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湖南广电AIGC:充分场景+优质内容,落地芒果大模型能力
发布日期:2024-05-09 07:17:14 浏览次数: 1872 来源:广电独家


 文 |「广电独家」林沛


AI是今年广受关注的热点新技术之一,在传媒行业特别是视听行业更是掀起了重重浪潮。「广电独家」近日对话多家广电AIGC先发机构相关负责人,透析广电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及优势,现存困难及解决方案。以下为湖南广电的做法。

今年3月15日,湖南广电集团(台)首个AI导演爱芒(英文名AIM),作为助理导演出现在综艺节目《我们仨》中。


据悉,爱芒基本上可以承担部分助理导演的工作。此外,作为AI模型的爱芒,还会针对每档节目,甚至每一期节目,对模型训练数据进行定向强化。


“我们做爱芒,不是这一两个月凭空做出来的,而是基于之前的功能作了集成。”据芒果TV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卢海波介绍,湖南广电将爱芒定位为“在节目制作和影视制作领域的新生产力”,是对湖南广电已经运用多时的各类智能的一种形象化输出。


而这种形象,与作为虚拟人的“小漾”也有本质区别。“它现在的目标肯定不是做偶像,而是一个工作者,会更多地藏在后方。”


另外,卢海波透露,湖南广电AI开发战略目前大致分为三条线,首先是生产力方向,我们希望让双平台各个职能部门都能接触和掌握AIGC、大模型的能力,让生产力进化。其次是面向用户的部分,我们已经上线了一些AIGC产品,比如AI角色对话能力。再就是文化、文博方向的,我们认为每个行业未来都会有垂类大模型。”


芒果TV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  卢海波
 “理论上,爱芒了解我们的每一个节目”



「广电独家」:让爱芒诞生,你们花了多长时间、多大成本?


卢海波:严格来说,爱芒的打造没有明确的起点,因为它融合的AI能力,有一些是我们几年前就在落地使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爱芒是我们AI生产力工具的一个出口。


单就爱芒在《我们仨》中的能力,我们大概花了两个月时间来打造,主要是和节目团队进行磨合调整,因为这件事谁也没做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让产品团队和导演团队进行多轮面对面的访谈,寻找垂类大模型能力方向上的发力点。我们要求制片人和导演将爱芒当作一个真正的职能环节来使用。


在导演工作上,爱芒的学习数据来源广泛。我们很早就开始对全平台内容进行结构化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基础,同时,我们也将内容播放数据反馈给模型。


所以理论上,爱芒了解我们的每一个节目,只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会调用不同的数据集。比如在《我们仨》现场的爱芒,可能无法回答与节目无关的问题。


「广电独家」:在节目中,爱芒对一些生活常识问题对答如流,但在涉及娱乐圈内幕时却显得比较闪烁,这是有意为之吗?


卢海波我们会调低模型对一些挖坑式问题的直接回答——爱芒需要维持中立的职业形象


「广电独家」:官方通稿中以爱芒的口吻提到它偶尔会“犯点小迷糊”,具体指什么?目前对它的训练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如何让它成长为成熟的AI导演?


卢海波:爱芒的背后是算法,犯点小迷糊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我们仨》第一期拍摄时,郭麒麟问今天中午吃什么,它说推荐石锅拌饭,但是石锅拌饭当时并没有在我们准备的清单里。导演临时补上了石锅拌饭,端到他们的桌上。到了节目第三站,它已经承担了道具导演、后期剪辑等一系列工作。


随着经验的增长,未来它可能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导演。后面我们会推出一个节目,所有的策划,包括规则设定、淘汰机制,都是它来决定。


目前AI导演的能力相当于一个助理导演,基本上可以承担实习生和部分导演的工作。在某些环节上,AI导演会承担B角,以便于对比分析它的表现,持续优化。此外,我们还会针对每档节目,甚至每一期,对模型训练数据进行定向强化。


「广电独家」:节目中也出现了与爱芒沟通不畅的情况,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卢海波:长白山的录制是我们第一次磨合,遇到了网络和设备问题,意料之外的状况相对多一点,好在导演组和嘉宾都很包容爱芒。接下来马上要录制第三站,爱芒已经有了几轮迭代,能力和协作的流畅性都好了很多,外地制作的问题也基本解决了。


「广电独家」:在《我们仨》中,AI导演与人类导演相比,在节目策划、制作和执行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优势?


卢海波:电视导演从业者的专业背景非常多元化,我们综艺节目的导演中就既有学计算机的,也有学生物、化学专业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工作需要广泛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创意,所以不能拘泥于某个专业。


优秀的导演往往能够运用跨行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在探讨创意思路时尤为重要,而AI导演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优秀。


「广电独家」:爱芒是不是已经大面积使用在你们的节目和剧集中了?


卢海波:使用频率会越来越高。比如《我们仨》的导演王恬,她后续在《中餐厅》中也会使用爱芒。


以前我们更多作为一个赋能者,但从去年开始,我们已走到节目身边。台里叫“双前锋”,就是说要想进一步升级,只靠内容是不行的,科技也要上去,所以才说“要做懂科技的文化公司,也要做懂文化的科技公司”,双头并进


现在很多节目都会拉上技术团队一起做,相信我们接下来推出的AI相关内容会越来越多。


 “最主要的优势是我们的海量数据和场景机会”


「广电独家」:你们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推出一款AI导演的?


卢海波大家都觉得湖南广电是一个擅长内容制作的平台,其实这背后离不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


湖南广电一直很重视在生产领域融入新技术的应用,比如我们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展出了很多自主研发的技术能力,几乎都是生产力方向的。AI导演也是我们在生产力进化这一命题上自然的选择。


「广电独家」:爱芒采集了制作人们的相貌和声音,初衷是什么?制作人们认为它“像”吗?


卢海波爱芒的形象是把湖南卫视和芒果TV几十位优秀制片人的相貌作了合成,声音是合成了一批95后、00后年轻人的声音,所以它的样子和声音其实有点中性化。


每个凭空出世的形象都需要有“根”,我们认为湖南广电的制作人就是爱芒的“根”,爱芒最重要的智慧来自于他们。不排除未来爱芒的形象还会有变化。


「广电独家」:爱芒的身份是助理导演,是否意味着它不会像虚拟偶像小漾那样进军时尚圈等行业?是否可以理解为爱芒更侧重于体现芒果TV在内容制作方面的专业实力?


卢海波:大家在接触爱芒导演后很容易将其等同于虚拟人,但实际上爱芒的核心定位是为节目制作赋能,这与面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有很大的差别。


爱芒的形象背后是大模型驱动,更多是面向内容制作和生产,而不是面向用户去消费。但也不排除未来我们的一些业务产品拓展会考虑它作为一个节目的制片或代表,面向用户来作交流,收集反馈。


它现在的目标肯定不是做偶像,而是一个工作者,会更多地藏在后方。


「广电独家」:AI导演之后,后续会有其他吗,比如AI制片人?


卢海波:都会有。我们的目标是让AI充满我们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爱芒实际上就是我们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将来我们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跟AI更好地协同。它替代不了我们,我们要利用好它,就是这个关系。


「广电独家」:湖南广电目前对爱芒的定位是什么?


卢海波:是“在节目制作和影视制作领域的新生产力”。


比如爱芒能在五分钟内完成小说及剧本的结构分解,完成影视剧立项之前的文学评估工作;爱芒还能从演员的表演能力、表演经历等给出选角思路,并给演员一键定妆;它还能为作品的宣传提供“二创”素材,等等。


这些功能,都是我们和剧本的、文学的、评估的团队以及选角导演碰撞出来的——我们做爱芒,不是这一两个月凭空做出来的,而是基于之前的功能作了集成。


原来我们从内容生产到播出的反馈体系非常长,作判断的职能分散在不同岗位的人身上,经验和智慧是分布式的,爱芒未来可以把这个链路上所有的数据都“吃掉”。


它也可以化作很多分身,代表我们去跟每一个具体用户进行接触。我们目前已经上线了AI角色对话功能,这虽然像是一个娱乐功能,但本质上是创作团队的延伸,代表创作团队去感受用户到底对什么更有真情实感,对什么东西真的兴奋。


内容创作行业最大的挑战就是创作的成功率方法论问题,把这条链路串起来,就是我们对打破天花板的尝试。


「广电独家」:现在有很多视频领域的垂直模型都能研读剧本、选择角色,你们的模型优势是什么?


卢海波:一个最主要的优势是我们的海量数据和场景机会


湖南广电在内容制作的一整块经验是很丰富的,有非常多优秀的人才可以训练自己的大模型,他们身上的经验与智慧在网络上是爬取不到的。


在场景方面,我们做的每一样内容、每一项技术研发都有实际用途,是能够得到业务快速验证和数据支撑的。只有海量数据和场景落地,拿这些和AI去碰撞,才有可能做出好的垂直模型。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作为大平台,能够实时收集大量用户反馈,依据这些经验和反馈,可以不断迭代自己的模型。我们把湖南广电最好的内容基因喂养给它,因此我们会更快地训练出最好的垂类大模型。


「广电独家」:“芒果垂类大模型”的基座模型参考过GPT或其他国外大模型吗?


卢海波:我们主要使用的是自己的大模型,和国内几家大模型机构也有合作,比如清华的ChatGLM等。爱芒是一个跨模型的综合系统工程。


 “AI并不是要全流程替代人类,这不是我们的目标”


「广电独家」:内容市场目前都在提AI全流程制作,爱芒多久能实现?


卢海波:AI跟节目全流程达到完美协调的状态,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我强调一点,AI并不是要全流程替代人类,这不是我们的目标,而是让它和我们所有环节去碰撞,看有什么新的生产力。


我们最近在规划一项工作,目前还只是思路,就是把所有环节都纳入我们的云平台。这个云平台有数据、有算法,就有AI发挥的舞台和空间。


其实全流程制作目前在行业里是有断点的,不是很成熟,比如很多后期制作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我们努力把这些也纳入一体化平台之后,就真的可以全部打通了。


我们对未来的憧憬是很美妙的,比如一位同事提出“互动剧”,通过用户语音交互改变剧情,这就是制作流程的变化,也是观看过程的变化。


在保证不出现不适当内容的前提下,通过用户干预生成视频,这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称之为“基于用户的内容续写”。


「广电独家」:湖南广电对AIGC的整体布局是怎样的?你们还有哪些新计划?


卢海波:目前大致分为三条线


首先是生产力方向,比如对内容的结构化分析能力已经融入生产环节,爱芒是我们在面向导演的生产力服务,我们希望让双平台各个职能部门都能接触和掌握AIGC、大模型的能力,让生产力进化。


其次是面向用户的部分,我们已经上线了一些AIGC产品,比如AI角色对话能力。


再就是文化、文博方向,我们认为每个行业未来都会有垂类大模型。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数字文博大品牌,可以面向所有产业作整合。目前我们在这上面的AIGC相关能力,一是3D数字采集,二是文博的AI“二创”


3D数字采集能力,实际上是通过几张图生成一个3D文件。现在博物馆在作藏品数字化时,遇到了高成本和低时效问题——通过激光扫描和建模,可能一个要花成千上万元,而且时间也较长——通过AIGC,速度会快很多,而且如果拍得足够精细,其内部结构也可以看到。


文博“二创”能力主要面向消费市场。文物中有很多审美元素、艺术元素,我们把这些元素提取出来,变成一个很方便的艺术“二创”元素库。如果要商业化,我们会提供一些AI能力。比如茶颜悦色如果想把博物馆一个很火的元素印在新款奶茶杯上,在我们的平台上就能快速交易、快速获得授权、快速AI生产,甚至不需要美工就能把它做出来。


「广电独家」:在您看来,应如何应对AI可能给内容创作者带来的恐慌?


卢海波:面对AI,创作者迟早是会有危机感的。但AI不能替代人,它也是人不能替代的,二者的关系是共生,而不是替代


很多人对AI的恐慌,是一种没有切身感受基础上的恐慌,是情绪恐慌。只要真正用过AI解决问题就会发现,现在我们和AI是最佳的协作状态,而不是说多久之后AI会替代人类。


如果人类不能把一个东西做到100分,也不可能用AI产出90分的东西,一定是这样的。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