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张亚勤院士眼中的人工智能未来,AGI将如何改变人类?核心内容:1. AGI发展路径:信息智能、物理智能、生物智能2. AGI实现的时间表:5年、10年、15-20年3. AGI对人类大脑和寿命的影响展望
“未来会有新的物种,它将是人类的延伸,然而终究是一个全新物种。”
编辑/马龙
人人都谈论AGI,但未来AGI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针对这个话题,我们在2024年底访谈了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前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院士。
在他的脑海中,人工智能会按照“信息智能>物理智能>生物智能”的图谱逐步逼近和实现AGI。这种构想和信仰之下,AGI呈现的是一个乐观的前景画面。
在他看来,信息智能的AGI 5年内可达到;物理智能的AGI分阶段达成,如人形机器人大约需要10年达到;而最终的生物智能需要花费15年到20年。
到那时,人类大脑不仅能得到全方位的拓展,人类还能大幅度延长寿命,甚至“未来会有一个新的物种”。
“回顾3万年前的人类,你会觉得那和现在的人类是同一物种吗?”张亚勤说,“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属于猿人阶段,那时人类虽已开始使用工具,石器时代也有了火,但工具极为原始。如今,我们拥有手机、电脑与互联网。倘若再过100年,后人看我们现今的手机、互联网以及个人电脑,或许就如同我们看待3万年前的火与石器一般。而且,这种进化的速度正变得愈发迅速。”
故而他认为,“或许只需30年,至多100年,到那时,新的物种会比现在的人类聪慧得多。但它依旧由人类掌控,受我们的意识支配”。
以下是对张亚勤院士的访谈。
物理智能再需要点时间,物理智能比较高的等级是我们讲的人形机器人,可能还需要10年。10年是不是完全比人厉害?肯定在大部分任务上会超越人类。
但这里面后台东西都是一样的。首先你需要一个感知模型,你要感知环境,你要理解,你要有action—— vision、language和action(VLA模型),这个model还是有的。
张小珺:再往后,生物智能呢?
张亚勤:生物智能的实现需要更长时间,因为生物智能需要通过或者植入或者非植入的方式,把我们的大脑和机器连在一块。
我更看好非植入的,看好用更好的、更敏感的传感器,包括一些机器和大脑的接口,新的技术发展很快。
张小珺:我们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吗?
张亚勤:可以看到,我认为20年之内可以实现。到那个时候,我们人类的大脑将得到全方位的拓展。
大脑的拓展体现在多个维度上。首先,在记忆方面,我们将拥有近乎无限的存储能力。这意味着,很多事情我们无需再依靠自身有限的记忆去记住,存储设备能够帮我们记录下海量信息,极大地减轻了大脑的记忆负担。
其次,智能化发展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最初,它可能更多地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例如,对于盲人,相关技术可以通过刺激对应的神经细胞,帮助他们恢复一定的视觉能力;对于聋人,能够刺激听觉神经,改善听力;针对残疾人,还能尝试连通并修复受损的神经以及大脑中枢神经,助力他们恢复部分身体机能。
不仅如此,像老年人常患的阿兹海默症,以及小孩的多动症、自闭症等病症,也可能借助这些技术得到有效的治疗或改善。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作用将不仅仅局限于医疗康复,后续还能够拓展正常人的智能。不过,要实现这一系列的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与持续的技术积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伦理道德问题会逐渐凸显,比如如何确保技术应用的公平性、安全性以及对人类尊严的尊重等。
另一方面,还会涉及到未来硅基生命(以硅为基础的智能机器)与碳基生命(人类等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如何共存的问题。因为这些技术不再是与人类无关的外在事物,而是会与人类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深刻影响人类的生活与发展。
张小珺:我们有可能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生命留给硅基世界,对吗?
张亚勤:这是有可能的。这里面既包含哲学层面的思考,也涉及到信仰范畴的问题,我坚信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就目前而言,我并不觉得人工智能已经能够产生意识。然而,我认为硅基生命与碳基生命相互连接是切实可行的。通过这种连接,有望让人类变得更加聪慧、更加健康,并且延长人类的寿命。
是不是会永生我不知道。但是肯定寿命会更长。
张小珺:寿命长是硅基的长,不是碳基的长?
张亚勤:它可以延长碳基生命。
张小珺:这是怎么做到的?
张亚勤:比如说,未来或许我们的器官都能够进行替换,大脑也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变得更为健康。当下,许多人离世是因为癌症,还有老年期的精神疾病等这些老年病症。但我坚信,假以时日,不管是依靠药物治疗,还是借助其他先进的医疗技术,这些疾病都有被治愈的可能。
不过,对于人工智能会自行产生自我意识,或是所谓全新的灵魂,我对此持否定态度。
张小珺:为什么你不相信?——它聪明到一定程度,不应该能产生意识吗?
张亚勤:因为人类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都不知道,因此我认为这更多是信仰问题。
但我们现在人已经有意识了,我们加了个东西,对吧?这个东西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健康、生命更长,这个是有可能的。
张小珺:去年我采访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他讲了一个观点挺有意思。他说未来生物和硅的技术会合并在一起。他认为这是我们人类唯一可以参与的Super-intelligence(超级智能)。否则,就是一个单独的计算机,比我们都聪明,主宰这个世界。
张亚勤: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我想说的是,未来将会实现数字、物理与生物的融合,并且硅基和碳基也定会走向融合。但具有意识的,依旧是我们碳基生命。
这是目前我们对碳基意识的理解。就硅基而言,即便拥有再多的算力与海量的数据,本质上与意识并无关联。或者说,我们无法创造出自己尚未理解的事物,亦或是对于不了解的东西,我们无从创造。
到底未来人类会怎么样?我认为未来会有一个新的物种。这个新物种虽仍处于人类的掌控之下,但其智能化程度极高,能力也极为强大。它将是人类的一种延伸,然而终究是一个全新的物种。
回顾3万年前的人类,你会觉得那和现在的人类是同一物种吗?我觉得差异极大。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属于猿人阶段,那时人类虽已开始使用工具,石器时代也有了火,但工具极为原始。如今,我们拥有手机、电脑与互联网。倘若再过100年,后人看我们现今的手机、互联网以及个人电脑,或许就如同我们看待3万年前的火与石器一般。而且,这种进化的速度正变得愈发迅速。
人类的进化速度相当有趣。从狩猎时代步入农业社会后,在这2000-3000年间,人类整体的生活方式并无太大改变。但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重大变革发生在过去的300年间,也就是工业革命之后。首先,人类掌握了能源,从而获得了强大的动力。其次,信息社会的到来,又带来了另一次巨大转变。而现在,人类正经历着智力的快速拓展。
所以说,自蒸汽机诞生之后,人类的进化便不再遵循达尔文所描述的自然进化模式。如今的进化是非线性的,呈现出指数型增长,速度迅猛。故而我觉得,或许只需30年,至多100年,那时再看今天的人类,当下的这些事物都会显得极为简单。
到那时,新的物种会比现在的人类聪慧得多。但它依旧由人类掌控,受我们的意识支配。
张小珺:它是硅和碳结合的,它可能不是只是碳?因为靠碳基我觉得很难实现30年更换一个物种。
张亚勤:这就得看你如何定义 “物种” 了。就好比如今你看猿人,会思考他们算不算新物种呢?其实从某种角度讲算,可又和我们现在的人类截然不同,对吧?
如今时代发展迅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历经 3 万年,也许短短 30 年,最多 100 年,就会演变出一种全新的形态。
张小珺:能不能构想一下10年后我们的社会会是什么样?
张亚勤:10年之后,我们现在想象的好多东西实现就实现了,路上就会很多车就是无人的了,对吧?
会看到很多车无人驾驶的汽车,很多机器人。选择亲自开车的人会大幅减少,不少人会摒弃自行驾车的方式。
就像现在,大城市里的很多年轻人就选择不买车,他们觉得使用优步出行更为便捷。到那时,或许更多人会选择不再自己开车。
30年之后你看到有个人开车,像现在有人开马车一样,变成新奇的东西了。你现在去纽约,纽约现在还有马车,你去看纽约赶个马车挺新奇的。
30年之后,你看到个人开车就是这样的。以后可能人开车需要特殊批准。30年前电梯里面还要坐人的,有人帮你运营的,现在你看电梯里有没有人?没有人,但我后来发现在英国电梯,它对于这种服务,你看上去就很新鲜的这种。
张小珺:这是一个高端服务。
张亚勤:没错,所以到最后,亲自开车说不定反而会变成一种极为特殊的场景。
可以预见,会有大量机器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我想,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个机器人,就如同如今冰箱、电视一样普及。这种机器人能够承担起家庭安保职责,当你不在家时,它可以查看窗户是否关好,留意是否有外人闯入。
张小珺:可能以后买车的钱就花在买机器人上,是吗?
张亚勤:对。我觉得这些都会实现的,包括教育、医疗等领域也都会有彻底改变。AIR现在就在做AI Hospital无人医院。
我们当下所做的诸多尝试,未来大多会变为现实。
不过,人类自身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我预计,30 年后人类的寿命将会大幅延长。30 年的时间,虽不太可能实现永生,但活到 100 岁或许会成为普遍现象,甚至有些人能够活到 120 岁,乃至 150 岁。
张小珺:这会带来社会结构性的变化吗?能推演吗?
张亚勤:这一点我虽无法确切预知,但我认为它必将引发社会结构的一些变化。
比如说,未来人们的工作时长会越来越短。在工业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我们每周要工作7天,后来变成了6天。我出国那段时间,国内还是每周工作6天,等回来就变成5天了。现在欧洲一些地方已经实行每周工作4天,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后人们说不定一周只需工作1天。
一周仅工作1天,其余时间人们就可以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里要说明的是,这并非意味着部分人工作7天,而其他人失业,致使6个人没工作。
我的意思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人类社会会步入老龄化,人均寿命增长,自然出生率则会降低。由于人均寿命延长,人口总数可能不会减少,但新生儿数量会下降,这已然成为一种大趋势。
留意观察,你会发现相对发达的国家人口都在呈减少态势。目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中位数大概是多少呢?现在是40岁,而以后可能会达到80岁。所以到那时,80岁的人或许还算是青年人或壮年人,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并且,未来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可能也会相当良好,因为不管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是脑部的疾病,都会逐渐被攻克治愈。
张小珺:所以,应该尽早找到自己喜欢干的事,要不然怎么度过这么漫长的人生。
你会给现在的年轻人什么样的建议吗?你会告诉他们现在科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教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你们应该怎么应对?
张亚勤:我提议,今后每堂课除了配备一位人类教授,还应增设一位AI教授。这位AI教授就如同助手一般,但它所掌握的知识或许远比人类教授更为丰富。学生不仅能够与它互动交流,还能向它请教问题。在未来,学习的关键方式并非死记硬背或大量刷题,而是学会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就拿现在的ChatGPT来说,它给出的回答质量,与你提问的水平紧密相关。要是你随意提问,它可能就敷衍作答。但要是你问得精妙,它便会给出深入的回答,与你展开有深度的交互。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提问的能力,倡导批判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辩论,形成自己独特的新观点,而这些在未来会变得愈发重要。
张小珺:最后,基于你所有读过的书,能不能推荐两本书?
张亚勤:我刚看了一本书叫《Outlive》(《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我觉得特别好。刚才我们提到了 AI 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这本书就涉及到长寿生活方式的相关内容。
之前我还读过一本老书,叫《In Search of Memory》(《追寻记忆的痕迹》),讲的也是相关主题。我还专门向这本书的作者, 诺贝尔奖获得者哥伦比亚Eric Kandel教授请教过,那位老先生如今人在美国,已经 100 岁高龄了。在人类所具备的各种智能当中,记忆力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记忆分成几个层次,有天生DNA的记忆,有短期的记忆,有长期的记忆。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记忆的过程。比如知识,要存储到大脑外皮层形成长期记忆,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目前,AI 在这方面的理解还很欠缺。这本书对人类如何记忆以及 AI 对知识的抽象化处理,阐述得十分精妙。
例如,患上失忆症,或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等的老年人,往往会发现他们大脑中负责记忆的区域,像海马体开始缩小、萎缩。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人的所谓智能就会随之减退。
可见,记忆体尤为关键,然而目前 AI 在记忆方面的表现仍不尽人意。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2-25
智能体互联网(Agentic Web)
2025-02-25
DeepSeek | 央企接入DeepSeek应用观察:“3T”特点、8大用途
2025-02-25
大语言模型简史:从Transformer(2017)到DeepSeek-R1(2025)的进化之路
2025-02-25
最新!Claude 3.7 Sonnet 即将揭秘:各种关键领域达到顶尖水平
2025-02-25
Claude 3.7 Sonnet深夜上线,AI编程的天又被捅破了。
2025-02-25
DeepSeek与Grok3全面对比研究
2025-02-25
Claude的MCP(模型上下文协议):标准化AI与数据集成的开放协议
2025-02-25
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 在 AI 和你的世界中构建一座桥梁
2024-08-13
2024-06-13
2024-09-23
2024-08-21
2024-05-28
2024-08-04
2024-04-26
2024-07-31
2024-07-09
202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