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我要投稿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世上没有常青的生意。
上月末,Salesforce公布了第二季度的财报,其营收增长为8%。虽然该数字基本符合修正后年增长8~9%的财务预期,但也宣告Salesforce正式失去其持有了二十余年的“两位数增长企业”的光环。
图1:近半年来Salesforce股价表现欠佳
Marc Benioff,Salesforce创始人兼CEO,已然意识到本应流向SaaS的预算正在转向大模型和Agents,它们的进展增一分,SaaS的经费则减十厘。为了挽回市场信心和“高速增长企业”的光环,他放了一颗大卫星:
未来两年,Salesforce将通过Agentforce平台为客户构建十亿个AI Agents.
- Marc Benioff
所以,Salesforce能否通过Agents回春?
Agents,是对的
近40年来,虽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现代商业的基础理论及其衍生商业模型却未发生剧烈变动,绝大部分SaaS所仰仗的商业理论稳定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或本世纪初,例如,指导CRM的“销售漏斗”(Sales Funnel)理论体系成熟于本世纪初,而供应链的核心理论(JIT、APS、6 Sigmas等)则成型于上世纪90年代。
理论的稳定给了SaaS足够的时间通过产品和定制“吃掉”客户需求中最大的共性,在最大化利润的同时合理地将“非标”需求拒之门外。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客户独特、个性化的需求以非结构化的形式游荡在SaaS之外(图2)。
图2: SaaS的产品和定制只满足了客户的部分需求
短期内,善于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Agents最好的定位并非是完全替代SaaS,而是占据客户的“未满足需求”这片蓝海。
图3: Agents的首要目的是占据“未满足需求”这片蓝海
这片蓝海会带来新的增长、是2B的新赛道、也是Benioff的“十亿个Agents”一掷乾坤之处。但是,赛道虽正确,Salesforce却面临着战略窘境。
战略窘境
尽管Benioff的嗅觉足够灵敏,但Agents无比接近业务客户的本质使其更接近于“服务”而非SaaS。Salesforce能否脱离其高利润和标准的舒适区进入真正“伺候”客户的脏活、累活区域(图4)?要知道Professional Services,Salesforce的“伺候”业务,当下仅仅占其营收的7%,即使是对中大型以上客户,Salesforce的Professional Services团队也很难普遍做到:
图4: Salesforce很难跳出“舒适区”
长期驻场,和客户的业务团队打成一片;
积极拥抱需求的快速变化;
雕琢提示词;
持续微调;
整理五花八门的文档,并仔细切片;
...
即使Salesforce愿意深入此类服务,其也将面临盈利滑坡的困境,毕竟IT服务行业的头牌Accenture的利润率也仅仅是13.7%,不到当下Salesforce 利润率的一半(30.5%)。而盈利能力的下降将显著影响Salesforce的股价(Salesforce的P/E是43而埃森哲的P/E为31),这将是Benioff非常不愿意面对的情况。
既想要Agents市场,又不能“太重”,这种战略上的窘境也导致了Salesforce Agents产品的孱弱。
“薄薄”的Agents
Salesforce的Agents构建在Sales Cloud或Service Cloud之上,提供销售和客服自动化。其可以处理的问题类似于:
“请创建一个Assurity公司的销售机会。 ” 或是 “请为客户ACME推荐产品”
这类Agents的体系非常“薄”,只包含2个主要模块(图5):
图5:Salesforce Agent架构
其一,Query Enrichment。Agents的Plan部分只包括利用预制的Prompt Template(模版)来拓展用户请求。通过预设的系统字段,模版执行预定义工作流以丰富用户请求内容。例如,产品推荐模版就通过引入客户名称、客户描述等字段执行工作流-Get_Eligible_Products_for_Account,将合适的产品信息插入到提示词中(图6):
图6: Prompt Template示例
而工作流也并非大模型产生,而是由人工定义(图7):
图7:工作流示例
其二,Fulfillment。Agents的Action部分也由预制的工作流完成,用户可以为不同类型的任务创建专属的工作流(图8):
图8:预制的工作流
由上述描述可见,Salesforce的Agents更像是一个“宏”指令集,将用户的自然语言问题映射为对应的工作流,其并不具备处理复杂业务问题的Agents所需的能力,包括:
问题分解能力(Hierarchical Goals),将目标拆解为子任务;
调度能力(Orchestration),自动选择工具完成任务;
反思能力(Reflection),反思任务的执行结果并进行优化;
工具即时生成(Tools Gen),根据任务目标自动生成代码/SQL构成工具。
有人会说,虽然Salesfoce的Agent如此之“薄”,但也还算实用。此话虽不假,但在API开放的情况下,几个工程师花数周的时间就可能构建一套大差不差的体系,对于甲方和中小开发者而言,Salesforce的Agents完全没有“篱笆”,更遑论Salesforce对深度定制的力不从心。
更何况,Benioff计划在Einstein每个月每用户25美元的定价之上,再按照每次对话2美元的价格收取Agents的费用(大模型费用另算),这就有点不切实际地做春秋大梦了。
谁能笑?
虽然Salesforce未必能笑到最后,但我相信Benioff的判断:短期内,十亿乃至更多的Agents将填充“客户未满足需求”这片蓝海。
而这更将像是一场“群众运动”,大SaaS厂商有心无力,而更贴近客户,愿意提供贴身服务的个体将能够兴风作浪(图9):
图9: Agents的群众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笑出来的个体是(降序排列):
跃跃欲试的甲方的技术团队;
愿意转型的中小型SaaS;
技术一般但干劲足的中小型IT服务企业;
愿意放下姿态的大型IT服务企业。
对于大模型厂商而言,当下更重要的是做好生态和完善工具链,毕竟标杆客户也不那么缺了,广结善缘为好。
短期内,我们可能很难在2B市场看到杀手级Agents,更多的也许将是细分领域的百花齐放。但对于软件产业,尤其是在SaaS领域长期落后的中国软件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4-07-20
2024-07-18
2024-11-06
2024-07-16
2024-07-25
2024-11-02
2024-07-14
2024-11-26
2024-08-27
2024-08-13
2024-12-26
2024-12-25
2024-12-21
2024-12-13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19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