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我要投稿
去年,麦肯锡报告曾预测,AI将使当前60%~70%的工作自动化,50%的工作被取代。前几天,科普作家万维钢先生,在调研硅谷、深度洞察AI后,面对媒体表示:“今天GPT提出创意计划书的能力,超过了沃顿商学院MBA的学生,写科研经费申请书的水平,在专家双盲评议的过程中,超过了职业的物理学家,更不用说AI的客服能力了……”相信不少人看了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按这速度,人类离被取代的日子还远吗?在来势汹涌的AI时代,我们又该何去何从?下面K哥聊聊自己的看法。
01
人要驾驭AI,而不是被AI驾驭
1、AI是思考范式的跃升
“奇绩创坛”创始人陆奇有一个著名观点,他认为任何复杂系统都离不开“感知-思考-实现”这一思维框架,而科技让这三件事的跃升,正是新范式的拐点。
以前,我们主要依靠感官获取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谷歌搜索引擎让我们信息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只要轻松敲击键盘,我们就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获取你想要的海量信息。
到了现在的AI时代,新科技对我们的思考系统又有了进一步的颠覆。以GPT为代表的大模型们,可以根据大量数据,进行复杂的推理,从而自动做出某些决策和预测,在某种程度上“接管”了我们的思考。想想看,在我们刷抖音时,下一条短视频该看什么,还需要我们“思考”吗?根本不需要,强大的算法已经替你做主了,我们能做的只有选择看,还是选择划走。
在感知和思考之后,行动是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而未来,具身智能将在这个环节中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所谓具身智能,就是将AI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并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和自身的学习,可以具备像人一样自主规划、决策以及执行的能力。比如,大名鼎鼎的波士顿机器人,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听到见到的智能无人机,它们可以依赖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实时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强大能力,帮人类实现越来越多的目标和任务。
当然,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处在初期阶段,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离兼具“眼睛、鼻子、耳朵、手脚” 多感官协同工作的理想状态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毫无疑问的是,当前的AI阶段,人类的思考范式,正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加速重构,人类原本相较于“工具”的诸多优势,也正在快速弱化。做出改变并快速适应,也许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2、人,要比AI更凶猛
今年4月份,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到明年年底或者2026年,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可能将超越人类的智力,甚至“比最聪明的人还聪明”。这就对人类提出一个新课题,该如何与“聪明”的AI相处?K哥比较认同的观点是,AI是工具,人要驾驭工具,就要比工具更强悍。
无论技术发展多快,AI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工具,其本质就是帮人类扩展自身感知、思维和行动的能力边界。比如,计算机的出现,大大增强了人类的计算和分析能力;互联网的兴起则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渠道。AI也是如此,不管是工作中帮我们写代码,还是生活中的无人驾驶,其实都是为人类服务。因此,在心态和认知上,我们一定要清楚,人类必须处于“主人”地位,绝不能因为AI能力的强大,慢慢让其凌驾于自己之上,成为它们予取予求的追随者。当然,这在客观上也倒逼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各项素养。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强大,人类才不会被“僭越”。
另外,我们还要“强悍”地坚守人类的道德伦理底线。将其设置为AI发展不可逾越的规则和边界,确保AI的进化,始终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终极利益。比如,制定全面、细化、可执行的AI的伦理规范,防止AI被用于违法或违背社会公德、伦理的相关领域和场景中。
02
AI的弱点,就是我们的机会点
无须讳言,近年来人工智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但AI依然有其局限性。某种程度来看,它们的弱点,恰恰就是我们的机会点。
1、AI大模型,就像人类的感性思维
我们都知道,AI大模型可以流畅地生成文本,写诗、甚至创作小说都不在话下。然而,它们在处理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却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AI大模型,更像是人类的感性思维,它们通过对文本的“合理性的延续”来生成看似“合理”的内容,但本质上就是通过统计学习和模式识别,对海量文本数据进行的分析和延伸。
恰恰因为大模型的训练数据,更多的是自然语言文本,而非数学公式或逻辑定律,所以才让它们在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方面显得相对薄弱。今年6月份,TechWeb做了一个试验,让9款不同的大模型尝试做高考数学题,结果8家翻车,只有1家过关。可见大模型“重文轻理”偏科的毛病确实不轻,看上去无所不知,但在理解和推理方面,目前仍远不及人类。
2、AI没有感知能力
AI另一个软肋,就是和人类相比缺乏“具身认知”,即通过身体感知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人类的身体和大脑是相互影响的,研究表明,身体状态可以显著影响我们的情绪、认知和决策过程。换句话说,我们的认知活动是与身体密切相关的,通过身体对自身和外界的感知,才能建立起丰富的情感和概念体系。而AI系统仅仅是通过数据和算法进行信息处理,缺乏真正的感知能力,因此也就无法像人类一样,通过身体的感受去理解和认知世界,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会大大影响AI在很多场景下潜能的发挥。
IBM花巨资打造的医疗AI系统沃森,虽然可以通过分析大量医学文献和病例数据,提供疾病诊断和治疗建议。但却因为不具备感知能力,在试验中出现过不过纰漏。比如,沃森面对一位情绪低落,多个生理指标都不太正常的“患者”,给出的诊疗建议是入院观察,并开出各种药品。但当时人类的主治医生并没有采纳,因为医生了解到患者刚刚失恋,心理受到很大打击,所以短期内出现一些身体指标的异常,并没什么好奇怪的,回去调整好心态就没事了,无需过度治疗。作为硅基物种,缺乏感知能力,无法对碳基生物“共情”,这是AI的另一个“阿克琉斯之踵”,也是人类“击败”AI的另一个机会点。
03
AI时代,最重要的3种能力
1、提问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在如今的AI时代更具真知灼见。提问的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高阶技能,它不仅仅是寻求答案,更是引发深度思考和创新的起点。在AI时代,人类不应与AI比拼执行力,因为AI在许多方面的执行效率远超人类。相反,我们应当专注于提问的能力,这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还需要深度的思考和洞察力。
苏格拉底提问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通过连续提问,让被问者进行理性思考,拓宽思路、获得启发,最终接近真相,得出自己结论。比如,当一个管理者要想对人表达“我们需要创新”的意思时,可以换成这种提问的方式“你们认为什么是创新?” 、“如果我们不创新会怎么样?”、“根据当前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创新?”…. 这样的问法,显然会比简单直白的提要求,更能引发大家的深度思考和自醒。
好的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找答案,也是为了打破常规,挑战现状。当今时代,这种能力无论是调教AI大模型,还是面对现实工作,都尤为重要,也迫切需要。
2、判断力
当前技术条件下,AI可以快速生成和处理大量信息,人类要想赢得和AI较量的“非对称优势”,就要具备更强大的判断能力。这种判断力不仅仅是对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更是基于价值观和原则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仍以医疗领域为例,越来越先进的AI介入诊疗,成为医生的辅助帮手。但合格的有良知的医生,肯定不能完全依照AI的建议,给出患者治疗方案,而是要综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家庭状况、个人意愿等,做出最后的判断。这种判断力,正是AI所不具备的独特的人性特质,其背后是我们人类社会约定成俗的道德标准、职业操守以及社会责任感。
3、领导力
领导力在AI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不仅仅是领导下属的能力,更是一种与他人、其他组织协同共生的能力。
传统领导力,强调的是个人能力和权威,领导者往往以“孤胆英雄”的方式带领团队,将团队成员视为资源和工具。而在AI时代,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用,AI技术的发展正在快速打破传统组织的边界,将不同组织、不同领域的人才、不同的资源和工具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协作网络。领导者需要转变思维,将自己视为网中的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共同协作,共同创造价值。这种情况,同时也倒逼各领域的管理者,必须拥有更强大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兼容能力。具备这种领导力,才有可能在今后的智能革命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AI科技已经越来越逼近我们的生活,作为碳基的人类,大家始终要认清一点:作为工具,AI可能更强大;但作为掌控者,人类必须更强势。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认知、能力提升和人格素养,让自己坐稳“驾驶席”,握紧“方向盘”,而不是让AI喧宾夺主,替我们做主,只有这样的AI世界,才更值得我们期待。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4-11-23
用 Telegram 创建群聊客服聊天系统(3)
2024-11-22
我用 AI 工作流做了一个群管机器人,把群友怼够呛,这样才能让你的 AI 有人味儿
2024-11-21
人机协作AI提升在线心理健康支持的同理心对话
2024-11-14
关于工作流Chatbot产品的设计思考
2024-11-13
MeetingMind:打造智能会议体验,AI如何简化记录与提升决策
2024-11-11
基于RAGFlow实践Agent——构建智能客服
2024-11-08
用AI做Excel下拉列表,说人话自动生成步骤,太爽了!
2024-11-08
第一批被AI气到崩溃的人出现了
2024-05-08
2024-07-22
2024-07-14
2024-06-30
2024-07-11
2024-03-31
2024-11-08
2024-07-14
2024-08-09
2024-04-01
2024-11-04
2024-10-18
2024-09-27
2024-09-26
2024-09-21
2024-09-17
2024-09-06
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