套严格的消歧流程:首先捕捉“吃水果”中的“苹果”与“没电”的矛盾,然后建立“玩手机→手机品牌→苹果设备”的逻辑链,最后调用知识库中“苹果=iPhone”的强关联规则,确认指代关系。它能自动“划重点”,并建立关联,从而避免了生成内容出现鸡同鸭讲。
这种鸡同鸭讲在日常工作交流中经常出现,如果你是设计师可能体会更深:
要求:“这个海报需要更有冲击力”
方案1:放大标题字体,调高饱和度。结果被骂俗气
方案2:加入爆炸飞溅等视觉冲击元素。结果被骂与调性不符
真实需求:可能是加入一点用户证言,让数据开口说话
这并不是我虚构的案例,从事广告文案的那些年,看到过很多次这样的场景。关于“需求模糊”引发的来回修改,不是骂一句需求方傻逼就能解决的,沟通过程中我们有没有事先达成共识呢?
维持连贯——脉络断裂
对大多数的漫威迷来说,用“时间线”来理解“维持连贯”是一个恰当的比喻——两者都是在复杂信息流中遵循逻辑因果。AI就像漫威剧集《洛基》中的时间管理局,时刻守护时间线,确保不同时空的连贯和稳定。这一点实际上很好理解,我们天生就难以忍受前后自相矛盾。
不过,你只要参加过几次漫长无聊的会议,我们又习惯放纵这种自相矛盾。明明我们开会要讨论创意,可过程中大家在其乐融融地聊美食,只因某个同事无意间开启了美食话题。当大家意识到会议跑偏时,可能早就过了下班的点。从市面上那么多教人开会的书不难看出,这样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
脉络断裂的另一种常见的情况,同样在会议中出现。一份详实有条理的会议记录通常很少有新人能够胜任,他可能对公司的业务流程不够熟练,记录出来的内容缺乏条理;甚至,他还可能没有养成好的纪要习惯,选择用记忆拼凑遗漏。
动态推理——越界脑补
经常和AI对话的朋友一定知道,即便你一开始没有提供更详细的指令,但只要在对话过程中不断提供新的信息,AI就会基于这一系列的信息,生成符合你预期的内容。这种动态推理的技术内核在于算力,强大的算力让AI能在几秒内评估数百万种可能性,像极了奇异博士在《复仇者联盟3》中利用时间宝石预演1400万种结果。两者的路径是一样的——找到唯一的解。
从《复仇者联盟4》中我们知道,1400万种预演中唯一的解,代价是牺牲掉钢铁侠,奇异博士真是一个没有感情的AI。我们普通人不是AI,就算基本的事实摆在眼前,都很难过情绪这一关。
案例背景:小明正在追求小红,暧昧关系正在不断升温,就等着一方捅破窗户纸。
事件1:小明晚上10点给小红发去晚安问候,没有得到回复。
事件2:小明在朋友圈看到小红前一天晚上出现在商场。
小明脑补1:平时都是秒回,她肯定对我有意见。
小明脑补2:她有空逛街,却没有空回我消息。
小明脑补3:她是不是在和别人约会,我只是备胎?
事实:第二天公司在商场有活动,小红一整晚都在商场加班。
我们很多时候不自觉就变成了“小明”,陷入到情绪的漩涡,让自己无法逃离自己想象出来的困境。
至此,我们已经找到了AI“上下文”三大作用与日常交流三大障碍的对应关系。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逐一击破,让想法形成做法,贯彻进每一次行动,做一个高效的沟通高手。
数字化生存沟通法则,三重机制破解沟通魔咒
关于如何有效沟通,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其著作《非暴力沟通》一书早有高见,他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哲学根基,焦点在情绪上,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大步骤化解冲突。而本文的观点,则试图从认知科学、信息论等学科中寻找可迁移的理论,探讨“上下文”对信息传递效率的作用,利用「消除歧义-维持连贯-动态推理」三重机制,帮助我们在职场协作、跨部门沟通等领域提高沟通效率。
毕竟,AI已来。我们正面临着数字化生存的残酷真相——人类在驯化AI的同时,同时也在被AI驯化。与其放任这种驯化带来的不适,不如主动进化出新的沟通能力。
机制一:【信息层】消除歧义——锁死语义
面对上文中“冲击力”这样的模糊需求,我们有必要追问一句:这里的冲击力具体是指哪一方面的,视觉、语言、情感,还是其他的某个具体因素。只有当我们在语义上达成共识,才可能不至于在迷雾中失去方向。
从现在开始,建议做一点小小的改变:
“我要一杯奶茶”——“我要一杯芋泥啵啵,少冰、三分糖、带走。”
“把报告整理发我一份”——“报告整理成PDF,精简文字,突出数据,周三下班前交给我”
“周末一起吃个饭”——“周末晚上一起在XX大排档聚餐,可以带上家属”
机制二:【逻辑层】维持连贯——打造铁轨
开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制造新的问题。我们大可不必按照行业大会那种规格来要求日常工作会议,但很有必要借鉴大会的智慧,至少要保证会议是有明确主题、角色分工、会议流程、会议时长以及会议结论的。没有结论往往暴露会前工作准备不足,比起决战到天亮,整理思绪挑选时间准备第二轮会议是更明智的选择。
从现在开始,不要再开无聊的会:
用屏幕或白板工具,实时展示会议进度,勾选完成任务
设置会议游戏规则,发言跑题者积分惩罚
给议题设计倒计时,防止无限讨论
……
机制三:【意图层】动态推理——安装筛子
小明不懂及时调整,总是耗费大量情绪在一件自己虚构的事情上,那么他和小红的结果可想而知。假如小明学会了「“情绪”-“事实”双轨解析」,他和小红未来的感情一定会越来越稳固。瑞典的汉斯·罗斯林教授在其著作《事实》中对这一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察,“以数据作为根治无知的良方,以理性作为心灵平静的源泉”。
从现在开始,拯救小明的情感:
1. 可视化思维:给情绪装上色谱仪
用绿色标注事实(小红未回消息+出现在商场)
用红色标记情绪(“她肯定讨厌我”的自我否定)
用黄色高亮待验证假设(加班/手机故障/主观回避)
2. 开放型思维:打破单线程脑补
3. 数据化思维:用理性校准直觉
到这里,AI“上下文”的三大作用与对应的人际交流三大障碍,以及如何破除这些障碍,看似都已找到合理的解。但我们沟通中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呢?是不希望对方知道真相?是不愿意信息共享?是人为制造麻烦?还是谋取更大的利益?这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
我希望提供一种思考方式,即我们在AI时代的所有思考,都应该尝试性的与AI发生一点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面对AI带来的强大时,不慌乱、不恐惧。
我祖父的比喻最终在AI面前失效了——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傲慢的审视。如果机器能在几秒内锁定语义、焊接逻辑、绞杀幻想,我们还要终日“鸡同鸭讲”吗?是时候撕掉“说话艺术”的虚伪标签,像训练AI一样训练自己:用“语义锁”封杀模糊需求,用“逻辑轨”驯服会议野马,用“概率筛”过滤情绪毒素。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4-17
别让 AI 沦为浅层工具
2025-04-17
Cline 3.12 来了,在AI编程工具这条赛道上,Cline一骑绝尘
2025-04-17
Cursor + MCP 要冲击的不仅是前端
2025-04-17
零基础构建 AI 新闻助手:n8n 全流程分步指南
2025-04-17
意外发现!Manus不止省时间,还能教你编程,从22分钟到2分钟的飞跃。
2025-04-17
Grok 上新:Grok Studio 来了,能写代码、做报告、搭网站。
2025-04-16
Grok Studio 来了:能写代码、做报告、做网站!
2025-04-16
AI平权 ≠ AI平效
2025-03-06
2024-09-04
2025-01-25
2024-09-26
2024-10-30
2024-09-03
2024-12-11
2024-12-25
2024-10-30
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