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图解大模型训练系列之:DeepSpeed-Megatron MoE并行训练(原理篇)
发布日期:2024-05-02 17:43:01 浏览次数: 3323


大家好,时隔不知多少月,LLM并行训练系列终于又有更新了(抱头防打),这一章我们来讲MoE并行,同样分为原理篇和源码篇做讲解(本来想合在一起的,但是MoE的细节太多实在写不完,所以还是分成两篇)。

关于MoE并行,我体感最深的一点是,它的定义不像tp/dp/pp这类典型的并行方式那样清晰明确,表现在:

  • 对MoE并行相关的术语定义,各个论文/代码鱼龙混杂,有时根本不给定义直接甩出名词,有时相同的名词甚至代表不同的含义,给人造成极大困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说说什么叫EP?)

  • 对MoE并行的代码实现,不同框架间存在较多差异,有些框架还做了前提假设,导致在阅读源码过程中难以做知识迁移。

总结起来,MoE相关的开源资料,都透露着一股浓浓的禅意,这就好像你和老板的日常对话:你:“老板,这事急吗?” 老板:“如急,懂否?” 你:“如懂。” 所以参悟的最好办法,就是去看源码实践了。

本文是在阅读DeepSpeed-Megatron / Megatron / Fairscale / Tutel等开源框架代码后总结而成,最终选择以DeepSpeed实现原理为主线,其余框架实现原理为辅线进行讲解,全文架构如下:

  • 第一部分,介绍选择DeepSpeed实现方式的原因
  • 第二部分,介绍以Gshard为代表的MoE模型架构。如果你不想了解MoE分布式训练,只想知道MoE模型长什么样,是如何运作的,可以只看这部分
  • 第三部分,介绍MoE并行训练中的分布式初始化。阅读本章需要对Megatron混合并行原理和Megatron源码架构有了解。
  • 第四部分,源码解读。这个放在下篇中做讲解

附上三篇Megatron文章:
图解大模型预训练之:张量模型并行,Megatron-LM
图解大模型预训练之:Megatron源码解读1,分布式环境初始化
图解大模型预训练之:Megatron源码解读2,模型并行

【❤️如果觉得本文有帮助,欢迎点赞在看和喜欢~】

一、为什么选择DeepSpeed-Megatron

引入MoE并行训练的框架有很多,为什么这篇文章选择用DeepSpeed来做讲解呢?主要原因如下:

  • 使用DeepSpeed做讲解时,可将其MoE实现作为主线,其余框架MoE实现作为分支,这样方便在讲解主线的同时,引入分支进行对比。之所以DeepSpeed能成为主线,是因为它的MoE代码是一个“大杂汇”,例如,它的MoE初始化设置借鉴了Megatron,它的MoE-Layer架构借鉴了Fairscale,它的MoE优化方式借鉴了Tutel等,在这些借鉴之上,它引入了自己的一些改进。所以使用DeepSpeed,更方便我们做对比讲解。

  • DeepSpeed的MoE模型架构是Gshard。作为最早将MoE应用在Transformer上的模型,Gshard提出的框架和思想一直影响至今。后续我们看到的很多LLM MoE的架构改进,其实都是在Gshard的这一套逻辑上做的迭代,比如loss改造、topKexpert的选择,稀疏矩阵计算优化等等。所以从Gshard入手,更利于我们对基础的把握。

二、Gshard架构

2.1 直觉上理解MoE设计

从架构图中我们可以发现,MoE其实就是将Transformer中的FFN层替换成了MoE-layer,其中每个MoE-Layer由一个gate和若干个experts组成。这里gate和每个expert都可以理解成是nn.linear形式的神经网络。

这样设计的直觉是什么呢?

  • expert术业有专攻。假设我的输入数据是“我爱吃炸鸡”,在原始的Transformer中,我们把这5个token送去一个FFN层做处理。但是现在我们发现这句话从结构上可以拆成“主语-我”,“谓语-爱吃”,“宾语-炸鸡”,秉持着术业有专攻的原则,我把原来的1个FFN拆分成若干个expert,分别用来单独解析“主语”,“谓语”,“宾语”,这样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 gate那么我怎么知道要把哪个token送去哪个expert呢?很简单,我再训练一个gate神经网络,让它帮我判断就好了。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expert就是用来解析主谓宾,只是举一个例子说明:不同token代表的含义不一样,因此我们可以用不同expert来对它们做解析。除了训练上也许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外,MoE还能帮助我们在扩大模型规模的同时保证计算量是非线性增加的(因为每个token只用过topK个expert,不用过全量expert),这也是我们说MoE-layer是稀疏层的原因。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之前的表述中,我们说expert是从FFN层转变而来的,这很容易让人错理解成expert就是对FFN的平均切分,实际上你可以任意指定每个expert的大小,每个expert甚至可以>=原来单个FFN层,这并不会改变MoE的核心思想:token只发去部分expert时的计算量会小于它发去所有expert的计算量。

接下来,我们来看上图中MoE的各部分细节,下文中所有的符号遵从Gshard论文表示。

2.2 输入数据

首先,所有tokens正常过Attention层得到MoE-layer的输入,我们记输入数据的尺寸为(S, M),其中:

  • S : 输入batch中的token数量,例如图中S=8
  • M: token_embedding维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一般是以batch的形式组织输入数据的(图中batch_size = 1),假设Attention层输入数据的维度是(batch_size, seq_len, M),那么有S = batch_size * seq_len

2.3 Gate

接下来,我们就要使用线形层Gate帮助我们判断token应该送去哪个expert了。在别的MoE架构中,Gate有时也被称为Router(路由)。Gate的尺寸大小为(M, E),其中E表示expert的数量。

输入数据(S, M)过Gate(M, E)后,得到**prob数据(S, E)**,它的含义是:每个token去向每个expert的概率。

由于在Gshard中我们使用的是top2Expert,因此对每个token,我们只关心它概率最大的两个expert。在图中,我们用深色表示最大概率,浅色表示次大概率。例如对token0来说,它被送去expert0的概率最大,被送去expert1的概率次大。

好,现在既然知道每个token的top2Expert了,是不是就可以直接发送了呢?别急,我们先来看看Expert的架构。

2.4 Expert与溢出处理

我们知道,token发去expert的概率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某些expert接收到了好多token,而某些expert接收的token寥寥无几,我们管这种现象叫expert负载不均。这种情况不仅不符合我们MoE的设计初衷(术业有专攻),还影响计算效率(例如引起分布式训练中各卡通讯时的负载不均),所以我们急需想办法缓解这种问题,Gshard就提出了以下几种解决办法:

(1) capacity和capacity factor

在图中,你会看到一个叫Expert buffer的东西,这是什么呢?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有些expert可能接收到非常多的token,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给每个expert设置一个容量值(capacity),如果当前这个expert接收到的token数已经超过了容量,那么它就不再接收token了,此时我们称这个多出来的token为溢出(overflow)。

那么容量应该怎么设置呢?在我们的例子中,一共有8个token和4个expert,在理想的负载均衡的情况下,每个expert应该接收8/4 = 2个token,考虑到这里采用的是top2Expert,因此最终每个expert接收的token上限最好是(8/4)*2 = 4,这也是我们图中expert buffer的长度。

但这并不说明capacity一定要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使用capacity factor,根据需要让每个expert多处理或少处理一些token;你甚至还能设置一个容量下界(min_capacity),所以最终capacity可以按如下式子定义:

回到图中的例子上来,我们发现t0和t1都正常发去top2Expert上了。但是对于t6,它的2nd expert已经装满了;对于t7,它的1st和2nd expert都满了。所以t6和t7都发生了溢出。那么我们要怎么处理溢出的情况?别着急,我们马上来看。

(2) Random Routing

对于一个token,我们一定要把它发到top2Expert上吗?

从直觉上对于每个token,我们最好将其以100%的概率发去1st expert;但是对于它的2nd expert,我们可以不100%发送,而是以一定的概率(例如从uniform(0,1)中随机抽取一个数p,将其作为概率)发送,这样不就能节省对expert capacity的消耗,从而更好利用每个expert吗?这也是Gshard论文中提出的方法。

而我们下文要讲的DeepSpeed代码,在这一块又做了稍微不同的处理:以图中t0为例,1st expert它是肯定要发去的。但是在选择2nd expert时,它做了一些加噪处理:对产出的每个概率(更确切地说是logit),它从某种分布中采样4个噪声,加在这4个logit上,然后mask掉1st expert位置的logit,再从剩下3个logit中找到最大的作为其2nd Expert。

现在我们已经选出最终的top2Expert,我们再回到没有加噪时的4个概率上,取出相应位置的概率,做normalize计算:

是一种权重(weight),该token过expert0和expert1后会分别得到一个输出token,我们可以对2个输出token做加权计算,得到最终的输出token。

回到上面的问题,token发生溢出时,要怎么办呢?

  • 如果只有单个expert溢出,那么就把另一个expert的权重值为1,然后正常参与加权计算(如图中t6)

  • 如果2个expert都溢出,那么该token就不经过任何expert,直接通过残差连接的方式,原样发去下一层的Attention上(如图中t7)

(3) Auxiliary Loss

除了capacity和random routing外,Gshard还通过增加一项辅助损失函数(Auxiliary Loss)来尽量保证Expert的负载均衡,其定义如下:

其中:

  • :专家数量
  • :某个专家的buffer中已经存下的token数量(一般指该专家作为1st专家时接收到的token数)
  • :总token数量
  • :某个专家的buffer中已经存下的token在该专家上的avg(weight)(token考虑范围也是那些将该专家作为1st专家的token)

我们将这个辅助损失添加在正常loss之后,我们的目标也是最小化这个辅助损失。这个辅助损失设计已经非常直觉,就不过多阐述了。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引入项,是为了让辅助损失函数可以bwd求导(因为只考虑这项,它受制于argmax,是不可求导的,实在难理解也没关系,记住就好)。

2.5 Zero Padding和Drop tokens

写到这里,我们稍微总结下:

  • 首先,我们有一串过Attention层后的token序列

  • 我们通过Gate,计算每个token去往每个expert的概率

  • 我们希望不同expert处理的token数尽量均衡,所以我们同时采取三方面优化:

    • Capacity: 为每个expert设置capacity(expert buffer),限制它能处理的最大token数量,多出来的token算为溢出,在top2Expert都溢出的情况下,该token会被直接发去下一层attention。

    • Random Routing: 每个token一定会被发去1st Expert,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random routing加噪的方式,重新选出2nd expert。在做完capacity + random routing后,我们最终确认了每个token要发去的top2expert和其对应的权重,通过加权计算的方式,确认Moe-Layer最终的输出结果。

    • Auxiliary Loss:添加辅助损失函数,对expert负载不均的情况做进一步惩罚。

到这里,Gshard MoE的核心架构内容我们就说完了,最后再提2点:

(1)Zero padding

我们上述的优化方法,只能“缓解”负载不均,而不能保证解决负载不均。也就是说,存在一些Expert,它的Expert buffer没有填满,这可怎么办呢?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没有buffer中空出来的位置,用0向量填充,我们称为Zero padding。更具体地说,最终每个expert上的输入数据维度为(E, C, M),其中C表示capacity。0填充的好处是,我们保证每个expert上要处理的输入数据维度是一样的,这有利于硬件层面的后续处理(例如多卡通讯间的负载均衡等)。

(2)Drop tokens

我们知道,当发生溢出情况时,不是所有token都会被expert正常处理的,我们称这种对溢出的操作为drop tokens。如果被drop掉的tokens数量太多,也是一种信息损失(它们都没经过任何expert解析),我们当然可以通过调整capacity来缓解这个问题,但过大的capacity会引起更严重的zero padding问题(影响到矩阵的稀疏程度),所以这也是后续一些MoE模型架构侧重的优化。

2.6 伪代码

现在我们将整个过程以伪代码的形式写出(大家注意看注释细节)。这里在Gshard论文提供的伪代码上,按照deepspeed的实现方式做了些修正。

# -------------------------------------------------------------------------------------
# 1.通过gate,计算每个token去到每个expert的概率

# 【input】:Attention层输出的一整个batch的token,其尺寸为(seq_len, batch_size, M),
#             其中M表示token_embedding
# 【reshaped_input】:由input做reshape而来,尺寸为(S, M), 其中S = seq_len * batch_size
# 【Wg】: gate的权重,尺寸为(M, E),其中E表示MoE-layer层的专家总数
# 【gates】: 每个token去到每个expert的概率,尺寸为(S, E)
# -------------------------------------------------------------------------------------
M = input.shape[-1]
reshape_input = input.reshape(-1, M)

gates = softmax(enisum("SM, ME -> SE"), reshape_input, Wg)

# -------------------------------------------------------------------------------------
# 2. 确定每个token最终要去的top2Expert,并返回对应的weight和mask
#
# 【combine_weights】:尺寸为(S, E, C),其中C表示capacity(Expert buffer)。
#                     表示对每个token(S)而言,它对每个专家(E)的weight,而这个weight按照
#                     该token在buffer中的位置(C)存放,不是目标位置的地方则用0填充
#                     例如图中token1,它将被发送到expert0和expert2,且它在expert0的buffer中排在
#                     1号位置,在expert2中排在0号位置,那么token1的combine_weights就是:
#                     [[0., p0, 0., 0.],
#                     [0. , 0.,  0., 0.],
#                     [p2, 0.,  0., 0.],
#                     [0.,  0.,  0., 0.]]
#                     最后再复习一下weight和gates所表示的prob的区别: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
#                     做了random + normalize,确定最终的top2Expert后返回的对应结果

# 【dispatch_mask】:  尺寸为(S,E,C),它等于combine_weights.bool(), 也就是对combine_weights
#                     为0的地方设为False,为1的地方设为True。
#                     dispatch_mask后续将被用在zero padding上
# -------------------------------------------------------------------------------------
# (S, E, C)      (S, E, C)
combine_weights, dispatch_mask = Top2Gating(gates)


# -------------------------------------------------------------------------------------
# 3. 将输入数据按照expert的顺序排好,为下一步送去expert计算做准备(很重要)

# 【dispatch_mask】:尺寸为(S, E, C),定义参见2
# 【reshape_input】:尺寸为(S, M),定义参见1
# 【dispatched_expert_input】:本步的输出结果,表示按专家排序好的输入数据,尺寸为(E, C, M)
#  这个结果表示,每个专家(E)的buffer(C)下要处理的token_embedding(M),
#  例如dispatched_expert_input[0]就表示expert0 buffer中的情况
#  注意:
#  (1)每个专家buffer中的token是按顺序排列好的,
#       回到图中的例子,expert0 buffer下0号位置排的是token0,
#       3号位置排的是token6,以此类推。dispatch_mask就起到了维护这种顺序的作用
#  (2)当对应专家接收的token数不足buffer长度C时,不足的地方用0向量填充。
# -------------------------------------------------------------------------------------
dispatched_expert_input = einsum("SEC, SM -> ECM", dispatched_mask, reshape_input)

# -------------------------------------------------------------------------------------
# 4. 将排序好的input送入expert进行计算。
#    同正常的FFN层一样,每个expert也由2个线形层Wi, Wo组成
# 【dispatched_expert_input】:按专家顺序和专家buffer中的token顺序排好的输入数据,
#                             尺寸为(E, C, M),具体定义见3
# 【Wi】:experts的Wi层,尺寸为(E,M, H),
# 【Wo】:experts的Wo层,尺寸为(E, H, M)
# 【expert_outputs】:experts的输出结果,不含加权处理,尺寸为(E, C, M)
# -------------------------------------------------------------------------------------
h = enisum("ECM, EMH -> ECH", dispatched_expert_input, Wi)
h = relu(h)
expert_outputs = enisum("ECH, EHM -> ECM", h, Wo)

# -------------------------------------------------------------------------------------
# 5. 最后,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最终MoE-layer层的输出
# -------------------------------------------------------------------------------------
outputs = enisum("SEC, ECM -> SM", combine_weights, expert_outputs)
outputs_reshape = outputs.reshape(input.shape) # 从(S, M)变成(seq_len, batch_size, M)

再特别说明几点

(1)enisum的作用

  • enisum在这里泛指我们自定义的某几种矩阵计算方式,enisum中诸如"SEC, SM -> ECM"只是用来表示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的维度,并不表示两个输入矩阵就一定是按照SEC和SM这样的尺寸直接相乘(我们肯定要对输入数据做些例如unsqeeze(),reshape()之类的操作才能把它们正确乘起来,得到想要的结果)

  • enisum使得我们在矩阵计算的同时,能维持token和expert的顺序。你可能在阅读伪代码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维持“顺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例如token在专家buffer中的顺序,各个专家间的排序等。为什么维持顺序很重要呢?因为一个batch里有很多token,我们将其发往不同的expert做计算后,输出结果的顺序肯定是打乱的,所以需要通过一种方式追踪顺序,把token permute回正常的位置再输入下一层Attention。在这里我们通过自定义的矩阵计算方式,巧妙维护住这种顺序,这样我们就不需要额外建索引表之类的来查找了。

在后文对deepspeed的源码解读中,我们会看到enisum的具体定义。不过这块不是源码解读的讲述重点(毕竟也只是矩阵计算而已)。对这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攥一些数据跑跑代码,研究它的运作原理。不感兴趣的朋友,只要记住输入输出的尺寸及各自含义即可。

(2)将输入数据按照expert的顺序排好

大家可以特别关注下伪代码步骤3中的操作,这个操作将有利于后续专家并行组之间的通讯。

三、MoE并行训练

正如前文所说,阅读本章需要了解Megatron混合并行原理,并掌握其代码中“分布式初始化”部分的相关知识。

当我刚开始研究MoE时,总会看到类似EP + DPEP + TP + DP这样并行方式的缩写,例如DeepSpeed官方文档中所描述的。最开始我对这个符号的理解是:非MoE层的部分采取DP或DP+TP的方式;而MoE层的部分采取一种叫EP的新方式。然而当我把这样的理解代入代码中时,却发现有些部分难以解释。

摸索了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不管是EP + DPEP + TP +DP等等,它们都在特指MoE层的并行方式;而对non-MoE层,你采取什么样的并行方式,是不在这些并行符号的表示范围中的。

我们以EP + DPEP + TP + DP这两种方式为例,来看看如何对MoE模型做分布式初始化。

3.1 EP + DP

如上图,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在本例中,我们共有16块gpu

  • 对于non-moe的部分,采取tp + dp并行
  • 对于moe部分,采取ep + dp并行。

(1)Non-MoE: tp + dp

non-moe的部分指模型中Attention、word embedding层等。tp + pp 的并行方式我们也很熟悉了,根据图中所示,我们有:

tp_world_size = 2
tp_groups = [
             [g0,  g1],[g2, g3], [g4, g5], [g6, g7],
             [g8,  g9],[g10, g11],[g12, g13],[g14, g15]
            ]

dp_world_size = 8
dp_groups = [
              [g0, g2, g4, g6, g8, g10, g12, g14],
              [g1, g3, g5, g7, g9, g11, g13, g15]
            ]

pp_world_size = 1

(2)MoE: ep + dp

当我们安顿好non-moe的部分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考虑要怎么安排MoE层了,这里我们先给出划分方法,然后再对其进行详细解释:

ep_world_size = 4
ep_groups = [
             [g0,    g1,    g2,     g3 ],
             [g4,    g5,    g6,     g7],
             [g8,    g9,    g10,  g11],
             [g12,  g13,  g14,  g15]
            ]

ep_dp_world_size = 4
ep_dp_groups = [
                 [g0,   g4,   g8,   g12],
                 [g1,   g5,   g9,   g13],
                 [g2,   g6,   g10, g14],
                 [g3,   g7,   g11, g15]
                 ]

ep_tp_world_size = 1

还记得前面我们说MoE层采用的是EP + DP并行吗?那么这里的EP和DP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

假设我们每个MoE层有若干个专家(我们统称其为一套专家),现在我们想把这一套专家分布排列到gpu上,最直觉的做法就是:我们先定好要用几块GPU装下一套专家(EP),进而我们就能确认全局上共有多少套专家副本在跑(DP)。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我们就做好了EP + DP形式的MoE层初始化。

回到我们的例子中,一共16块GPU:

  • ep_world_size = 4:表示我们希望用4块GPU装下一套完整的专家。确定这个数值后,我们就能确认ep_groups

  • local_expert_num:expert_num / ep_world_size,其中expert_num表示每层专家的总数。假设每层专家数量是4,那么1块gpu上就放一个专家;假设每层专家数量是8,那么1块gpu上就放2个专家。所以图中的e0等符号并不绝对表示这里只有1个专家,只是对local_expert的统称。

  • ep_dp_world_size:类比于non-MoE层,MoE层同样也有数据并行的概念。例如图中[g0, g4, g8, g12]上都维护着e0,所以它们构成一个ep_dp_group。这个group的作用是当我们在计算bwd时,它们之间是需要做梯度的allreduce通讯的,我们会在下文详细图解这一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构成ep_dp_group的条件不仅是e相同,还需要每个e吃的batch的数据不同(类比于一个普通的dp_group,组内的每张卡吃的是不同的小batch)。现在你可能无法具象化感受这点,我们在后文将ep+tp+dp并行的时候再细说。

  • ep_tp_world_size:类比于non-MoE层,MoE层同样也有张量并行的概念,即一个专家可以纵向切割成若干份,本例中我们不对专家做tp操作,在后文我们会详细来看做了tp操作的相关例子。

额外再说明两点:

  • 你可能发现上面诸如ep_dp_world_size这样的符号有点陌生,因为你并没有在相关论文/代码中看到过它。这是因为如本文开篇所说,不同框架对MoE并行的相关概念定义鱼龙混杂,这也是最令我痛苦的点。所以这里我自定义了一套符号,不管是什么框架,我都会把它的定义映射到这套符号上来。

  • 以图中的e0来举例,我们再强调两点:首先,如上文所说,它不绝对表示1个专家,只是对local_expert的统称。其次,它不绝对表示1个MoE层的专家,它表示所有MoE层放在这块卡上的专家统称。

相信现在你对EP+DP的分布式设置有了初步认识了(这里我们特意举了non-MoE是tp+dp,而不是单纯dp的例子,来说明ep+dp这个并行定义是专门针对MoE部分的),但你可能对那些并行group的作用还不能有具象体会。现在让我们来给模型喂点数据,看看在1个FWD和BWD过程中,这些group都做了什么通讯吧!

(3)FWD与BWD过程

如图,三角形表示1个batch的数据,这里我们共喂给模型8个batch。每个tp组内的输入数据一致,所以它们对应的三角形颜色也相同。

好,让我们牢记分布式并行的使命:分布式训练效果应与单卡(假设这个单卡能装下一个完整的模型)的训练效果一致。放到我们的例子里,16卡吃8个小batch做完FWD+BWD后的结果,应该与单卡吃下由这8个小batch组成的大batch的结果一致。

现在开始做FWD与BWD,过程如下图:

  • 在FWD中,数据先过non-MoE(Attention)层,由于一个tp组内每块卡的输出也是一致的,因此三角形颜色的分布没有改变。我们把三角形移动到对应的non-MoE分块下,表示在整个FWD中对应的non-MoE分块见过的batch。

  • 继续做FWD,现在数据来到了MoE层,我们前面说过,每块卡上数据的维度是(E, C, M),即我们已经计算好token和专家的对应关系,我们只需在ep_group内做all2all通讯,将token发送去对应的专家即可,这就是ep_group的作用。all2all通讯的细节我们放在后面说,这里只需记住在all2all通讯后,ep_group内每个专家见过的batch有了改变,例如对e0,现在它见过了蓝色和橘色两个batch的数据。每个专家计算完自己的结果后,再通过all2all的方式,将对应的token计算结果还给ep_group内的各gpu,然后继续mon-MoE->MoE的步骤,知道FWD完毕。

  • 做完了FWD,进入BWD。我们首先来到MoE部分,以e0为例,根据分布式训练使命,我们应该allreduce 8个batch的梯度结果,用来更新e0。欸那这8个batch在哪里呢?当然是在图中的ep_dp_group内!所以在BWD过程中,我们对ep_dp_group中e0的梯度做allreduce,用来更新e0。现在,你是不是更好理解ep_group的作用了!

  • 继续做BWD,数据来到了non-MoE部分,这块对梯度的通讯我们在Megatron解析中已经讲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说明了。

总结一下针对MoE部分的重点:

  • 在FWD中,ep_group进行all2all通讯,将token发去对应的专家做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取回。

  • 在BWD中,ep_dp_group进行AllReduce通讯梯度,用于更新对应的专家的参数。

对于这种在non-MoE部分采用tp,在MoE部分不采用tp的设计,在代码实现上有几个点要注意。举例来说,对non-MoE来说,[g0, g1]是一个tp组,我们要对这两块卡的输出做AllReduce。但是对MoE部分而言,[g0, g1]的输出是不需要做AllReduce的。看过Megatron代码的朋友,应该能想起这块相关的操作在RowParallelLinear/ColumnParallelLinear模块下,所以在deepspeed中,通过传入一个enable_expert_tensor_parallelism=True/False的参数来做相关调整,这点我们放在源码解读篇中说。

在一些代码框架(例如Megatron)中,为了多复用已有的并行方式,少做修改,一般都会做些强硬限制:例如MoE的mp(tp与pp)层面的并行设置须与non-MoE的mp设置保持一致,即如果non-MoE做了tp切分,MoE也必须以同样的方式做tp切分,在此基础上再去安排MoE的ep/ep_data等等并行。在这样的限制下,如果non-MoE采用dp,那么MoE只能用ep+dp;如果non-MoE采用tp+dp,那么MoE只能采用ep+tp+dp;欸发现了没有!这是不是和你我对ep+tp+dp这个符号表示的初印象很像?即tp+dp是non-MoE的并行方式,ep是MoE的并行方式。所以这样的理解,在某些代码框架上是通的,但是到别的更为灵活的代码实现上,就产生矛盾了。这也为什么我在本章开头说明,最好统一把这个符号理解成是对MoE部分并行方式的描述。

对于non-MoE只采用dp,MoE采用ep+dp的设计,比较简单,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自己画画。

3.2 All2All通讯

在3.1中,我们说过每张卡进MoE前的输入数据尺寸为(E, C, M),其中E表示expert_num,C表示capacity,M表示token_embedding。在每个ep_group内,我们通过all2all通讯将token发去指定的expert做计算,再通过all2all通讯将计算结果返回。现在我们来介绍all2all的细节。

(1)基础All2All

我们先来看基础All2All是怎么做的,再来看deepspeed改进后的All2All是怎么做的。

图中的MP表示的就是TP(在deepspeed的语系中,MP=TP),图中相关的分布式group为:

  • tp_group: [[g0, g1], [g2,g3]]
  • ep_group: [[g0,g1,g2,g3]],也就意味四张卡上分别存着e0, e1, e2, e3

我们先来看最左侧的图,它描绘了数据刚过完non-MoE(Attention)层后的结果。因为tp组间做了AllReduce,所以g0和g1上存的数据完全一致(ABCD),g2和g3上存的数据完全一致(EFGH)。我们以[g0,g1]为例,因为有4个专家,所以图中将数据分为ABCD四份,每一份的维度为(C, M),四份总维度为(E, C, M)。也就是说A的数据要发去e0,B的数据要发去e1,以此类推。

我们再来看中间的图,它描绘了ep_group内首次做all2all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是将token发去对应的expert上进行计算。你是否已经发现,all2all就相当于做了一次矩阵转置(对比一下左侧图和中间图的数据块排布)?因此通过All2All,我们就让数据块去到了它对应的位置:AE去e0,BF去e1,以此类推。而为了实现这种转置,我们必须提前对non-MoE做分块排序,让它按照要去的专家位置排好,现在你是不是能感受到排序的意义了?

最后来看右侧的图,它描绘了ep_group内第二次做all2all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是将MoE算完的token再返回给各卡,原理和上述一致。

一切都进行地很顺利,但我们能不能再做些优化呢?例如,属于一个tp组的g0和g1上存着一模一样的数据,在all2all的过程中是会被重复发送和计算的,我们能不能减少这种重复?

(2)改进All2All,理论版

为了避免tp组内的数据重复发送的问题,deepspeed在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版的All2All算法,但值得一提的是,deepspeed在代码实现中可不是完全按照这种改进算法来的(手动狗头,虽然实现上还是借鉴了一些理论上的思路)。所以本节我们先来看deepspeed在理论上的改进,然后再来看它的实操。

咱们来看看这张图,确实是维持了deepspeed团队一贯的禅意风格:以培养读者悟性为宗旨,能不点破就不点破。所以我们也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努力地悟一悟吧!

deepspeed改进版all2all的核心宗旨是:既然你说tp组间的数据重复,那么我就在tp组间砍一刀,让tp组内的每块卡都维护不同的数据,不就不行了么?于是我把g0上的CD砍掉,g1上的AB砍掉,以此类推。这下完美了吧,每块卡上只有2块数据且不重复了!

但这样一来,all2all要怎么做呢?你现在每张卡上只有2个数据块,但是all2all group内一共4块卡,如果你想正常做all2all,必须卡上的数据块和卡数相同才行,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我们再想另一个办法:如果现在卡上只有两块数据了,那我如果把all2all group也一分为二,每个group内2张卡,一共两个all2all group,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那这个新的all2all group要怎么设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tp rank相同的卡组成一个新的all2all group。例如对g0和g2,它们的tp_rank都是0,所以它们组成新的all2all组,g1和g3也是同理。所以现在,我们只需对[g0, g2] all2all,[g1, g3] all2all就可以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图中把CB和FG交换位置的原因。

那如果我想[g0,g3] all2all,[g1,g2] all2all,然后把CD, GH交换位置,那可以么?理论上是没问题的,但是代码上这样写就不太优雅了,比不上同一个tp rank间all2all来得简便。

知道了这个流程,我们再来看上面的图,是不是一目了然了?图中local transform为改进版all2all作准备,交换了数据;两个all2all就是token发送和接受的过程;最后再加一个all-gather,因为tp组内每块卡的输出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进入接下来的non-MoE层继续计算。

(3)改进All2All,实操版

好,理论我们已经知道了。但你从改进的过程中肯定也发现了:原来是4卡all2all,现在是2卡all2all,这不就把我辛苦设置好的ep_group破坏掉了吗?如果真的这么操作,那对代码的改动肯定是比较大的。

所以,有没有办法还是4卡all2all,但是也避免发送重复数据呢?

当然有,大家想想我们每张卡的输出数据维度(E, C, M),同个tp组内的所有卡这个(E, C, M)是一致的,此时你的脑子是不是灵光一现:如果我沿着C把数据切成C/tp_world_size份,每张卡只保留其中的一分,那么不就既能做到tp组内卡上的数据不重复的情况下复用原来的ep_group做all2all吗?在两次all2all后,我依然通过一个all-gather操作还原tp组内的完整数据,这不就行了吗?这就是deepspeed在代码实操中使用的方法。

deepspeed在代码中管这样的操作叫drop_tokens,大家注意和MoE理论部分所说的drop token区分开。

(4)改进版All2All使用注意事项

在上面改进版All2All的讲解中,你可能已发现一个重要的点:虽然non-MoE采取了tp,但是MoE却没有用tp。

如果现在我把MoE也改成tp呢?g0存放,g1存放,g2存放,g3存放,即这里共2个专家,每个专家纵向切开为2,这种时候我们还需要采取drop tokens的方式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对于g0和g1来说,MoE层也被切开了,因此按照tp的方式,g0和g1上的输入各自过切开的MoE层后AllReduce的结果,才是最终结果。这时g0和g1上重复的输入数据是有实质意义的,我们不能drop。

deepspeed禅师,你看我们这样算悟了吗?

3.2 EP + DP + TP

(1)Non-MoE与MoE

现在我们再回到ep并行设置的例子上来,我们考虑对专家也做tp切分。实现这一点最简单的逻辑是让专家的tp切分方式和非专家的tp切分方式一致,这样省得我们再去对MoE层多写一套tp组的分布式设置。

non-MoE组的并行设置和3.1一致,这里不再介绍,我们来看看MoE组的并行设置:

ep_world_size = 4,保持和3.1一致
ep_groups = [
            [g0, g2, g4, g6],
            [g1, g3, g5, g7],
            [g8, g10, g12, g14],
            [g9, g11, g13, g15]
           ]

ep_dp_world_size = 2
ep_dp_groups = [
                [g0, g8],
                [g1, g9],
                [g2, g10],
                [g3, g11],
                [g4, g12],
                [g5, g13],
                [g6, g14],
                [g7, g15]
                
# 复用non-MoE tp相关的并行设置
ep_tp_world_size = 2
ep_tp_groups = [...]
  • ep_groups:在前面我们提过,每个ep_groups中的每个ep_group装下一套“完整的”专家,但我们也留了个坑,说明“完整”的含义需要留后讨论。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坑。

    • 在deepspeed中,虽然每个ep_group内的专家都是被纵向切开的,但只要它涉及到所有的专家,就认为它是“完整的”
    • 在Megatron中,“完整”的含义就是参数完整,即g0~g7才被认为是一个ep_group。

定义不同,组内的通讯方式自然也不同。在deepspeed的定义下,ep_group内做的是all2all;在megatron的定义下,做的是ReduceScatter和AllGather(事实上Megatron的MoE实现就没有用到all2all)。这一点我们在源码讲解篇会来做比较。这里我先抛出我的结论:我认为deepspeed的ep_group设计是较好的,不仅操作上更符合直觉认知,还能避免重复数据发送(Megatron的实现方法会发送大量重复数据)。

(2)FWD与BWD

同样,我们通过描述1次FWD与BWD的过程,来说明各个group间是怎么运作的。

  • 首先做FWD,数据过non-MoE层,因为采用了tp,所以相同tp组内的各卡输出一致,因此我们在图中将相同颜色的三角形放到对应的non-MoE参数块下。

  • 继续做FWD,数据来到了MoE层。在例子中:

    • ep_group [g0, g2, g4, g6]和ep_group[g1, g3, g5, g7]内都各做1次all2all,将token发给对应的expert进行计算。

    • 计算完毕后,因为MoE层也是tp并行的,因此[g0, g1], [g2, g3], [g4, g5], [g6, g7]这几个tp组各自通过AllReduce取得完整的输出结果。

    • 然后ep_group [g0, g2, g4, g6]和ep_group[g1, g3, g5, g7]再做一次all2all,把计算完毕的数据发送回去,以便进入下一个non-MoE->MoE操作。我们在图中把这一步骤里各卡维护的expert所见过的batch数据画在对应的expert下面。

  • 开始做BWD,数据来到MoE层。同一个ep_dp_group内的参数需要对梯度做AllReduce,例如图中[g0, g8],这个group维护了相同的e,每个e都各自吃过4个batch的数据,联合起来刚好构成全局上的8个batch(牢记前文分布式训练的使命).

  • 继续做BWD,数据来到non-MoE层,来到大家熟悉的领域了,tp+dp模式下的BWD,就不需要多说了吧。

3.3 PP去哪里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见过了ep+tp+dp的混合,你可能想问,pp也是一种常见的并行方式,它去哪里了呢?

在MoE中,PP这个维度比较特殊,大部分论文和开源代码实践中,一般不考虑/不讨论再对MoE部分做pp切分。deepspeed中更是强制把PP维度设为1,并在代码注释里表示不支持PP(我猜这可能和deepspeed的zero实现有关,体感上可能会加剧通讯量,但我没做仔细研究,给不出确切答案)。我个人认为,如果tp+dp已经能满足显存限制的话,就不需要再引入pp将模型切得更碎了。同时在MoE模型中,你会发现non-MoE的模型副本数和MoE的模型副本数是不一致的。例如3.2的例子中,non-MoE有8个模型副本,但是MoE只有两个模型副本(g0~g7,  g8~g15),却也能实现8个完整的non-MoE + MoE模型副本的分布式训练效果。从这一点上看tp+dp形式的训练方式已经基本够用了。

但并不是说不能使用pp,Megatron中就支持pp的使用,我们来看下引入pp后的情况(图中标题给错了,应该是EP+TP+DP+PP,太懒了没有改,大家凑合看):

  • non-MoE层采用tp + dp +pp并行(就是我们在Megatron解读中举的例子,是我们熟悉的味道)

  • MoE层采用ep + tp +pp + dp,其中tp_group和tp_group直接复用non-MoE的设置

相信通过之前的讲解,大家已经能轻松看懂这张图了。这里只强调三点:

  • ep_dp_groups = [[g0], [g1], [g2],...],也就是每张卡单独组成了一个ep_dp_group(如果你觉得难以理解,就用前面说的每个e见过的batch来分析看看)

  • ep_group = [[g0, g1, g2, g3], [g4, g5, g6, g7],...],这个不难理解,想想上文说的Megatron对“完整的一套专家“的定义。

  • 需要满足dp_world_size % ep_world_size == 0,事实上这也是Megatron并行设置的前置条件(不管你有没有使用pp,因为Megatron强制MoE复用non-MoE的并行配制,在此基础上再引入和ep相关的并行)。一般而言,world_size = tp_world_size * pp_world_szie * dp_world_szie,如果你的MoE层复用了non-MoE的tp和pp,那么ep_world_size只能在dp_world_size上做切割了。

好,关于MoE并行训练的模型架构和分布式配置,我们就介绍到这了。在下一篇中,我们通过源码讲解,和大家一起学习MoE并行训练的更多细节。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