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下放牛娃到大厂AI顾问:我用本硕七年,重写自己的人生
发布日期:2024-11-19 07:43:41
浏览次数: 1755
来源:码客人生
云中江树将自己的人生分为两面,一面向阳,一面朝阴。阳面的他如苍苍松柏,本硕985,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毕业,四篇SCI(两篇一区一作),毕业不到一年已是华为、阿里、字节等头部大厂的AI提示词合作专家。
阴面的他活在18岁之前,深居于江西赣州一个小小的村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上学还要帮家里务农。
恰逢生成式人工智能兴起,他编写了ChatGPT中文使用指南和将提示词工程结构化的项目——LangGPT。提示词相关项目在Github上获得1.5W+star,江树也成为AI prompt布道者。
作为AI native原住民,提到prompt,几乎无人不晓云中江树的大名。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将近20万初学者心中的AI大神,是一个毕业仅一年的26岁应届硕士。 生活在江西赣州一个小村落里,家里以务农为生。父亲身患旧疾,无法做体力活。母亲一个人操劳,支撑起这个家。2016年前的江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他要彻底离开那样的生活:割草、放牛、种田,天蒙蒙亮时就起床,夜色垂暮才能睡觉。手里握着的不是写字的笔,就是割草的镰刀。
刚刚考入电子科技大学的那一年,江树腼腆自卑,甚至不敢直视他人的眼睛。从江西到四川,从连上学都要走几里地的赣州农村到彻夜灯火、包容多元的省会城市成都,他感到的不是被录取的欣喜,而是一种抽离原生环境的陌生与压抑。
被调剂到闻所未闻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室友追星、买名牌、看演唱会。像万花筒一般有着浮华绚丽色彩的土壤,冲破了他黑白影调的单色生活,
不同于现在的炙手可热,Prompt大神云中江树,在八年前甚至没怎么接触过计算机,连键盘都得一字母一个字母戳,十分笨重。
课本上的知识像天文,老师讲的话像天书,就连最亲密的室友每天说的话都像是外星语。
在别的同学已经可以做PPT、word、打游戏的时候,他都得从头再来。
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江树来不及停留,贯穿在他身上的是一种韧性。这种韧性不是带着锋芒的刀光,而是从小生活的村子里的最为寻常的野草。随遇而安,旺盛、野蛮,任酷暑隆冬,野火吹不尽,吹风吹又生。
他发了疯一般的学习,去打破自出生起就被拷上的桎梏——贫困的家庭、不算高大的身材、狭隘的视野。
大学四年,江树逼着自己参加社团和兴趣小组,在本科期间就发表了一篇EI论文、成功保研至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闲暇的时候,他还会做家教、写代码,赚生活费。
每个月花费不到一千元,从大二起,他就没再伸手向家里要过一分钱。
江树认为,实际不存在时间和空间,一切都是变化着的。过去是一条历史性的先行路径,看似已经注定的命运在未来还蕴含着无数鲜明的不确定性。
他不能决定生命所赋予的先天条件和整个时代的历史脉络。但是他能决定,这一秒,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
于是他花了本硕七年把自己的人生硬生生改写成了另一种:
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保研至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篇SCI、两篇EI。
大厂算法工程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华为、阿里、字节提示词合作专家。LangGPT创始人,结构化提示词工程提出者,CSDN旗下GitCode平台2024年度新锐项目发起者。江树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培训的演讲26岁的江树回头望去,向8年前那个孱弱胆怯的农村放牛娃轻轻说了一声再见。他告别了如老旧照片一般逐渐模糊和泛黄的过去,开始走向一个蕴含无数可能性的未来。
而这种未来,除了江树自身的努力与耕耘,也离不开2022年末ChatGPT所点燃的生成式AI的火热。
▋ AI Prompt布道者,GitHub斩获2w+star江树的另一个人生开启在2016年,那一年,他被电子科技大学录取。同年,Google研发的AlphaGo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机器智能第一次进攻围棋领域,成为世界头条。
江树的另一个人生也开启在2023年,那一年,他从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毕业。作为国内首个把提示词作为结构化工程提出的布道者,江树创立了LangGPT,写了ChatGPT中文教程指南,在GitHub上获得2w+star。
LangGPT在飞书上的浏览量高达十余万,据不完全统计,加上GithHub上的浏览者,江树所提出的结构化提示工程这一范式成为至少二十万AI初学者的启蒙宝典。
“prompt是普通人进入AI时代最好的切入点。”机器思维不同于人类思维,人类符号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高低文化语境,如果用口语般的话术去命令AI,常常会出现hallucination(机器幻觉)和disinformation(谬讯)。
比如数字6,本意是阿拉伯数字顺位第六个数,在中华传统文化语境里“六六大顺”象征着吉祥如意、万事顺遂,而在社交媒体网络亚文化圈落里则代表着“你真厉害”“你真了不起”。
Prompt实际介于C++、Java等编程语言和高度情境化的人类语言之间,最重要的是要用AI听得懂的话去说。
所以,在与AI对话时需要做到“清晰、结构化、指令明确”,把任务拆分成具体详细的子命令,一步一步执行。
研究了几个月,他发现AI虽然火,但更像是一种噱头。多少人跟风去用ChatGPT只是出于一种娱乐化的需要,并没有触及其中的门道。同时,市面上现有的CRISPE等prompt指导教程留于理论,落地性和可操作性不高。
他便萌发了将Prompt提示词工程结构化并编写教程的想法。
写好prompt不是调,而是捏。就像是对面是一堆橡皮泥,你要像小时候玩泥巴一样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
渐渐地,除了塑造角色、还要提供一定的背景信息,并按照编程的形式一步一步写好要求。在实操的过程中便有了下图的提示词工程指令。从最初的灵感到结构化到开源,LangGPT的立项恰巧赶在了江树最忙碌的那个阶段——疫情、春招、硕士毕业。
“您为何会在这么忙的阶段去开启这样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呢?”
2023年三月,江树一边实习、一边写论文、一边改简历约面试,所有的事情都撞在了一起。按理,他是没有时间花额外的精力去做其他事的。但是有了AI,曾经一天才能完成的代码作业现在只需要一个小时。一些简单重复的编码操作江树不用亲自动手,调好模型就能自动作业。
尝到了甜头,热心肠的江树将这套方法分享给了自己的学弟学妹,并在GPT4上线后的一个月全面开源,命名为LangGPT。
LangGPT一经发布便收获了许多star,多次登上GitHub一周trending Top10。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江树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最后索性建了一个社区分享最新的prompt教程和AIGC技术。
短短一年,LangGPT从前期几十人的兴趣小组到将近四千人,江树的方法帮助了许多技术小白。甚至有成员在进群前对AI一窍不通,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在内部推荐的工作机会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万多的offer。
刚刚毕业时,他接连投了几十份简历都没有回音,甚至有些连一轮面试都过不了。但没想到,偶然在GitHub开源的项目引得了许多大厂的关注。从去年七月开始,华为、百度文心一言、字节豆包、月之暗面Kimi……国内最知名的大模型厂商,全都邀请过他。
现在的江树,已经是头部AI公司的合作提示词专家,小时咨询费高达2000元。2019年,江树给自己取名为“云中江树”,取义于南朝齐词人谢朓所写的“云中辨江树”。
同年,他写了一篇名为《黑体时代》的短篇科幻作品,于两年后获得中国科普协会授予的全国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荣誉。该作品发表在2021年第十一期的《科学故事会》上。小说讲了一个动植物全部灭亡的世界,人类只能靠“黑体”生存。黑体是一种能够吸收几乎所有电磁辐射的革命性材料。在黑体时代,人类建立了庞大的“营养坊”,利用“黑体”来吸收太阳能和其他形式的电磁波,将其转化为化学能,进而合成各种营养粉和营养液。黑体也是“蜂群计划”中太阳能发电卫星的关键技术,这些卫星装备有“黑体”材料发电板,在太空中高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无线输电技术“彩虹”网络传输回地球。
这样的世界,也是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戴森球”的雏形。
我问江树:“这个世界是一个幻想的世界还是说有一天可能成为现实?”
江树称自己为狂热的科学宗教信徒,他所构想的一切都是基于现实的可能性。
他不仅是AGI的信仰者,还要实践AGI。在他身上,有一种鲜明的后人类主义思想,即有一天AI可能成为和人类一样的智能体。
技术本质是将人从重复性的繁重的劳动之中解放出来,汽车解放了双脚、机械臂解放了重体力劳动、流水线解放了重复性操作。
AI的目标,是解放人的大脑。从另一种层面说,也是技术对人脑的入侵。
之前的变革始终作用于物质层面,而AI则是在模拟人脑,试图从智力和共情两个维度开发生产力。
比如,OpenAI旗下GPT-4o可以在短至232毫秒的时间内响应用户的语音输入,已接近人类在日常对话中的反应时间。其九月发布的最新大模型GPT-o1在2024年AIME考试中平均解决了74%的问题,相当于美国奥林匹克竞赛水平全国500名的水平。
一旦掌握一门技术,他们就会倾向于看低这门技术,称自己是主宰者。
比如早在很多年前就以AI为底层逻辑的美颜相机、短视频算法、人脸识别,现在都不称为AI,只是技术。而苹果手机早期的智能语音助手siri则被用户充满歧视口吻地称为“人工智障”。大模型以周为周期的研发速度也让人类开始挑剔其幻觉、太慢、上下文长度过短等问题。
在江树看来,AI早已全面渗入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成为社会运转的底层基础设施。实现AGI只是时间问题,指日可待。
“就算有一天,AGI失败了,败者并非AI,而是人类。”
云中江树: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2020级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生,四篇SCI,两篇EI,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2023年创立LangGPT,在GitHub获得2w+star,字节阿里华为多家大厂的合作提示词专家。码客人生:您创立LangGPT的灵感或初衷是什么?我自己的这样的一个做事方法就会去偏结构化一点点,当有一个什么事的话,我会习惯一个总分的这种结构去看待。首先,我自己在做在做相应的项目,我在自己的课题组,要带我的师弟师妹们。我就意识到要说把我的经验怎么样传递给我的团队。我能够把这些模型调教好,能够正确的和这些 AI去沟通,但是我后面新进来的这些师弟师妹们,可能他们就不太清楚这个事儿,我就要形成一套标准方法论来给到他们。同时,市面上现有的CRISPE框架不够具体、实操性不强。我们便聚焦于“最后一公里”,写了更加交互友好的提示词指令。提示工程或者说跟AI对话这个事,其实是一个沟通的维度,也是一个沟通的颗粒度和层级的关系。最高的层级可能是我们人跟人之间的沟通。这种很高层次的很抽象层次的一个沟通,然后更底端的可能是机器之间的沟通,你可能要写很详细的机器代码,告诉他一步一步怎么去做,然后底层都是非常原子化的指令。对AI来说,我觉得prompt是一个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事儿,就是它虽然叫以自然语言,但是其实它还带着一些从机器那边诞生出来的这样的一个风格。就像给AI写一个简历,给智能体写一个简历一样,开篇就是一个角色。要给AI赋予一个身份,介绍你的详细的一个档案,可能说你的语言是什么,语言的话是针对AI特殊去设定的,主要是存在中英文之间语言的一个分野,所以我们指定他描述的一个语言。然后就像我们的简历一样,我们就直接进入到技能,关于技能或者他要做事,可能他缺少这个方面的背景知识,所以我们可能会添加一些背景。然后他可能不知道他做事的重点,我们也会告诉他你要重点关注什么,他的注意力的这样的一个模块。然后就像我们去教一个新的人去做事一样,我们告诉他这个事你应该怎么做,所以有工作流workflow那个部分。码客人生:为什么prompt一字之差,模型就天差地别?天差地别的话存在着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有可能是正确和错误的差别,然后另一个维度是方向性的这样的一个差别,方向性的差别,因为它有其实跟人的语言也是一样的,有一个歧义性。比如说你问他你知道什么是6的这样的一个寓意,如果是问他说什么是6,他可能会告诉你说6是一个数字。但你问他6代表着什么的话,他可能就会回答就很多样了,他可能会回答说我们传统的一些习俗,比如说六六大顺,或者说我们代表的这样的一些顺利的这样的一些寓意,然后可能数字还会包含一些在其他的一些文化语境下面。
国外的话我们用的最多的是Claude的,他给我最大的一个惊讶点就是能够让你感觉到他是有一定人的创造性在里面,就像他的这种审美。比如说我们可以让他根据古诗去写一些生成一些卡片,生成一些水墨画,它能根据意境来创造,甚至比很多资深人类设计师还要优秀。第二个的话就是GPT,不管是数据还是一些创作性的这种任务,还是智能体的工具的调用,GPT的维度能力维度是更加全面综合。国内比较推荐豆包、kimi、通义千问。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