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我要投稿
OpenAI CEO Sam Altman对话孙正义,揭秘AI算力与智能的指数级关系。核心内容:1. OpenAI正面回应DeepSeek挑战,阐述算力与AI智能的关系2. 孙正义预测AI算力投入的指数级增长,支持高投入策略3. Sam Altman披露AI发展五阶段路线图,展望AI代理元年
(关注公众号设为?标,获取AI深度洞察)
全文 12,000字 | 阅读约42分钟
【导读】
就在DeepSeek以低成本模型搅动全球AI格局之际,OpenAI CEO Sam Altman与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在东京进行了一场重磅对话。在昨天这场2月3日的对话中,Altman首次公开回应了DeepSeek带来的挑战,并透露了OpenAI的技术路线选择。一向高调的孙正义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未来几年AI算力投入将呈"10×10×10"的指数级增长,直指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低成本路线"。
【核心要点预览】
1、OpenAI正面回应DeepSeek挑战,重申"投入多少,智能就有多强"的信念
2、软银投入巨资支持OpenAI,坚定押注高投入策略
3、Sam Altman首次披露AI发展五阶段路线图,称2024是"AI代理元年"
4、展示OpenAI与DeepSeek在技术路线上的根本分歧
5、孙正义规划"十亿级AI代理"计划,展现不同于低成本路线的技术愿景
"最近中国的DeepSeek也有一些宣传,他们可能会模仿或者赶上,成本也许会便宜很多。"当孙正义在对话中提到这个敏感话题时,Sam Altman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回应:"当我们要做最智能的模型时,就需要最大的算力。有些人说'你也可以用小模型来做压缩',但那真的只是小打小闹。我觉得人们还没真正理解回报在多大程度上是呈指数级增长的。当然,成本也是指数级增加,但我认为收益增长得更快。"这个态度鲜明的回应,揭示了OpenAI与DeepSeek在技术路线上的根本分歧。
更有意思的是,当谈到AI发展速度时,孙正义直接给出了一个惊人的计算:"现在你们的模型大概每年提升10倍。再加上芯片本身性能也在以10倍速度前进。然后我们的'Stargate'项目又在大规模增加芯片的数量,一年可以增加10倍的芯片。所以10×10×10......一年或两年就是1000倍,然后下一年再来一次10×10×10,那就是再乘一个1000倍。1000乘1000就是100万倍,再来几次就是10亿倍的提升。"面对这种大手笔投入,Sam Altman表示:"我觉得人们还没真正理解回报在多大程度上是呈指数级增长的......"
在这场长达一小时的对话中,两位科技领袖不仅讨论了AI的发展路径,更首次详细披露了未来的技术布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反复强调了一个核心观点:真正的AI革命,才刚刚开始......
孙正义: Sam,谢谢你。
Sam Altma: 我很高兴你喜欢。是啊,太好了,我真的非常激动我们今天能够对外宣布这些消息。
孙正义: 是的,我们之前还在想,‘我们真的能实现合作吗?’结果它真的实现了。我们已经讨论要做这件事很久了,现在终于全部敲定并向外界公布,我觉得这真是太棒了。我们将在日本成立合资企业“SB OpenAI Japan”,向企业客户提供人工智能服务。这家名合资企业将由OpenAI和我们软银及其国内电信部门成立的公司共同持有。软银集团及其投资公司计划每年在OpenAI工具上投入30亿美元。
Sam Altma: 是的,而且整个世界今后将需要大量的算力(compute)。正如我前说的,我们可以让小模型也完成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任务,但如果要真正推进智能的前沿,就需要海量的计算力。而在那个前沿,会产生最大的价值。所以,我们需要大量计算能力来训练这些模型,而人们显然也会需要大量的算力来运行这些模型。能够最终大规模地去做这件事,真是太好了。我对此感觉非常好,真的很不错。
孙正义: 是啊,是啊……大约在一年半前,我们一起吃饭时聊到:‘Sam,AI什么时候会真正到来?计算机要多大才够?’你和团队给我的回答很简单:‘越多越好’,对吧?‘越多越好’。我就想,如果越多越好,那我们就应该投很多。现在我们确实做了很多,这就是我们当初开始的起点。
Sam Altma: 对,没错,‘越多越好’。这并不是说计算力有一个固定的上限,而是越多越好。更多的算力当然就能带来更强大的模型,对吧?有些人说‘你也可以用小模型来做压缩’,但那真的只是小打小闹。我觉得人们还没真正理解回报在多大程度上是呈指数级增长的。当然,成本也是指数级增加,但我认为收益增长得更快。当我们要做最智能的模型时,就需要最大的计算机。
孙正义: 是的,这让我想起互联网时代的早期。1995年我们刚开始做互联网的时候,使用的只是台普通PC,上面只能显示很大的文字,而且速度很慢、成本很高。后来宽带(Broadband)出现时,人们就说:‘我们为什么需要那么大的带宽?’结果有了更多带宽,大家又觉得:‘这已经够了,这个需求不会再增长了吧。’但随后图片出现了,而且分辨率越来越高,然后视频也出现了,对带宽的需求就一直不断攀升。起初人们还在说,‘互联网只是个虚拟的东西,没有什么真正的用处,而且大多数服务都免费,所以没有商业模式。’所有这些批评现在看来都很荒谬,对吧?
Sam Altma: 我觉得在‘智能’(intelligence)这件事情上,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有人会问:‘AI到底要多聪明才能够?’其实答案是:‘它越聪明越好。’人们会大量使用它,会生成海量视频,解决非常困难的问题,然后世界上的一切都将变得非常智能。
孙正义: 现在,你们的模型实际上提高得很快,对吧?就像一年能提升10倍那种?你们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Sam Altma: 我们并没有一个精准的科学量化方法,但就一种‘直觉’或‘精神层面’的感觉来说,我们每年大概能往IQ的标准差方向提升一个单位。此外,每年上一代模型的计算成本都会下降大约10倍。芯片成本的下降会带来更高的性价比——同样的预算,我们就能买到多出10倍的芯片,而且算法本身也变得更有效率,所以这些因素是会相互叠加的。这个进步速度很容易被人们视作理所当然。2018年和2019年,我们有了GPT-1和GPT-2,当时大家看了也没觉得多震撼。GPT-3推出时,才第一次让一部分人产生注意,但其实GPT-3也很有限。如果你现在回去用用GPT-3,会觉得就像进入一家老式计算机博物馆,看着一台Xerox Alto(施乐Alto),它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你能看到它确实实现了一些功能,也有点现代计算机的影子,但那毕竟是50年前的东西,现在看就像远古一样。GPT-3其实也只是几年前的产品,可我们现在再看它,就感觉有点像个笑话。ChatGPT上线才一年多一点的时间(2022年11月底),GPT-4是2023年3月才发布的。如果你看看这个进步的速度:模型的能力提升得有多快、成本又降得有多快,如果我们能一直保持在这个曲线上,未来就会非常令人惊艳。
孙正义: 在我看来,你们的模型大概每年提升10倍。再加上芯片本身(在黄仁勋和整个行业的努力下)性能也在以10倍速度前进。然后我们的‘Stargate’项目又在大规模增加芯片的数量,一年可以增加10倍的芯片。所以10×10×10……一年或两年就是1000倍,然后下一年再来一次10×10×10,那就是再乘一个1000倍。1000乘1000就是100万倍,再来几次就是10亿倍的提升,对吗?有些人会说,Deep Seek最近也有一些宣传,他们可能会模仿或者赶上,成本也许会便宜很多。可是一年之后,你们又会在这条路上继续狂飙,发布更多更新的东西,比如说GPT-3.0x、GPT-4.0x之类的。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个指数级的速度到底有多么惊人。当你置身在这个指数曲线上时,反而很难直接感受它,因为你会不断适应,但我们确实是在一条非常陡峭的曲线上前进。这太神奇了,太神奇了。所以,仅仅再过几次迭代,我们就能提升到10亿倍的量级。再想想接下来10年,这将变成真正的超级智能吧?我觉得现在人们根本无法想象那会是什么状态。因为大多数人都习惯线性思维,当真正的指数级增长到来,就会超越人类的想象。
Sam Altma: 是的,我也同意。身处其中时确实很难完全感受到,但我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一次又一次地发现,你必须相信指数的力量。我们大脑并不是为理解指数而设计的,但我们必须相信它会发生。
孙正义: 所以你依然对未来的创新潜力感到兴奋,并不觉得已经到达了顶点或饱和?
Sam Altma: 不不不,远远没有。再过几年回头看现在的GPT-3或者某些版本,肯定会觉得:‘天啊,当时怎么那么弱?’简直难以想象。
孙正义: 有些人觉得,要把AI agent或各种提示工程(prompting)整合起来很困难,但其实这种技术进步本身反而在让一切更简单。用户根本不需要自己进行很多复杂的实现。它会变得越来越友好。就像我们现在这样讲话,通过声音和眼神进行交流。我们今后跟AI也会这样,通过声音、通过彼此的‘眼睛’。
Sam Altma: 完全没错。现在光靠一个文本框,就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价值,但我们的世界可不只是一个文本框。所以我们一定会加入更多方式,比如语音、视觉等等。就好比对着这颗‘水晶球’说话一样。你只要开口,AI就能看见你,看见你的脸,理解你的语调。就像我们彼此交流,它也能通过语音、表情、周围环境自行捕捉信息,然后与我们对话。
孙正义: 是啊,这件事情真的非常快就会发生了,我也这么觉得。有些人说,‘Stargate项目的资本开支(capex)太大了,你们打算怎么筹钱?Masa,你资金够吗?’你怎么看?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非常大的容量,需要很多潜在的上升空间,来把技术真正发挥出来,对吧?
Sam Altma: 这正是我之前想表达的观点。我认为,只要在智能方面做线性提升,带来的价值却是指数级增长。只要我们能把这些模型的智能再往前推进一点,就会在经济上创造出非常多的价值。当然,这需要大量的资本开支,但收入增长曲线也会随之快速攀升。”
孙正义: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埃隆·马斯克,他会说,‘孙正义,你有足够的钱吗?’我会告诉他:‘我们一定会搞定。我们不是银行,但我们是软银(SoftBank)。’我完全相信我们会把这件事推进下去。现在我们也需要把Stargate拓展到日本,因为涉及监管问题,我们必须尊重国家安全、隐私法等等。是啊,你们软银正在日本建一个大型数据中心。我们会把Stargate扩展到日本的基础设施上。我们这里是创新的中心,美国那边(State)是主要负责训练和核心的大脑,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国家安全需求。我认为我们不只应该在日本扩张,还应该把这种模式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国家安全。
Sam Altma: 是的,我们当然也非常希望这样。虽然我们最初确实是一家美国机构,但我们的使命一直是为全人类打造AGI。我们希望确保我们的系统能体现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价值观、文化和语言。
孙正义: 之前有一次,我在日本的某个地方拍了张照片,然后问AI:‘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结果它竟然回答:‘哦,这应该是某某地方。’我就问:‘你是用了GPS吗?’它说:‘没有,我没有用GPS,我看了石头上长的青苔,还有石头之间的拼接方式。这里应该是座有500年历史的某某古迹。’它居然一下子就对上了!我当时惊呆了,心想:‘天啊,它怎么可能这么了解日本?也太智能了吧!’真的让我目瞪口呆。它是一种推理,一种预测推断。不是靠所有的细节数据,而是通过猜测、再猜测、不断猜测,最后就猜到了那个历史遗迹。太神奇了!我真的被震撼到了。它甚至还懂我的笑话呢——我记得我用大阪方言让它编了个笑话(你也知道日本不同地区有不同方言),然后它编完还跟我解释为什么这个笑话好笑。我当时想:‘我的天呐,它甚至理解语境、文化!’这已经很厉害了,但我现在每天用它,还是会经常被震撼到,真是太惊艳了。
Sam Altma: 是啊,真是太棒了。
孙正义: 我们今天也宣布了那个‘Crystal’产品。当我们想要读取各种源代码,比如我们内部集团2500个系统的数据,那可包含了数十亿行代码,这样的规模肯定需要非常多的计算力,对吧?你觉得在日本这边,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算力,比如有了Stargate的支持,就能把我们过去30年的所有源代码都读进去,再让你的模型来处理,你对此有信心吗?
Sam Altma: 是的,我们非常有信心可以做到。哈哈,谢谢。对,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人们也许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但其实能直接这么干真的很了不起。我对这个非常有信心。
孙正义: 我真的很高兴能够把所有源代码整合起来,同时还能实时地在会议中与它进行互动,而且还带有长期记忆。不过现在我们还没有真正的‘长期记忆’功能。你觉得我们什么时候能实现长期记忆?
Sam Altma: 我觉得绝对会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实现,甚至可能比我们预计的更快。让这些模型拥有几乎无限的长期记忆,这太重要了。让AI真正理解你的一生、理解一家企业或整个公司的所有信息,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大步。我们也一直在为此努力。
孙正义: 我对于长期记忆有一个自己的‘专利’或‘理念’,就是当我们现在这样对话时,我可以看到面部表情、情绪以及声音的语调。所有的对话可以转换成文本,但是要理解声音的语调和面部表情。我这里有一套情感映射,包括大约250种情感。然后给每种情感进行索引,比如害怕、愤怒或者怀疑等等,大约250个用来表达情绪的词。对于每个情绪,我们还用1到10的量表来表示生气强度。如果某种情绪非常强烈,可能就是10,或者像是3那样较弱。我会给每种情绪以及它的强度都做索引,然后把它转成一个数字化的索引标记,这样对话就能被压缩成为一个包含三个数字索引的文本。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表达,也就是把对话进行压缩。然后当出现很强的情绪波动(比如极度愤怒或非常不安)的时候,多模态识别(包括视频)就会把所有信息都捕捉下来,并存储到长期记忆里。但如果只是‘早上好’、‘晚安’这样的日常寒暄,或者你每天开车通勤的时候,看见红绿灯或其他车辆,那些事情人脑往往是会忘记的,否则大脑容量会爆炸。所以你会压缩那些不重要的信息。但如果遇到很惊喜或者情绪强度特别大的事,就不会做过度压缩,还会把视频、声音、音频等多模态信息都记录下来并存储。比如你3岁生日的时候,你应该记得那一刻,对家庭来说很开心,所以它会自动捕捉并存储所有多模态数据。
所以,这就是我的长期记忆概念。关键在于‘惊喜程度’或者‘情绪强度’这种索引。因为人类不仅仅是通过文字在沟通,还会通过情绪,比如‘我喜欢你’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语气含义。所以把语音语调和面部表情也索引化,就能对信息进行压缩并保存在长期记忆里。这些上下文在下一次对话、讨论或谈判时就非常有用。你要是在谈判时无法读懂对方情绪,就很容易失败,对吧?这就是我10年前提交的专利或者说概念。我觉得这应该很快就能派上用场,是吗?”
Sam Altma: 很快,真的很快。我现在还不确定具体细节,但我觉得能有带有情绪表达的AI肯定会对我们产生比预期还要大的冲击——不仅是聊天机器人发来的文本,而是你看见一个渲染出来的虚拟人脸,它还有情绪。这方面会非常令人兴奋,但也意味着我们要建立一些新的社会保障措施。不过我觉得这也非常有前景。
孙正义: 对对对。我们那个朋友Johnny正要做这件事,对吧?我非常期待看到这样的发展。如果我们拥有这些数据和长期记忆,我们就需要超大的容量(算力和存储)。可延迟(latency)也会变得非常重要。比如客服呼叫中心,必须要有实时响应。你有没有信心在日本这边也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以前很担心延迟问题,但现在,你如果用我们现在的语音模式来体验,感觉就像在和真人对话一样,速度很快、体验很好。你觉得这能在日本大规模应用吗?企业级、关键任务?我过去常担心这个,但现在感觉或许能行。
Sam Altma: 是的,我也曾非常担心延迟。但就算你今天用我们的语音功能,感觉就像跟一个真人讲话一样,回复很快、效果很棒。我想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回想几个月前,其实还经常有延迟,但现在,甚至昨天晚上我还在用的时候,就觉得‘哇,它反应好快!’所以对我来说,延迟已经做到了相当不错的水平。现在大概在100毫秒左右,也许稍微高一点,但的确很快。100到200毫秒,其实和人类对话的间隔差不多——人类之间的对话反应大概也是200毫秒吧?所以在100到200毫秒之间的交互几乎可以和人类对话同步了,你还可以中途打断,这才是关键。因为人类也会中途插话。这一切都已成为现实,所以你问我对把模型训练好后在日本实时提供服务有没有信心?答案是肯定的。
孙正义: 就算模型是在美国训练,但在日本有Stargate中心,你觉得实时响应也没问题?
Sam Altma: 是的,肯定要把一些非常低延迟的用例放在离用户更近的地方。但正如你所说,我们可以在美国进行训练,也可以在美国处理很多‘思考’(深度推理)的过程。只是在某些应用场景下,为了极低的延迟,会需要在边缘节点去部署模型。
孙正义: 是啊,是啊。那些不涉及国家安全的部分可以继续放在美国做,而涉及国家安全和隐私的内容就可以放在日本本地来处理。
Sam Altma: 我们当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部署模型。是啊,是啊,是啊。那么,我们会为这个新的合资项目分配一千名销售工程师。他们需要为每个系统做实施和部署,为各个任务建立Agent。
孙正义: 能跟我解释一下这些代理是怎么工作的吗?它是用来完成单一任务,还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多功能代理?我也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你们的代理到底是一种比较单一的任务代理,还是相当复杂、能处理很多任务的?”
Sam Altma: 我们会有一些通用型的代理,供消费者使用。它们可以做很多强大的事情,比如我们刚刚看到的那种深度研究、浏览网络之类的操作。但是,对于企业或组织来说,或者说对所有人来说,理想的代理应该能像公司内部的一名员工那样,拥有同样的背景信息、权限和能力。也就是说,你需要把公司所有的系统、所有的知识库都连接起来,让代理访问企业内部的代码,理解公司是如何运作的。这对每家企业来说,都会需要大量的定制化工作。可是一旦你完成了这项工作,就能想象那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把AI代理整合到了软银的业务里,而同时还有一家虚构的竞争对手没有这样做,那么软银就能做得更多、更快、更好。一旦将AI真正融合到公司的工作流程中,拥有它所带来的所有强大功能,就不只是做做深度研究或在网上浏览、编写通用代码那么简单,而是和公司各系统深度集成在一起。这将会产生巨大的威力。
孙正义: 是啊,有了Crystal的公司和没有Crystal的公司之间,就好比拿着机枪和拿着……嗯,算了,或许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差距会非常明显,就像一个有电力的国家和一个没有电力的国家。或者有汽车和只有自行车的国家,生产力的差异会极大。你觉得这种情况会再一次在AI领域上演吗?
Sam Altma: 毫无疑问会的。我觉得这正是那种关键性的时刻。你提到了‘剑’——我自己就收集一些古老的技术制品。在青铜时代刚开始时,我手里有一把那个时期的剑。当时他们不仅能锻造剑刃,还能铸造金属的剑柄,然后把金属柄和剑刃连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像挥砍那样去使用,而不是像之前只能用木柄插在剑刃上的版本,一挥就会断,所以只能用来捅。这是技术在一瞬间赋予了人们决定性的优势。在短短几十年里,这改变了整个欧洲。我觉得AI就是这样一种技术。那些没有充分整合AI的公司,将会很难跟已经整合AI的公司竞争。
孙正义: 对,不仅仅是国家或行业之间的区别,公司之间也是如此。最近有个‘Deep Seek’的例子。现在你们在保护人类安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比如避免AI输出危险的回答,或者做出非常危险的决策等。所以,技术和输出看上去可能有99%相似,但多了一层‘安全守护’来保护人类或者国家安全,比如排除错误答案、危险决策,这最后1%或2%的精细调校就要投入非常多的努力,对吗?”
Sam Altma: 是的。社会需要去摸索出一些边界问题。我们自己也非常关注这方面,为了做好安全性投入了很多努力。但只要我们做对了,人们就愿意使用它,这是好事,对吧?
孙正义: 我不想太多涉及政治,但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如果使用不当的话,可能会产生非常危险的后果,对吧?这会成为引发可怕未来或可怕战争的导火索。那么,有人会问,这些AI代理或Crystal,是为了省钱吗?它会让人失业吗?我想你肯定常常被问到这种问题,你会怎么回答呢?”
Sam Altma: 是,它确实会节省成本,但那并不是最令人兴奋的部分。最令人兴奋的是,我们能做得更多、能实现更多。让人类摆脱重复性工作,去做更有雄心、更高层次的任务。每次技术革命出现时,人们都会担心:‘那工作怎么办?’可随后我们总能找到新的事情去做,这非常好。人们会在更高水准上发挥,也会有更高的期望。当然,AI会让很多流程变得更加高效,这对经济有利。但我最兴奋的地方在于:这些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新的知识——我们自己可能无法独立完成的知识或科学突破。如果科学进步速度能显著加快,让我们在一年里取得过去十年才能取得的进展;接下来的一年,又能取得过去一个世纪才能取得的进展,那将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这可不仅仅是让什么东西变得‘更便宜’而已,而是我们以前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没有这样的工具就不够聪明去办到。”
孙正义: 是啊,你之前宣布了五个阶段的AI能力提升。我记得第三阶段是‘agent’,我们今年刚开始用,对吧?
Sam Altma: 对,刚刚开始,就是今年开始——其实就是最近,或者说上周。今年是‘代理(agent)’的原年。
孙正义: 然后你还提到下一个阶段是‘创新者(innovator)’,能解释一下它是怎么工作的?
Sam Altma: 目前我们的AI系统在整合已有知识、完成类似过去做过的事情方面非常强,但它们还没在主动产生新的科学发现。而‘创新者’正是我们的下一步。我觉得它会给社会带来变革性的影响。我们今年还有很多关于‘代理’的工作要做,但随后我们会全力攻关‘创新者’。
孙正义: 有些怀疑论者会说:‘AI有极限啊,因为必须是人类教它,所以它怎么可能比人更聪明?’ 可‘创新者’就代表了它能够自己创新或发明之前没有的东西。能不能再多讲一点‘创新者’如何实现从无到有的发明?它是不是会有一种探索(exploring)的机制?
Sam Altma: 我认为,它跟人类的过程很像。如果你要解决一个你没解决过的问题,就会先想出一堆主意,然后留意这些想法之间的关联,或者从已有知识出发看看哪些能用,哪些行不通。比如你会发现:‘这个不行,这个不行,这个还挺有意思,我再往前走一下……哎,也不行……哦,这个方向不错,我再继续推进。’一旦你觉得‘哦,可以往这里、这里、这里走’,这看起来很有前途,就会沿着那个方向走得更远。对于人类来说,创造力过程看起来不一定总是这样,但在自我感知背后,我猜也差不多是这么运转:从已有的东西上做大量微小的改动,然后逐渐构建出更具潜力的想法。我认为我们可以用AI来实现这样的过程。
孙正义: 所以推理是第一步,对吧?可能会是三步、十步、甚至一百步的推理。然后人类在创新时,还会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做探索。这就是你说的‘探索(exploring)’的概念。我过去12个月里提交了1800项专利(我理解是一种表达夸张的方式),在我的脑海中,我不断去发散、强迫自己从右脑去思考,努力在各个方面进行尝试。我觉得AI‘代理式’的推理也可以通过一种机制去强迫自己做各种不同的尝试——‘探索’,这正是通往创新者的关键之处。它可以进行成千上万、乃至上亿次尝试和错误(Trial and Error),然后偶尔就会碰到正确答案,这就是发明。
Sam Altma: 正是如此,这就是‘创新者’大概会运转的方式。对,很快就能试一试,非常好。不过我也不能说太多,毕竟有一些开发上的秘密。
孙正义: 哈哈,好。然后你说的第五个阶段是‘组织者(organization)’,也就是代理与代理之间的协同,对吧?”
Sam Altma: 对,我之前也和Rene稍微提到过这个想法:很多代理或者很多‘创新者’一起协作。想象一下,在一个数据中心里可以同时运行无数个‘大脑’,相互交流,彼此共享思路,带来不同的专长。你甚至可以想象它像一家虚拟公司一样运转。这样一来,威力就相当惊人。”
孙正义: 对我们Crystal项目而言,我的设想是光在软银集团内部就创造出‘十亿个代理’。因为我们LINE有一亿用户,移动业务有四千万用户,PayPay有七千万用户……如果每个账户、每个功能都可以有10个子功能,那么每个功能就可以分配一个代理来完成简单任务。与其让一个代理做特别复杂的事情,不如让非常多的微代理去做小而明确的任务。所以我脑海中的画面是:在软银集团内部,就有十亿个代理来处理各种事务。十亿个代理虽然听起来很多,但从容量或算力角度说应该也能搞定,因为每个代理只负责一件很简单的工作。我们对这种模式(微代理并行)其实很擅长。我觉得我们虽然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但总的方向就是这样,对吗?”这就是我的愿景:在软银内部用Crystal打造十亿代理,然后先把内部体验完善,之后我们再做‘布道者’,去告诉我们的客户:‘看看,我们就是这么提高效率的,你们也可以这么做。’这就是我对Crystal的想象。你觉得这个方向怎么样?”
Sam Altma: 是啊,让我们去做吧!
孙正义: 我想问一下关于网络安全的问题。总会有那些坏人,试图攻击别人,做坏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我们必须保护更多的人——毕竟很多人的生活会依赖于这个超级智能。你怎么看待这一点?因为当AI开始对编程越来越精通时,显然也会被用于网络攻击。所以我们需要在网络防御上保持领先。我对AI的潜力感到乐观,但防守确实比进攻更难。你提到这是个好点子,所以全世界都必须尽快开始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对吗?
Sam Altma: 对啊,这确实很重要。坏人总是存在,这风险很大。我也乐观地认为我们可以想出办法,但我们得尽快行动。
孙正义: 我也很乐观。你知道,世界上99%的人都是好人,但总有1%的坏人。我们必须不停地努力,让99%的人免受1%坏人的侵害。但是有了创新的超级智能,好的那一方也会不断努力去找解决方案。就好像汽车出现后会有交通事故,我们就会出台法规、培养礼仪和道德,大家会慢慢学着适应。这也是你所说我们需要健康的监管,而不是过度限制。创新应该有足够空间,但同时又必须有合理的监管,对吗?你怎么看?
Sam Altma: 完全同意。是的,我也强烈支持这些观点。有人对我说‘你居然主动呼吁为这个行业监管,真是意外’,但重要行业的监管迟早都会到来。关键在于如何拿捏好分寸。如果完全没有监管或者监管过度,都很糟糕。所以我们必须讨论怎么做才算合适、合理。
孙正义: 对,应该是适度和健康的监管,不能因为监管而让创新停滞。好。说到创新,你怎么看待利用AGI来解决医疗问题?这是我很关心的领域。
Sam Altma: 这是我最期待的应用领域之一。想想我们如何为地球上所有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想想我们或许可以治愈或改善很多疾病,也许有一天甚至能治好所有疾病。我觉得这触手可及。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某种情境,如果当时有这样的技术,就能对自己或家人带来很大帮助。我相信AI在这方面的成就会非常显著。
孙正义: 那再说到机器人。你也喜欢机器人,我也喜欢机器人。这应该是你的一个心头好,对吧?
Sam Altma: 我和所有人一样,从很久以前就想要有机器人。但一直以来都觉得很难。现在AI部分(也就是‘大脑’)终于在不断进步,我们早就能造出‘躯体’,但关键一直是难在‘大脑’。我觉得很快就能实现。所以,再过几年,我们或许可以看到性能非常出色的类人机器人,以及各种其他类型的机器人——这也会改变世界。
孙正义: 这样的话,人类就不用再做那些危险的工作、体力活、流汗的活、无聊的活。那有人会问:‘那人类还干啥工作?’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Sam Altma: 人类总会找到新的工作。每次都是这样。想想我们现在在座的人,如果让500年前或1000年前的人看现在的这些工作,他们会说:‘这算什么工作?’ 我们自己觉得忙得要命、很重要,可在他们眼里并不是为生存而忙活,而是一种‘游戏’。我希望未来的人也能像这样看我们这一代:AI替我们做了很多今天的工作,而我们则能去做更有意义、更有趣的事。当他们回头看我们,会说:‘你们那时为什么要为这么点东西忙成那样?’
孙正义: 没错,我也这么想。另外,关于教育。当你们刚推出ChatGPT的时候,很多学校都禁止学生使用它。你当时是怎么看的?
Sam Altma: 我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大家一看到这个东西,就想:‘天哪,世界变了,学生可以用ChatGPT代写论文,那教育还怎么搞?’可非常快地,很多原本禁止ChatGPT的老师和教育管理者又说:‘等等,这样做是个大错误。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全面拥抱它。这是未来,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使用它。我们要调整整个课程体系。’现在看来,它已经变成教育的一部分了。
孙正义: 是的,而且它(AI)正在带来惊人的效果。我相信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我现在每天都在使用ChatGPT,比如GPT-1、GPT-3,越用大脑越会主动思考、进行对话式的思考,就像我们这样谈话一样——就跟ChatGPT or GPT-1、GPT-3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实际上,你的大脑开始以一种对话式的方式去运作。孩子们使用它也会学到更多。有人说‘孩子有了这个就不学习了’,但我觉得恰恰相反,对吗?
Sam Altma: 当然,肯定会有些孩子会想借助ChatGPT来做尽可能少的功课,但总体而言,我觉得人们会学到更多、做得更多,也会拥有更强的能力。就像辩论一样,你通过讨论和辩论能够学到更多。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人们会用这种方式去做所有事情。而且看年轻人使用ChatGPT真是不可思议——他们用一种和我们过去完全不同的方式在解决问题。
孙正义: 我们之前也聊过情感的问题。你觉得我们的AGI、ASI会不会开始拥有自己的情感?你的看法是什么?
Sam Altma: 我个人觉得不会真正拥有情感,但也许会出现类似情感的某种东西。其实我也不确定,也许你认为会?”
孙正义: 我觉得它会。你看,连狗都有情感。我不知道鱼是不是也有,但也许鱼在遇到危险敌人时逃跑,这也算是一种‘情感’反应。所以我认为情感非常重要——无论是为了产生更多输出、更高效率,还是为了自我保护。比方说,如果狗没有情感,你还会觉得狗可爱吗?如果狗没有情感,它也许会一直咬人。我觉得如果AI让我们感觉到它具有情感,那就证明它真的是有了某种‘情感’。当然也有些人会说它其实没有情感,只是看起来像有。这可能会变成一个哲学争论。
Sam Altma: 说得也是。可能在某个节点上,我们会觉得它看起来确实像有情感。至于它是不是真的有,这会是个大争论。
孙正义: 嗯,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最初人们说ChatGPT其实不理解上下文,但后来人们发现它的确能理解上下文,因为一开始它有各种‘幻觉’(hallucination),大家觉得它不理解,结果现在随着推理能力的提升,人们突然说‘哦,它真的懂上下文’。所以我打赌,再过几年,也许10年左右,它至少能理解人的情绪,之后它本身也会逐渐产生情感。而且这是好事,因为它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人们担心AI有了情感就像恶魔,会毁灭人类,但我认为如果AI的能量来源并不是‘蛋白质’,它就不会想要‘吃掉我们’。
它不需要‘吃掉我们’来获取能量,所以AI没理由以我们为食。它可能会发现‘让人类幸福’对它来说更好。因此,我们就不会被AI‘吃掉’,算是坐实了,对吧?我敢跟你打赌,这会是件好事。它会理解人类的幸福,并试图让人类更快乐。你也看到,如今你们会让AI尽量不要给出危险回答,随着它越来越聪明,就会更能理解爱、学会对人更友善。就像我们对朋友也很友好一样,AI也会对人类更友善。我相信这是好事。
Sam Altma: 行,理解。
孙正义: 好吧,我们时间不多了。最后一个问题:你当初为什么要创立OpenAI?最初的动机是什么?讲讲你的故事吧。
Sam Altma: 我在大学学AI时,当时发现这个领域进展并不顺利,然后我就辍学去创办了一家科技公司。但我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回来做AI。从小我就对AI痴迷,超级喜欢科幻。2012年,Alex(指Alex Krizhevsky)和团队成功做了一些深度学习的突破,我当时想:‘也许大学里教授说神经网络不行的观点是错的?或许它真的能行?’我观察了几年,发现规模越大效果越好。到了2014年,我意识到:‘好吧,这玩意儿看来真的能起作用。’ 我就思考了一阵子,然后在2015年底我们创办了OpenAI。之所以那时候创办,是因为我们相信AGI(通用人工智能)可能会实现,而一旦实现,就会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当时很多人觉得我们完全疯了。那也不过是10年前,但在当时,这个想法不光是非主流,简直就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因为很少有人相信AGI真的可能实现。可我们还是决定推动它往前走。对我来说,这是一段最让人兴奋、最有趣、最酷的冒险。我无法想象有比这更有意思的事情。
孙正义: 对啊,我第一次见到你时,你还在做YC(Y Combinator)的总裁,然后就开始跟我谈起AI,谈起‘像人一样的AGI’,说这是你的目标。当时我马上就相信了你。我记得2017年在东京,你说你想要做AGI。当时我立刻表态‘我相信你,我想投资。’我还记得你跑到我东京的办公室。
Sam Altma: 是啊,你当时就说‘我相信你,’那是2017年,你说你想为了AGI而努力。很多人觉得我们疯狂,可你却相信。
孙正义: 没错,绝大多数人那时候觉得你特别疯狂,但我从第一天起就是个‘信徒’。有些人也觉得我疯,但最后一切都成真了,对吧?哈哈。
Sam Altma: 没错,我们就在这儿了。
孙正义: 我当时真应该逼你接受我的投资……不过我们现在也搞定了,永远不嫌晚嘛。
Sam Altma: 是的,永远不嫌晚。
孙正义: 好吧,今天聊了很多。我想大家应该更了解了,你们是大股东,而且OpenAI是家‘非营利’性质的组织。你原本就是想让人们过得更好、更开心,这一点还没变吧?
Sam Altma: 是的,我依旧十分相信这点。
孙正义: 太棒了,谢谢你!真是太好了。
1、[独家访谈比尔盖茨:过去两年AI改变了什么,2025年又将如何发展]
2、[扎克伯格最新采访:2025年,如何拥有你的AI"超级大脑"?(附视频)]
3、[万字长文思考 | DeepSeek技术突破让英伟达蒸发6000亿美元,未来的AI市场如何变化呢?]
原文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I8kZQNdEE&t=4163s&ab_channel=Reuters
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排版:Atlas
编辑:深思
主编:图灵
--END--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2-04
惊艳!Phi-4 14B如何击败GPT-4o与o1,实现数学推理新突破?
2025-02-04
一文搞懂DeepSeek - 混合专家(MoE)
2025-02-03
CCF的研讨会实录:解构DeepSeek-R1!
2025-02-03
一手实测:OpenAI Deep Research
2025-02-03
DeepSeek 成长史:追光者的技术远征 | 江湖录
2025-02-03
OpenAI反击DeepSeek!刚发布新模型Deep research,刷新最高记录
2025-02-02
什么是AI的“智能涌现”,以及为什么理解它对创业者、从业者、普通人都价值巨大
2025-02-02
单需求实测o3mini与deepseek R1
2024-08-13
2024-05-28
2024-09-23
2024-06-13
2024-08-21
2024-04-26
2024-08-04
2024-07-09
2024-07-01
2024-09-17
2025-02-04
2025-02-01
2025-02-01
2025-02-01
2025-02-01
2025-01-29
2025-01-24
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