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2024-9-3 Buffup.AI 浏览器插件复盘(上)
发布日期:2024-09-03 12:36:22 浏览次数: 1583




✨ 前言
上周我提到要给大家分析浏览器插件的产品形态,刚好我今年初和团队在用不到30天做了一个浏览器插件产品 Buffup.AI,也拿过 ProductHunt 日榜前二。
Buffup.AI 从1月13号立项,到5月20号进入维护阶段,其中经历了几个大的里程碑:
  1. 快速上线:1月13日-2月23日,除去过年等节假日,耗时25天打造出产品并发布到浏览器插件市场。

  2. 产品打磨:产品内加入Bot Store(机器人商店),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并且可以公开发布给其他用户使用。过程中尝试了一些游戏化的运营方式,随后推出了付费版本。

  3. 重新定位:ChatGPT在4月1日公开免费,Monica 和 Sider 等竞品也在不断下调价格。这让我们重新评估该方向的ROI和 Buffup 的产品定位,最终我们决定重构体验,把 Buffup 定位成浏览器上智能推荐引擎,让 Buffup 能够根据用户浏览的各种内容,主动思考用户当前面临的问题并主动提供答案,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用户提问的聊天机器人。

  4. ProductHunt冲榜:验证新产品体验的效果,了解冲榜的全流程,作为项目的收官里程碑。

  5. 项目进入维护阶段:国内业务消耗了团队大量精力,因此暂停 Buffup 后续的迭代,转入维护阶段。


我打算按照时间顺序,完整回顾 Buffup 发展过程中的产品、技术、市场的思考。
但内容太多,一天写不完,所以今天先写复盘的(上)部分,介绍浏览器插件、海外市场分布、 Buffup 产品 1.0版本的定位思考,以及我们如何在30天内打造一个产品。



?为什么做浏览器插件?
我在上周的复盘文章里提到,浏览器插件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投入的产品形态,有几个主要原因:
  1. 浏览器是全世界用户量最多的产品,尤其像google的chrome浏览器在全球有超过30亿人使用。

  2. 相比于亚洲地区,欧美的桌面端用户量占比更高,许多用户会更习惯用电脑去处理工作,因此浏览器的打开率也更高。

  3. 浏览器插件的产品形态一般比较小,相比一般的 SaaS 工具,浏览器插件形态的开发成本更低,更适合做 2C 的工具型产品。

  4. 用户不需要打开某个网站登录注册,插件直接可以用浏览器的第三方登录,并且可以一直显示在浏览器右上角,因此用户粘性也更强

  5. 浏览器插件能够动态读取页面的内容,能够离用户正在阅读的内容更近,这是其他产品形态都做不到的体验,也是我认为最核心的优势。下文我会重点介绍我对于“离用户内容更近”的思考。


截至 2023 年底,全球约有 32.2 亿人使用 Google Chrome 作为主要浏览器
超过 40% 的中国用户使用 Chrome 浏览器,超过 85% 的印度用户使用 Chrome 浏览器,并且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大约46%。
微软的 Edge 浏览器在 23年 Q2 发布了一个 Side Panel 的新特性,Google Chrome 也在 23年 Q4 跟进了这个功能。Side Panel 特性支持在浏览器打开一个侧边栏窗口,并且切换网页的时候不会关闭这个侧边栏。
比如下图我切换不同的网页,Buffup 的侧边栏会一直显示在右侧。

✨这个功能看起来小,但我认为它提供了一种用户粘性极强的产品形态。我把它定义为 [跨网站应用]:跨网站应用可以读取用户访问的所有浏览器页面内容,因此只要结合了 AI 能力,就能判断用户正在看什么、可能对什么感兴趣,并且动态在网页中插入各种内容。
我认为这种体验可能会改变一些用户浏览网页的习惯,会有新的产品机会。
举个例子,我打开了几个网页:
  • 摄影网站,正在看动物摄影的帖子

  • B站,在看长焦镜头的测评视频

  • 打开淘宝,搜索了某款长焦镜头


浏览器插件只要知道这些信息,就能推测出我是摄影爱好者,并且准备买一个长焦镜头来拍动物。
基于这样的设想,我在 Buffup 2.0 中加入了主动分析用户页面内容的能力,并且就像一个智能推荐引擎,不断根据用户以前看过的内容,推荐下一个我可能感兴趣的网页内容。
经过我们的实验,这种分析能力的准确度很高,并且新体验给用户也带来了更智能的感觉,帮助我们在 ProductHunt 冲榜时获得了 Top 2 的成绩。
我将在复盘的(中)篇,详细介绍我对于浏览器插件 Side Panel 特性的理解。



?选择哪一个海外市场?
海外市场很大,除了美国,其实新加坡、丹麦、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软件消费能力是很强的,在下图右上角。中国的软件市场虽然也不小,但其实人均软件支出费用还不如泰国和印度,在左下角,so sad?。
看完这张图基本就知道要将产品推向哪个国家地区了(图来自公众号HongGC,感谢)。
为了交叉验证,我又找了 Adobe 近年来全球各地区的销售额,可以看出美国的增速和总量都远高于其他地区。
美国占 Adobe 总销售额近 58%,欧洲+中东+非洲占 26%,亚太占 15%。



? Buffup.AI 的初始产品定位
一开始我们希望做一个支持多模态的 AI Agent,能够对接各种 API 和知识库,用于各类生产力场景,因此起名为Buffup,意为:给工作场景加Buff(Buff是游戏里的名词,意思是增效,用现在的词叫赋能)。

因此第一天我们讨论产品的核心功能包括:
  1. 多模态输入:支持文本、图片音视频、网站等。

  2. 智能化建议:AI 根据输入的内容,判断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上传了一张图片,可能是要提取文字或者抠图等。

  3. 多轮对话:用户可以和 AI 多轮对话获的更准确点的答案。

  4. 群聊与分享

  5. 日程管理

  6. 知识库:将问答的结果或者外部的数据保存为知识库,方便后续使用。

  7. 自定义机器人: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自定义基础模型、Prompt提示词和知识库,创建解决特定问题的机器人。


但我们发现几个问题:
  1. 作为浏览器插件,如果功能太复杂,用户不一定能在5分钟内感受到产品的独特价值,转化和留存就会低。

  2. AI和人一起多人协作是个未验证的需求,我们应该避免创造新需求。

  3. 技术实现比较复杂,涉及到多模态输入、任务拆解、任务调度等,迭代周期会很长。

为了避免产品设计的过于复杂,我和团队约定了产品 MVP 的迭代上限为两周,也就是我们的产品必须要在两周之内做出能实际解决某个细分领域问题的 Demo。

于是第二天我们就将 Buffup 1.0 版本定位为:一个允许用户快速创造聊天机器人的浏览器插件。
比如我可以做一个 SEO 优化机器人,对当前浏览的网页进行 SEO 分析,给出优化建议。或者做一个市场分析机器人,对某公司官网进行分析,提供类似竞品、公司经营情况和产品介绍等。
我们还设想这些机器人可以发布到产品内的 Bot Store,让其他用户使用,或者是发布到 Discord、Slack 等产品里,变成一个群聊机器人。

Buffup 1.0 的产品核心流程,希望打造一个用户能快速用起来、玩起来、分享出去的产品。

Buffup 1.0 的产品设计,相比 Monica、Sider 等产品,提供了自定义机器人的能力,并且可以发布到 Buffup 产品内的 Bot Store 被其他人使用。




? 25天快速发布产品
我们公司在国内的业务是面向中大型客户的 API 治理产品(https://eolink.com),国内客户的采购习惯多为私有化部署,因此我们之前的技术架构和团队开发习惯是更偏重于拆分多个微服务以及考虑在客户复杂的环境中部署。
但如果我们做一个海外的 SaaS 服务,就可以大胆的用最新的技术栈或者全套公有云服务来提高开发速度和用户体验。以下是我们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和平台:
  • 产品

    • 产品设计:墨刀

    • 动图设计:LottieLab

    • 产品路线图和用户意见收集:Canny

  • 开发

    • 后端:AWS Lambda+Java、AWS API Gateway、AWS RDS...

    • 前端:React、Vervel...

    • 开源组件:Lobehub...

    • 云服务器:AWS

  • 市场

    • SEO分析:Semrush

    • 官网、博客:Wordpress

    • 宣传页:Canvas

    • 推广外包:Fiverr

  • 销售

    • 收款渠道:Stripe


基本原则就是有开源、免费或者花小钱能解决的,就一定不自己开发。因此整个开发过程是非常快速的,仅花了一周就做了第一版的侧边栏 Demo,并且也不需要考虑复杂的部署架构问题,反正用户量上来了随时可以迁移扩容。

我们还专门弄了一个表格记录我们看到的各种有用的SaaS工具,如下图:

为了让团队能够自主协作,我弄了一个甘特图,按照 [里程碑-任务-负责人-日期] 的方式对所有任务进行拆分,并且做了自动通知
  • 每天早上9点自动将当天待办事项发送到群

  • 每天下午5点半将未完成事项发送到群

  • 当有任务完成,自动在群里发送祝贺消息:“?贼棒!恭喜xxx完成了xxx任务”


通过这样的自动化+游戏化的方式让团队目标感更清晰,也不需要有固定的项目管理人员了。

为了减少推广过程中的人力,我还研究了一下 AI 自动生成推广内容。我们的博客使用 Wordpress 搭建,Twitter、Medium 也有 API 可以集成,因此只要有 SEO 关键词和产品介绍,脚本就能批量生成适合搜索引擎爬取的推广内容,发布到博客、Twitter、Medium等渠道。
一个新产品如果有非常明确的卖点,非常易于搜索的关键词,可以在早期就大量投放 SEM 搜索竞价排名来获客。否则 SEO 搜索引擎优化是必须要做,且最重要的事情。
我整理了一个市场营销的基本方法论,新产品推广可以参考这几个步骤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