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拿到了百度新推出的内容操作系统——“自由画布”的内测名额,这款产品发布时我就特别感兴趣。用它完整写了一篇文章后,现在我忍不住想和你说:终于,终于见到思路完全不一样的 AI 创作产品了,有种鸟枪换炮的感觉。这两年市面上的 AI 创作产品的形态无非两种。一种是 Chatbot 形式,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和大模型交互。虽然各类智能助理越来越聪明,但场景有限,基本还是围绕问答和简单需求展开,一旦碰到稍微复杂一点的创作场景,用户想说清楚自己的需求,并没那么容易,操作上也不自然。于是,做AI产品的另一种思路是在已有的产品中增加 AI 能力。比如打开 Notion 文档,只要按空格键或者“/”,就可以快速唤醒 AI 能力。一开始体验时我还觉得这种设计很新奇,但后来放到实际场景中发现挺鸡肋,至少对于我而言,没有任何用处。但不知道为什么,过去我见到的几乎所有 AI 创作产品都在这两条路上越走越远,AI 工具出的越多,细分功能越多,用户越迷茫,似成定局。我隐约觉得这些产品都在虚张声势,都是半成品,有点小用,但影响面实在有限。它们不像编程工具 Cursor 那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现在,上手体验了还未正式发布的自由画布后,我可以确定的说,我看到了新一代 AI 创作者工具的曙光。感觉不用多久,颠覆式的 AI 创作工具肯定会到来,那时候,内容的创作门槛将会进一步被降低。平时写陌生选题的文章,我有一大半的时间都用在了找资料上。常常的情况是,浏览器中同时开着二三十个标签页,有的是网页,有的是播客,有的是视频,有的是 PDF 文档,我需要把这些信息都消化完,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成文。消化这几十个不同格式的内容并没那么容易,既烦琐又磨人。比如,有句话好像在哪个链接中看到过,但现在找不到了,我怀疑是不是已经把对应的标签页关闭了,于是又去历史记录里翻腾,反正挺耗时。再比如,一个 40 分钟的视频,我根本没时间逐一看完,最好的方法是把它下载下来,然后转成文字。这中间,又得研究怎么下载视频,下载好了再上传到一个新软件上,再让 AI 帮我总结关键信息。你看出来了吧,我不得不在多个网页、工具、内容之间跳来跳去。这一点真的很烦人,又很耽误时间。现在,自由画布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创作流程。这么说吧,它就像一个可以承载任何内容格式的大容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只要新建一个画布,然后逐一把有用的素材放到容器中就好了,网页链接、图片、文字、PDF、音频、视频等等任何格式都行。甚至自由画布还打通了百度文库和百度网盘,个人用户网盘内经授权的私域内容也能一键盘活,直接拖进画布就可以进行处理。反正随意,只要复制粘贴,或者拖拽进来就行。自由画布的交互非常自然,像当年我第一次体验 iPhone 时的感觉。放到画布容器中的素材,可以同时进行AI处理。画布会自动地完成 PDF 文档、音视频文件的解析。也就是说,我不再需要额外折腾速记工具、OCR 工具。另外,在画布中,我还能够选中某个,或者某几个素材,让 AI 帮我总结关键信息,或者直接问它问题。你注意看我下面图片中的操作,所有和 AI 的交互都可以并行,我不需要等,这能提高不少效率。再进一步,既然自由画布已经知道我参考了哪些素材,那是不是可以让它基于这些已有的素材,生成文章的初稿呢?当然可以。这也是我使用自由画布的 Aha 时刻。我一开始还以为能做到优雅的信息整理已经很牛了,谁能料到,它居然还支持根据素材生成文章初稿。生成初稿的过程我放了个 Gif 图,你看看。它的流程是先给出大纲,用户可以修改大纲,确认大纲之后,再进一步生成完整的文章。AI 生成的文章大部分无法直接使用,但在自由画布中,“AI味儿”得到最大程度的弱化。作为初稿,我们可以在 AI 的基础上修改和优化,加入自己的理解。这不就能提升创作效率吗?另外,还有很多细节,自由画布都考虑到了。比如整理素材过程中,我可以标注让 AI 重点参考某段话的主要观点。再比如,画布上信息比较多时,支持自动整理素材。这些具体的交互,不多说了,你感兴趣等公测了再去体验。此刻,我想起了前段时间 Arc 浏览器 CEO 说的一段话:“ 1879 年爱迪生发明灯泡只是技术上的突破,它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单个灯泡只是更好的蜡烛,只有当人们围绕人造光重建世界时,一切才发生了变化。”自由画布给我的也是这种感觉。它不是在界面上简单的增加几个 AI 按钮,而是重新基于 AI 设计了一款创作软件,从素材整理,到生成初稿,再到修改文章,我可以充分利用 AI 能力,一站式的搞定所有事情。当然,自由画布也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我特别期望它能加入类似声纹识别的功能,学习并模仿我的写作风格来生成文章。现在自由画布生成的初稿还是有一股浓浓的分析师味道。但这不重要,我相信再给点时间,它的功能会更完善。在自由画布中,创作者不再需要关注文件格式,不再需要面对一连串的按钮,不再需要来回切换工具,它相当于通过 AI 能力打破了素材、工具和流程之间的壁垒,给创作者提供了一个端到端的创作通道。这样的交互和设想让我确定,这才是新一代 AI 创作工具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