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化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下一代软件,不再是“软件”

发布日期:2025-04-21 12:53:40 浏览次数: 1531 作者:小哈公社
推荐语

下一代软件革命,AI如何重塑我们的工作方式。

核心内容:
1. 软件的悖论:人的非结构化思维与软件的结构化要求
2. AI的真正角色:不是替代软件,而是消除操作
3. 功能的未来:从软件消失到任务智能调度的转变

杨芳贤
53A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真正强大的技术,不是用来增加选项的,而是用来让人忘记它存在的。

人类从不缺工具,缺的是“无感的工具”。

想想我们今天用电,用水,用WiFi,甚至用iPhone。真正改变世界的那一批技术,从来都不是“看起来很厉害”,而是“感觉不到它的厉害”。

最好的体验,就是没有体验。

最好的科技,是背景板,是空气,是沉默的大多数。

AI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

它存在的意义,不是成为某个软件的外挂,也不是变成一堆新SaaS的内核,而是干脆把“软件”这个形态本身,彻底吞噬掉。

AI的起点,就是软件的终点。


1. 软件,是“显性思维”的产品

我们为什么会用软件?因为我们需要把工作逻辑、操作流程、数据处理、人机交互,整整齐齐地装进一块屏幕、一堆按钮和几个菜单栏里。

传统软件,本质上是一种“结构化劳动”的容器。

但问题来了:人类在面对问题时,不是结构化思考的动物,而是跳跃式、模糊化、经验驱动的杂乱系统。

软件为了让人顺利使用,必须把人的操作流程“标准化”;

而人类为了顺利使用软件,只能被迫“自我格式化”。

这,就是软件的悖论。

一个CRM系统,教会销售按流程跑单,但却无法理解“人情世故”;

一个ERP系统,让供应链效率最大化,却很难应对“临时插单”;

一个写作软件,可以让你存档、导出、换字体,却无法判断“这段文字有没有灵魂”。

所有软件的尽头,是表格;

所有表格的尽头,是人脑。

所以企业越用软件,越感觉自己被“卡”住了。

要人适应系统,而不是系统适应人,这其实是软件和人的对抗。

而AI,是第一个站在人那边的系统。


2. AI不是来“替代”软件,而是来“吞掉”软件

AI不是来帮你多加一个“智能推荐”的功能,而是来帮你把功能这回事彻底拿掉。

不是加个Chat按钮就变成了AI系统,也不是让软件里会说话就是AI工具。

真正的AI革命,解决的不是“如何操作软件”,而是“如何消灭操作”。

比如,一个传统OA系统里,你要请假,点开系统、选日期、写理由、提交审批。每一个步骤都是操作,每一个字段都是抽象。

但一个AI驱动的系统里,只需要你说一句:“我孩子发烧,明天请一天假。”系统自动识别你的身份、权限、上下文、调度资源、同步进度,并反馈一句“批准了,祝早日康复”。

这不是“人话变代码”的输入法革命,而是“消除中介层”的系统变革。

这才是真正的AI:不再是“工具的升级”,而是“工具的隐形”。

当“操作系统”本身都被操作消解了,软件,也就不复存在了。


3. 软件会消失,但功能不会

如果AI吞掉的是“软件”,那它到底留下了什么?

答案是:功能的原子化存在,和任务的智能调度。

想象一个场景:

销售说:“我想要一个客户跟进的总结报告。”

AI自动从CRM调取数据、从邮件系统抽取沟通内容、从会议纪要生成关键摘要、匹配行业趋势,然后打包成一个漂亮的报告PDF。

你甚至都不知道“哪个软件”在干这些事,看到的只是最精准的结果。

这个场景已经在不少公司出现了雏形,比如Notion AI、微软Copilot、Slack加GPT。

他们的最终形态,不是成为“软件”,而是成为“任务”。

从功能 -> 到模块 -> 到服务 -> 到意图 -> 到需求。

每一步,都是一次对软件形态的削弱。

未来所有功能将以“能力”存在于系统底层,不再依赖用户选择模块,而是由AI基于上下文自动触发。

软件变成了“幕后合唱团”,你只需要对着指挥台说一句话,音乐就起了。


4. 不是AI产品变多了,而是软件公司变少了

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现在表面上看,各种AI软件遍地开花,SaaS工具看起来又迎来了一波春天。

但仔细想想,那些“叫好又叫座”的工具,反而不是传统软件公司做出来的。

Perplexity不是搜索引擎公司做的,Notion AI也不是老牌办公工具巨头做的。微软的Copilot之所以牛,是因为它敢“杀掉Office”的原形态。

新的AI形态,本质上不是把原来的功能包装一遍,而是“让原来的界面彻底隐形”。

而传统软件公司,往往卡在了“产品经理路径依赖”的陷阱中。他们还在想着“功能该怎么点、界面该怎么做、表单该怎么收”,而不是“有没有可能不让用户看到这些”。

AI时代,产品的胜负手,是有没有勇气去掉“操作”和“界面”这两个传统束缚。

软件不再是一个“可视的系统”,而是一个“背景里的系统”。

谁能从“主角”变成“空气”,谁就能活下来,并占领先机。


5. AI时代,真正的价值在于“意图理解”

如果说过去的软件,解决的是“动作执行”的问题,那么AI解决的就是“意图理解”的问题。

想一想这有多颠覆。

传统软件的“用户体验”,就是让用户尽可能少地点击、多地完成任务。

而AI系统的“用户体验”,是让用户连“怎么点”都不用想,只需要说出“我想干嘛”,剩下的交给系统。

这不只是操作的变化,更是底层逻辑的颠覆:以前是人适应流程,现在是系统理解人。

再进一步,是AI主动发现你的意图。

比如:

  • 连续三天写了跟一个客户有关的内容,AI自动建议建立一个项目;

  • 每天在下午四点打开库存系统,AI自动推送库存变动分析;

  • 发了三封语气急促的邮件,AI甚至会弹出“你是否需要心理平复服务?”

听起来可怕对吧?但也许正因为它如此“贴脸”,所以更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的“数字操作系统”。


6. AI不是一个新产品,而是一种“新默认”

AI的真正革命性,在于它不是“加一个功能”,而是“改写默认值”。

就像手机默认带照相功能之后,照相机就消失在大多数人生活中一样;

就像浏览器默认自带搜索之后,输入网址这件事成了上世纪的行为一样;

AI的终极目标,是让你根本意识不到“这是AI在帮你”。

你说话,它执行。你想事,它规划。你还没开口,它已经在做准备。

那时候,没有软件,只有“能力”。

人们不会再分“产品”和“服务”,只有“结果”和“价值”。

这,就是软件的终点,是AI的起点。


7. 软件的尽头,是无形

很多人以为,AI时代是“软件进入了黄金时代”。

其实不然。

真正的变化是,软件正以我们看不见的方式,融入万物;它变成了空气、水、电、重力,成为了世界运转的一部分。

最成功的软件形态,恰恰是不再以“软件”的身份存在。

我们不再需要打开一个窗口、点击一个按钮、填写一个表单。

我们只需要“表达意图”。

AI负责理解、执行、反馈。

从操作系统,到操作消失;从SaaS工具,到“无形服务”。

未来最厉害的科技产品,根本就没有“产品形态”。

它就在你身边,在每一次说话、每一个思考中,悄悄发生。

就像空气那样。让人忘了它的存在,却离不开它的存在。

“软件的消失”,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变迁的技术故事,更是人机边界的一次重构尝试。

而我们现在,刚好站在这场消失的入口。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