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你的大模型真的需要微调吗?
发布日期:2024-06-20 21:55:02 浏览次数: 1568

通过构建知识库,上半年很多企业落地了基于大模型的垂类应用,随之而来的也是越来越多的优化需求,除了RAG本身,我们是否也需要考虑下其他技术手段?

上半年我是一个RAG或Agent的拥簇者,我坚信只要足够参数规模的强力大模型,加上知识库或者智能体plan及工具调用即可完成大部分应用场景。事实证明确实可以完成,但是能完美地完成吗?如果仅仅考虑及格落地,那是可以,但如果考虑优秀落地,那还是差点意思。为什么呢?


我们举一个【作文智能批改助手】的例子来说,作文批改要求老师从不同方面评定给分,最后汇总,并生成点评和指导意见。有人说那这个可以通过prompt限制。确实是。Prompt的限制是一定要加的,但是仅仅prompt是不够的,大模型回答的时候依然会有部分随机性。这点跟few shot原理是一致的,在prompt中给出的示例,可以让大模型模仿,但是模型并没有真正让大模型成为专业口吻的专业人士,它只是鹦鹉学舌,一旦超出few shot的范畴,回答很有可能”一朝回到解放前“。另一方面,从性能上讲,过多的约束和提示词示例,会大量消耗上下文长度,影响大模型的判断和推理时间(当然推理优化可以通过工程手段如System Prompt Caching,但又增加了复杂度)。


在实战的场景中,我们也确实遇到了诸多相似的困难。比如给客户落地【法律合规助手】的应用时,我们采用了qwen-max这样强大的千亿规模基础模型,加上客户给的70M纯文本专业领域知识,很快构建了一个以知识库为基础的大模型应用。客户在poc阶段时惊叹于落地速度之快、文档召回效果之好、大模型总结能力之强,一度让我们备受鼓舞。但注意,这是poc阶段,真正落地交付的时候,业务专家严格、多样、真实的场景需求便会扑面而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业务专家希望大模型回答的时候不要使用“不可以”这样的显著否定词,而是要用“不宜”这样的专业但温和的词,我们的工程师将这个词在prompt里面做了约束。过了两天,业务专家又来提意见,对于复杂的主观问题,大模型每段回答的结语都会有兜底的回复比如“必要时,可以向监管部门咨询确认”,业务专家认为多了“确认”二字,意思完全变了,监管只能“指导”,不能“确认”。


类似的回复格式、回复口吻、专业态度等,在实战场景中有非常多的要求,其本质就是大模型+RAG只能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不能解决专业不专业的问题。通过Prompt实现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而且增加了很多复杂性,这让我们不得不上大招--微调


说到微调,我这里又有话要说。


早在去年的时候很多客户领导一开口就是要搞微调,要搞成领域专家模型,当时为了这种局面我写了很多ppt纠正客户的认知,苦口婆心劝说大家先用RAG。如今我又回来说微调,多少有点尴尬。。。需要澄清的是,此【微调】非彼【微调】。我先来张图:


很多客户领导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微调】让大模型掌握一定的领域知识,让它成为一个具有行业知识的专家。实际上这个过程不叫【微调】,而叫【增量预训练】,或者是【Post-pretran】。为啥是增量预训练呢?因为此时用到的数据和算力,是和预训练时候无二的。比如我们预训练一个6B的基础大模型,要用1500B的token通用语料,增量预训练则需要100B的token,同时还要混合预训练时的通用语料。那数据量,那算力,没有千万级的预算咱就先别想。。。但是增量预训练是扎扎实实让模型学习了某种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付出的努力(钱)是没白费的。


而我现在说的【微调】,其实不是为了 让大模型学习某种领域知识,而只是为了让它能执行特定任务,并且与人类意识对齐,比如能对话、能分类、回答问题无暴力倾向等这就和我们前文所说的,想要训练一个说话专业点儿的法律专家助手的需求相符合了。在这里我们可以采用【微调】技术,增强我们上一个阶段仅仅用了知识库技术所做的“助手”。


至于如何微调,微调选什么技术框架,要多少算力多少数据,下回分解。


欢迎大家拍砖哈。



53AI,大模型落地应用首选服务商

定位:开箱即用的大模型落地应用平台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年轻人!来一起搞AI吗?

如果你看见AI对商业世界的变革,欢迎来和我们一起探索~

岗位:销售经理

查看详情

岗位:项目经理

查看详情

岗位:产品经理

查看详情

岗位:测试工程师

查看详情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产品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