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我要投稿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探讨了几种信息检索方法,包括 Similarity Search(相似度搜索) 和 Maximum Marginal Relevance (MMR),还介绍了如何利用 元数据(Metadata) 提高检索精度。这些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向量数据库中进行高效的检索,既保证结果的相关性,又兼顾多样性。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信息检索的世界,介绍三种更高级的工具:自查询检索器(SelfQueryRetriever)、大型语言模型辅助检索(LLM Aided Retrieval) 和 压缩(Compression)。
那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更深入的学习吧。
虽然在上节课我们通过元数据的方式提升了检索的精度。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面临一个有趣的挑战:元数据过滤条件往往需要我们从查询中推断出来,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根据用户的查询来自动决定应该应用哪些元数据过滤条件。这时就需要用到一种叫做自查询检索器(SelfQueryRetriever)的方法,即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从查询本身中提取信息的工具。这些信息包括: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用户无需明确地指出元数据的过滤条件。SelfQueryRetriever可以根据用户的自然语言查询自动推断出这些条件。例如,当用户询问"第三讲的回归分析"时,系统可以自动判断出用户只对第三讲的内容感兴趣,从而为检索过程加上相应的元数据过滤条件。
自查询检索器依赖于大型语言模型(例如GPT-4o)来解析用户的查询。在这一过程中,模型会先对查询进行理解,然后根据查询的内容生成适当的元数据过滤条件,并将这些条件与原始查询结合,传递给向量数据库进行检索。
例如,在前述的例子中,SelfQueryRetriever会分析查询中的关键词"第三讲"和"回归分析",然后生成一个适用于向量检索的元数据过滤条件:
这种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它可以帮助用户在无需了解具体技术细节的情况下,自动得到最相关的检索结果。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查询意图明确,但并不一定使用技术语言来描述的用户场景。
通过结合向量检索与元数据过滤,SelfQueryRetriever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对用户查询的精确理解和对检索结果的精准控制,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符合需求的答案。这种方式使得整个检索过程不仅能够理解语义,还能充分利用上下文中的各种信息,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总结来说,利用元数据以及SelfQueryRetriever,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那些对检索内容有明确限定的查询。在实际应用中,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显著减少无关内容的干扰,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答案,从而提高检索的质量和用户的满意度。
在检索领域中,除了传统的相似度检索和最大边际相关性(MMR)之外,大型语言模型(LLM)辅助检索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能够进一步提升检索的智能化水平。LLM Aided Retrieval 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理解自然语言查询的深层语义,并将这些语义信息转换为复杂的检索表达式,使得查询变得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传统的相似度检索方法,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找到与用户查询最为相关的内容,但在面对复杂的查询时,效果往往受到限制。例如,当用户提出的查询包含多个层次或需要结合上下文信息来理解时,简单地将查询向量化再进行相似度匹配,可能会导致精度下降。这时候就需要利用大型语言模型的强大能力来辅助检索,理解查询背后的意图,并生成更为有效的检索策略。
例如,用户可能会询问 "1980年有哪些关于外星人的电影?",这个问题不仅包含了具体的主题 "外星人",还包含了时间限制 "1980年"。通过 LLM 的辅助,我们可以将这个查询解析为两个部分:过滤条件(filter)和检索主题(search term)。这样,过滤条件可以用于筛选数据集中的特定年份,而检索主题则用于匹配相关内容,提升整体检索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LLM Aided Retrieval 的核心是通过大型语言模型来解析用户的自然语言查询,将其转换为结构化的查询,结合向量检索或传统的关键字检索方法来提高检索效果。以下是其基本的工作流程:
虽然 SelfQueryRetriever 和 LLM Aided Retrieval 都利用了大型语言模型来解析和理解用户的查询,提高检索的精准度,但两者在应用范围、处理复杂度和实现方式上有所不同。SelfQueryRetriever 更侧重于在向量检索中自动提取元数据过滤条件,适用于较为直接的查询。而 LLM Aided Retrieval 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框架,利用 LLM 的强大理解和生成能力,处理复杂的查询,生成更有效的检索策略,可能涉及多种检索技术的融合。
总的来说,LLM Aided Retrieval 为信息检索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处理复杂、模糊的用户查询时,能够显著提升检索的精度和用户的满意度。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权衡计算资源的开销与检索质量,如何处理 LLM 可能带来的误判,仍然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在信息检索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在面对海量的候选数据时,如何在有限的上下文空间中放入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特别是当我们需要处理的大型语言模型(LLM)的上下文长度有限时,比如llama2模型的上下文长度就只有4096,如何从原始信息中提取出最具价值的部分显得尤为关键。为了解决这一挑战,Compression(压缩) 方法应运而生。
在用户提出问题时,系统会从存储中检索出一系列与查询相关的文本片段,这些片段可以称为“相关切片(Relevant Splits)”。然而,这些切片中包含的信息往往非常丰富,甚至有些切片并不是完全相关或者存在信息重复的情况。如果直接把这些原始切片输入到大型语言模型中进行处理,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Compression LLM 被用来对这些初步检索到的文本片段进行压缩处理,提取出最核心的、与用户查询最直接相关的信息。通过压缩,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输入的信息量,从而在有限的上下文空间中放入更多有价值的内容,这样不仅提高了模型的整体性能,还能确保模型为用户提供的答案更加全面和准确。
为了更好地理解 Compression 方法的实际操作,我们可以将整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通过这种方式,系统可以将更多有效的信息放入大型语言模型中,而不必担心因上下文过长而丢失关键信息。同时,由于去除了冗余和不相关的内容,系统的处理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Compression 方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极大地提升大型语言模型的上下文信息量利用率,让有限的上下文能够承载更多的有效信息,进而使得模型生成的答案更加精准和全面。这一方法特别适合于以下场景:
例如,当用户查询某个复杂问题时,系统首先会通过初步检索找到大量的相关文档,这些文档中包含的信息非常庞杂且繁多。通过 Compression LLM 的压缩处理,系统将提取出这些文档中最有助于回答问题的部分,从而使得最终传递给大型语言模型的内容更加精炼,回答也更加贴近用户的需求。
Compression 的应用在许多信息检索和智能问答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有效地连接了初步检索和深度理解的过程,确保模型在信息丰富性和处理效率之间达成了良好的平衡,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大型语言模型的强大推理能力,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回答。
虽然 Compression 方法在提升上下文利用率和处理效率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劣势: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5-01-06
RAG成为过去式?缓存增强生成(CAG)is All You Need?
2025-01-06
GraphRAG × AutoGen × Ollama × Chainlit = 本地免费多代理 RAG 超级 AI 助手
2025-01-05
装上记忆,Agent牛了!
2025-01-04
检索增强生成 和思维链 结合: 如何创建检索增强思维链 (RAT)?
2025-01-04
我如何利用 ChromaDB 和 Chainlit 构建基于 Graph-RAG 系统的 LLM 应用程序
2025-01-04
吴恩达DeepLearning.AI课程系列 —— 大模型检索增强生成(一)
2025-01-04
吴恩达DeepLearning.AI课程系列 —— 大模型检索增强生成(二):文档划分技术简介
2025-01-04
吴恩达DeepLearning.AI课程系列 —— 大模型检索增强生成(三):向量数据库及嵌入
2024-07-18
2024-09-04
2024-05-05
2024-06-20
2024-05-19
2024-07-09
2024-07-09
2024-06-13
2024-07-07
2024-07-07
2025-01-06
2025-01-04
2024-12-30
2024-12-27
2024-12-26
2024-12-24
2024-12-21
202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