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我要投稿
今年大模型进入落地年,大家自然对于应用和商业化的关注程度大幅上升,近来看到一个观点值得关注:是否对于一家大模型公司来说,产品和模型同时做,同时优化,是最佳的应用和落地模式?
MiniMax的闫俊杰说“产模一体化”,
出门问问的李志飞讲“产模结合”:
软件2.0
我对“产模一体”这个方向是赞同的,科技企业做的事情,本质上是数字化生意,就是用机器的能力来驱动商业流程,而这个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软件的研发。以前的软件都靠程序员编写,而大模型和神经网络的出现,带来了Andrej Karpathy所说的“软件2.0” 。他认为软件1.0能做出的产品非常局限,而软件2.0则能大大拓展可开发的产品空间:
换句话说,模型即程序,而这个程序通过训练由机器自动产生,而不是由程序员手工编写。训练模型的过程,就是一个新的生成软件的过程。更重要的,这个过程能解决的问题,比传统的“PM+Dev+Test”的软件1.0要更多,更广泛,可以识别图像,可以进行翻译,可以进行企业知识推理,可以自动匹配广告。同时,和所有的软件研发过程一样,从需求出发,不断迭代提升能力,更好满足用户需求,也是软件2.0成功的关键,区别在于这一迭代是基于机器训练,而不再是人工编码。
既然模型本身就是程序,模型的能力因为Scaling Law快速提升,那么必然的一个结果,就是大模型原生的产品中,模型不能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化组件和工具,而是产品的关键环节,甚至就是产品的主体和本身。因此,传统软件研发的过程也自然被颠覆,要从以手工编码为中心,转向以模型为中心。那么,这意味着:
对于模型公司,如果产品的主体、提供90%能力的模型都已经做了,这时候不做终端产品的话,就既带来方向感的缺乏,也带来不必要的商业化的迂回。因此模型公司纷纷做2C产品。
反过来,对于产品公司,简单地将标准大模型“套壳”而形成的产品,因为核心的模型不能主动、持续大幅进步、无法形成差异化,注定无法成为大模型落地的主力。所以,产品公司也必然做模型。
因此,产模一体是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剩下的,就是选择哪个切口进入,如何差异化,以及在企业资源框架下做的问题。
困难与机会
任何方法和组织的改变,都是很困难的,传统软件的研发体系形成也经历了挺长的过程,从“人月神话”到软件研发铁三角,经历了不断总结和方法论的迭代。所以产模一体肯定也会需要不断实践总结出好的方法。
万事开头难,“产模一体”在当下,面临的困难不少:
组织协作。组织的思想和共识在任何变革中都是关键性的,战略和方向不对,走得再快也是错。如果产品人员与算法人员想法南辕北辙,那肯定难以成功。需要怎样的组织架构,总结怎样的最佳实践,都需要通过摸索找到最适合团队的方法。
困难之外是巨大机会,产模一体最大的机会,当然在于跑通这一模式的团队,就有机会拿到做出新一代Super App的船票。有谁能拒绝这样的机会呢?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4-03-30
2024-04-26
2024-05-10
2024-04-12
2024-05-28
2024-04-25
2024-05-14
2024-07-18
2024-08-13
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