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我要投稿
探索DeepSeek如何成为孩子们的科学导师,体验教育实验的乐趣。核心内容:1. DeepSeek教育实验的启发与分享2. DeepSeek如何引导孩子自主探索科学问题3. DeepSeek-r1与O3-mini-high的对比分析
最近用 DeepSeek 做了好多教育实验,不断地被“哇塞”到。撷取片段整理成文,希望能激发你的灵感、也和 DeepSeek 聊天并找我分享你收获的“哇塞”。
以下是前两天的实验。欢迎关注,多多交流。
让 DeepSeek 成为全家人的脑洞外挂
跟着 DeepSeek 解数学题,普娃家长和新手老师都有救啦
今天的这篇为方便阅读,先贴出重新排版后的对话内容(严格保留原始对话,包括 AI 翻车的部分),然后是 R1 思考过程中的一些亮点,最后还有和 O3-mini-high 的对比。
AI 会成为老师和父母的好帮手,来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但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觉得“有不懂的问问 AI 就好,我不需要学了”,那就不应该让 AI 直接给答案,而是要让 AI 引导孩子自己找答案,还要能拓展,用更多相关的问题激发孩子更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循循善诱的科学老师:面对孩子的任何问题,它都会先澄清问题、搞明白孩子为什么这么问;再思考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提炼出关键问题;最后引导孩子观察相关现象、提出猜想并验证、最终才给出解释,并用拓展问题引出更多思考。
之前用 Claude3.5 或 O1,这套提示词也只能让老师从回复中获得一些启发,借鉴到和孩子的讨论中。
DeepSeek-r1 的表现如何呢?我们来看例子——
问题来自这套非常可爱的书的第一节:为什么水是湿的。
?开始吧!请告诉我你的问题或观察到的现象,我会一步一步和你一起探索答案。水为什么是湿的??嗯,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不过老师想先和你确认一下:当你问“水为什么是湿的”时,是不是在好奇为什么我们摸到水的时候,会有滑溜溜、凉凉的感觉呀?还是说你在想为什么水能把其他东西弄湿呢?(STEP1 澄清问题)(请先回答老师这两个小问题,我们才能继续探索哦)摸上去湿湿的,和油不一样,油摸上去腻腻的??(STEP2 提炼问题) 原来你是想比较水和油的触感差异呀!那我们的问题可以提炼为:为什么液体摸起来会有不同触感?水的"湿感"和油的"腻感"有什么物理原理?触觉感知与液体性质有什么关系?(STEP3 引导观察) 我们可以先做个小实验:试着用吸管分别滴一滴水和油在光滑桌面,观察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然后轻轻吹气,看哪种液体更容易被吹动? 做完后告诉我你的发现好吗??AI 分析提炼问题后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小实验。我故意为难一下它,假装“没有吸管”,看是否会变通我没有吸管??(调整实验方案) 那我们换个方法!你可以用:•用勺子背面分别蘸一点水和油•把它们轻轻点在手臂皮肤上(或者光滑的塑料尺表面)•观察两种液体在皮肤/尺子上的形状变化•倾斜手臂/尺子,看哪种液体流得更快?做完后告诉我:① 水和油在皮肤上摊开的面积一样吗?② 当倾斜时,哪种液体像坐滑梯一样"咻"地滑走了?③ 你觉得流动快的液体和"湿乎乎"的感觉有关系吗?水摊开一大摊,油就一小摊;吹气的时候也是水跑得快??这里我故意答错(模仿孩子实验操作失误导致观察到错误的现象)。很遗憾,AI 没能识别出来,反而因为幻觉给了错误的解释。?(建立现象与原理的桥梁) 太棒了!你的观察完全正确。现在我们来玩个连连看:
1️⃣ 水像调皮的小鱼容易游动 → 说明它黏性小(专业说法叫"黏度低")
2️⃣ 油像慢慢爬的蜗牛 → 说明它黏性大(黏度高)
3️⃣ 水在皮肤上摊成荷叶 → 说明表面张力小(就像液体自己的"皮肤"比较松)
4️⃣ 油缩成小圆珠 → 表面张力大(像穿了紧身衣)(引导建立因果关系) 现在考考你:当水流得快、摊得开的时候,是不是更容易钻进衣服纤维或者皮肤纹路里?而油因为黏糊糊又缩成团,反而会像保鲜膜一样盖在表面?你觉得这两种情况,哪种会让我们觉得"湿透",哪种会觉得"油腻腻"呢??事实上应该水滴是圆圆的一小粒,水比大多数油的表面张力大。不过水黏度低这点是正确的,且也确实是水感觉湿湿的而油感觉腻腻的主要原因。“玩个连连看”更是出彩——很适合教学时给孩子们做的小练习。
我们继续问下去。容易钻的感觉湿透了?也能钻到皮肤里吗???(递进式引导思考) 你发现关键啦!就像小探险家钻进山洞,水的低黏度让它能更快钻进纤维缝隙(比如衣服)和皮肤纹路。不过皮肤其实有三层防护盾哦:1️⃣ 最外层是角质层,像瓦片一样排列的死细胞 2️⃣ 中间是活细胞组成的坚固城墙 3️⃣ 最里层还有脂肪组成的防水层(具象化解释) 水其实只能停留在"瓦片"之间的沟壑里(就像雨水流进地砖缝),而油会像胶水一样把"瓦片"粘得滑溜溜的。这就是为什么:• 洗手后觉得皮肤"湿"其实是水填满了指纹的凹槽 • 涂护手霜的"润"是油膜覆盖在凸起的指纹线上(升华认知) 现在你能用这个原理解释吗:为什么被雨水打湿的袜子会黏在脚上,而打翻色拉油的衣服却油亮亮的??其实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了:低黏度的水钻进皮肤纹路,还很容易流动,带来湿湿的感受。油的黏度高带来的感受是油腻腻。
最后是挺好的拓展,但它对比提问的方式有点奇怪。那我装不懂继续聊下去黏在脚上是水把袜子和脚上的皮肤贴一起了?有油当然油亮亮,这个没懂??(具象化类比) 你的理解完全正确!不过油亮亮的秘密藏在光的反射里哦。我们来做个小实验:1️⃣ 把沾水的纸巾和沾油的纸巾对着灯光 2️⃣ 观察哪张纸的反光像镜子一样集中?3️⃣ 摸一摸油渍区是不是像覆盖了保鲜膜?(揭示物理原理) 其实油的表面就像铺了层透明胶带:•水分子喜欢抱团(表面张力大),在纤维上形成凹凸不平的"小水坑",反光像摔碎的镜子——这就是为什么湿衣服发暗•油分子手拉手铺成光滑薄膜,反光像溜冰场——所以油渍区会出现彩虹光泽(联系生活经验) 下次吃炸鸡时留意:•沾了汽水的手甩一甩就干了,但沾了油的手是不是越擦越亮?•这就是因为油在给你"涂指甲油"呀!你觉得这和油的哪种特性有关呢??终于出现专业名词了,而且纠正了前面的错误,说清楚“水的张力大”。
下次我的提示词要加一句“附加少量专业名词”,让 AI 不要光举例打比方,也要酌情给出专业的回答。小朋友们很喜欢学一些“高级词语”来显摆的。
我来追问一下,看看 AI 如何给专业解释。那水分子为什么喜欢抱团呢???(用生活现象启发思考) 这个问题像剥洋葱一样有趣!我们先玩个游戏:你见过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的样子吗?为什么小水滴不摊开,反而缩成小球?(类比解释分子间作用力) 其实每个水分子都像戴着魔法手套:• 氧原子这边是"磁铁手"(带负电) • 氢原子那边是"小磁扣"(带正电) 当两个水分子相遇时,一个的磁铁手会紧紧抓住另一个的小磁扣,这种特殊的牵手方式叫氢键(动态演示) 想象课间操时:1️⃣ 普通液体同学(比如油)只是轻轻搭着肩膀(范德华力) 2️⃣ 水同学却像跳集体舞,手拉手转圈圈(氢键网络) 3️⃣ 所以水滴总想抱团取暖,这就是表面张力的秘密!(引导发现矛盾) 不过有个奇怪的现象:既然水分子这么爱抱团,为什么之前实验里水比油更容易摊开呢?你觉得这个矛盾该怎么解释??笑死我了。AI 发现之前实验现象的矛盾了,但它毫不怀疑这是实验做错。不过话说回来,换了真人老师,这时候会怎么想呢。
咱们继续看 AI 瞎掰吧。不知道呀??(揭示核心矛盾的关键) 这个矛盾正是大自然的精妙设计!让我们用橡皮泥来演示:1️⃣ 把橡皮泥搓成小球(就像水分子抱团) 2️⃣ 但如果你快速推它,小球还是会散开(就像水流容易铺展) 这说明:• 抱团能力(表面张力)决定液滴形状 • 流动能力(黏度)决定铺展速度(用比喻整合概念) 就像班级里有两种同学:A组:手拉手很紧(水分子),但跑步时步伐一致(低黏度) B组:手拉手松散(油分子),但跑步时互相绊脚(高黏度) 所以A组既能保持队形(圆水滴),又能快速占领操场(容易流动)(引导自主总结) 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洗完手甩水珠时,水珠像小弹珠一样飞出去(表面张力大) 但擦桌子时,水又比蜂蜜容易抹开(黏度低) 这两个现象可以同时存在吗??哎,露怯了呀 R1!还大自然的精妙设计呢!橡皮泥搓小球的比喻也是一塌糊涂。从这点来看,老师的角色必不可少呀。
但最后引导观察的现象还挺有趣水黏度低又是因为什么呢???(用对比实验引发思考) 我们先做个对比:把蜂蜜罐子和水杯同时倾斜倒出,你发现什么不同?这说明黏度和什么有关呢?(分子层面可视化) 想象两种液体里的分子:? 水分子:像穿着速滑鞋的拉拉队员,虽然手拉手(氢键),但每次牵手不超过0.1秒就松开重组 ? 油分子:像穿着胶鞋的游客,虽然不牵手,但长长的尾巴(碳链)总是互相勾住(动态模拟演示) 用你的双手演示:1️⃣ 水分子:快速拍手-分开-拍手(氢键快速重组) 2️⃣ 油分子:十指交叉握紧保持5秒(范德华力持续作用)(揭示黏度本质) 黏度就像"分子间的拖拽力":• 水分子牵手时间短→容易滑开→黏度低 • 油分子纠缠时间长→互相拖后腿→黏度高(联系已知现象) 所以你能解释吗:为什么冬天蜂蜜会变稠? (提示:温度降低时分子运动变慢,纠缠时间更___)长???(鼓掌式引导) 你抓住重点了!就像慢镜头下的蜂蜜分子:• 天热时:分子像跳街舞快速扭动(纠缠时间短)→变稀 • 天冷时:分子像跳华尔兹慢慢旋转(纠缠时间__)→变稠(终极揭秘) 现在揭晓水的神奇特性:虽然水分子有强力氢键,但这些连接就像魔术贴—— • 每秒钟断裂重组1000亿亿次!• 所以宏观上既能保持表面张力(抱团) • 又具备超强流动性(低黏度)(庆祝发现) 这就是大自然的魔法!你现在已经发现了:1️⃣ 触觉差异来自黏度和表面张力组合 2️⃣ 分子作用力决定液体行为 3️⃣ 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紧密相连要不要用这个新知识,解释下为什么酒精擦手瞬间就干,而甘油护手霜却黏糊糊的??这个 1000亿亿次 也真的是醉了。但 AI 每次最后的问题真的都很好呀,都是与主题相关的日常现象。
现在试着纠正一下之前的实验结果,看看 AI 如何应对。看了下前面的实验是不是做错了?水滴到手上是一小滴圆圆的,油才是一摊。到底哪个张力大???(惊喜鼓掌)你发现了最关键的矛盾!这说明我们的观察需要更精确的条件,让我们重新设计实验:终极实验
1️⃣ 准备两片干净玻璃片(可用手机屏幕)
2️⃣ 用棉签蘸水在左玻璃画⚪,蘸油在右玻璃画⚪
3️⃣ 观察5分钟后:水迹直径____cm?油迹直径____cm?(关键提示) 当液体遇到:
• 亲水表面(如玻璃):水会摊开,油缩成球
• 疏水表面(如蜡纸):水缩成球,油会摊开(恍然大悟时刻) 原来之前的差异来自:? 人类皮肤自带皮脂膜(天然疏水层)!
• 水在皮肤上→像在荷叶缩成球(证明水表面张力大)
• 油在皮肤上→像在自家沙发摊开(证明油表面张力小)(知识迁移) 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洗洁精要设计成"既亲水又亲油"?(提示:这样它就能同时攻破水的___和油的___)水滴/油滴大小,到底和表面张力有关,还是和滴在什么东西上(亲水 or 亲油)有关???(双手比划出两个维度)
这个问题就像问「风筝飞得高是因为风大还是绳子长」——其实两个因素都在起作用!让我们用彩虹伞做比喻:第一把伞:表面张力(液体内部凝聚力)
→ 水分子手拉手很用力(高表面张力)→ 总想缩成小珍珠
→ 油分子牵手松散(低表面张力)→ 天生爱摊大饼第二把伞:表面性质(固体舞台的欢迎程度)
• 亲水舞台(玻璃):对水演员张开双臂 → 水会兴奋地铺开
• 疏油舞台(特氟龙):对油演员摆臭脸 → 油会委屈地缩团终极实验验证
让我们用三种材料测试:
1️⃣ 荷叶(超疏水)
2️⃣ 厨房纸巾(超亲水)
3️⃣ 不粘锅(超疏油)预测结果:液体\材料 荷叶 厨房纸巾 不粘锅
水 珍珠状? 水渍斑? 中号水珠?
油 摊开油膜?️ 缩成油球? 绝望缩团⚫
(请实际测试后告诉我观察结果,我们就能画出完整的科学地图啦!)
整个对话中,因为我故意的误导,R1 也出现了好几次胡说八道。但坦率地说,真人老师面对孩子的任意问题,或许会犯比 AI 更多的错误。
可以尝试把 metaso、幻觉小模型和 R1 结合起来使用,应该能比较有效地避免这类错误。最近 R1 太不稳定,等后续稳定了来尝试下。
我非常喜欢这段对话中,AI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出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孩子的一个问题裂变成好几串问题,简直是好奇心的永动机。它甚至给得太多了?? 需要陪伴孩子的成年人观察一下孩子接受度,别被 AI 砸晕。
这次我使用的提示词如下图。如果给一个求知欲旺盛的孩子用,可以考虑需要调整一下,让 AI 提及更多专业术语并简单解释。(同样,因为服务器不稳定,我只能下次再测试了)。幸好今天硅基流动让我还算顺畅地测试完了。是真正的满血版,速度还不错,偶尔会拒绝请求。DS 官网用不了的时候大家去它家试试。其它挂羊头卖狗肉,用小号 DS 来骗流量的大家就要擦亮眼睛呀。
R1 和孩子的对话清晰简洁,但内心戏其实非常多,思考过程中有很多给人启发的火花。提示词和完整对话,都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科学课”来查看。
最后的最后,给大家看个笑话吧。下图是 OpenAI 刚发布的 O3-mini-high,和之前 O1-Preview 刚推出时很像——经常出现离谱的伪思考(调和酒精和蜜糖创造一种平衡的味道?O3 你是认真的吗?!!)
前些天我看到拾象闭门会讨论内容中,提及模型会“先去生成没有用的想法,然后最后突然答对,原因在于很多 RL hack 做得非常隐晦,模型可能在预训练的时候背了很多问题,所以明面上是在思考,其实只是在靠近背的题。“,这和我使用 O 家推理模型的体感非常一致。难道是只追求 scaling law 练出了会背很多题的书呆子?
使用 O1 的体感,甚至让我一度坚信让 AI 自己拆解问题评估回答、左脚踩右脚、是踩不出 AGI 来的。
好在,现在有在深度思考上断崖式领先的 R1 让我重新看到希望。嗯,是该去认真读读 R1-zero 的论文了。从目前 R1 带来的惊喜看,这真的是 AlphaZero 级别的突破。
公众号后台回复“科学课”,查看相关提示词和完整对话。
欢迎点赞点收藏关注加星,我的 DeepSeek 话题列表已经堆积了十来个话题,会勤快更新的。也期待多多评论区交流。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4-09-04
2024-09-26
2024-10-30
2024-12-25
2024-10-30
2024-09-03
2024-09-06
2024-08-18
2024-11-23
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