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北京见闻总结里面有聊到,好几位投资行业的朋友跟我聊到,今年会把主要的时间花在AI应用类项目上。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大家就在说,但是确实最近听到的频次有变多。百度李厂长也一直在呼吁大家不要卷大模型了,去好好做应用,自己也推出了文心一言APP,跻身国内头部AI应用。那么咱们来分析下,现在是否是一个投资/创业做AI应用的好时机?目前来看,认为AI应用会起来的观点,逻辑主要是以下几点:1)基础大模型能力的不断提升,已经能够满足很多场景的需求。自从2020年5月GPT-3发布以来,大模型的参数量提升到了千亿水平。全球有无数最聪明的脑袋在研究人工智能,开/闭源模型的发展也如火如荼。目前文字和图像生成的能力已经相对成熟,在此基础上已经有很多可用的场景可以探索。再下去都是天文数字的战役了……2)技术进步带来推理成本的下降,价格战让开发成本降低。大模型价格内卷,尤其是国产大模型,已经进入零元购时代,开发者的成本进一步下降。对于创业公司还是很有好处的。这个包括云厂商,数据处理,各类中间层的产品服务,都更加完善了。过去的互联网高速发展培养了非常多优秀的产品技术人才。很多也具备国际视野,有留学或者海外科技行业工作经历。由于种种原因(就当是信仰吧),有很多人也投身了这次的AI浪潮,成为未来创新的中坚力量。我们可以来对照一下中美头部互联网产品和AI产品的月活跃用户数情况:也就是说,目前ChatGPT作为AI届的顶流应用,渗透率仅为同类互联网头部应用的5-10分之一。国内就更不用说了,而且留存率,用户使用时长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然啦,目前的AI还是主打知识获取效率和copilot类工具,而人对知识和问答的需求,是远远比不上娱乐和社交的。这个更多是AI技术和发展阶段的问题。从OpenAI发展历程来看,2017年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发布,提出了Tansformer模型。2018-2020年OpenAI陆续发布了GPT-1到3,DALL-E的1到2(文生图模型),直到2022年11月30日ChatGPT横空处世,震惊世界。从应用发布至今为止,也就不到2年。再看国内,以最早的AI应用文心一言APP的发展轨迹来看:文心大模型从1.0到3.0,基于知识增强的千亿级模型,在语义理解,文本生成方面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为后续应用的发展打下基础。2)2023年2-3月,从命名到内测,文心一言APP上线。8月底成为率先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第一个国产大模型应用。10月发布了文心大模型4.0;11月正式上线会员服务;12月官方宣布,文心一言用户规模突破1亿。(2023年也是全球科技界注目AI的一年,大厂动作频频,AI发展提速)
3)2024年3月,文心一言开放200-500万字的长文本处理能力。4月,李彦宏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表示文心一言的用户数超2亿。千帆平台AI原生应用数超过19万。5月30日,百度副总裁、AI创新业务负责人薛苏在万象大会上表示,文心一言APP月活已超千万,调用量超过14亿。根据官方公布的AI活跃用户的人群画像来看,核心用户群体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一半在35岁以下,主要是大学生和职场人士。这群用户也是AI创新产品最早的接纳者和推送者,是未来十年中国新生的力量。百度是最早在国内开始研究大模型的大厂,除去技术积累的时间,实际上AI应用真正在国内推出才不过1年出头,比OpenAI晚了4个月。这个速度已经非常快了。如果以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类比,现在大约是相当于2011-2012年(以2010年6月苹果iPhone 4发布为节点)。而经历过2011-2021年互联网浪潮的人应当都能感同身受这种冲击和憧憬。当然,我也认为纯从AI助手类产品的用户数,来看AI产品的渗透率,是不合理的。上一代四小龙时期的AI,主要是视觉,感知,检测等方面的能力,而目前这一波的AI,长进更大的是所谓"智能",包括理解,表达,总结,分析,生成等等。AI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会经由我们日常使用的软硬件产品,润物细无声一般渗透进去。不需要强调AI,用户甚至无感,就是觉得交互更简单,更流畅,更好用了。就好像李厂长过去一年都在讲文心一言,和文心大模型重构百度产品应用。现实情况就是,你可能不一定每天都用文心一言APP,但如果你用了搜索、文库、地图、网盘,就都有可能运用到文心一言的能力。根据YC最近一年的AI项目分布来看,企业服务领域占40%,Infra基础设施,和2C类应用各占30%。长远来看,不管是2B还是2C领域,未来我们使用的每一个产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包含AI属性。(我新买的小电风扇都会叫我主人了……)
我觉得大部分从业者实际上都认可AI应用的价值,但具体如何做,还在纠结于如何找到真实场景,需求,摸索大模型能力的边界,增强可控性,以及和商业化之间的交叉点。目前在AI的产业链中,算力(GPU),研发成本,营销投放(尤其是国内)占了大部分,叠加目前萎靡不振的一级市场,软件出海对团队的要求又相对高,对于如今的AI创业者,确实是个挑战。移动互联网发展了15年,真正让很多人从off-line到on-line,达到了全时在线,并享受到了互联网的便利。我们尚处于AI浪潮的早期阶段,技术也在演进中。比如未来能有基于语音视频,或者更加个性化,加上硬件和真实世界的交互,应该会带来更多有意思的产品。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期待AI未来能够接入更多场景,提供更丰富的能力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