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一文读懂企业AIGC布局方法与落地实践(深度|收藏)
发布日期:2024-06-19 15:09:36 浏览次数: 1992 来源:Eva产品战略



AI大模型对企业的冲击力与互联网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这篇文章,主要想系统性梳理企业布局AIGC的方法与实践。

过去几年,你可能也接收过很多相似的信息,有的零散片面,有的只是标题党缺少干货,更有甚者危言耸听。

总之,AI时代对信息的过滤、妥善处理接收到信息,并为自己所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本文全是干货,可以收藏起来慢慢读。一共包含三个部分:
1.  AIGC带来的三次革命
2. AIGC行业应用现状和困境
3. 企业布局AIGC的关键步骤

我们先看看AIGC带来的几个关键变革。

01
三次革命,你看好哪次?

AIGC对人类的影响就像电的发明,深远而悠长。严格意义上,它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会驱动三次范式变革:交互革命、知识革命、思维革命。

2.1  交互革命

互联网把人们从物理世界带入数字世界,本质上是通过技术手段改变物理现象。过程中创造了不同的交互形态,例如鼠标、键盘、触屏,以及如今的语音、手势和多模态交互。

如果说互联网带来的是信息革命,那么AI无疑带来的是交互革命。

为什么交互这么重要?比如我问你怎么才能对一个人产生信任?答案就是高频次的有效交互;因为交互就意味着信息的有效传递,意味着深度的思想碰撞和彼此接纳,而信息传递的效率直接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甚至文明的进程。

从产品逻辑的角度,一开始AIGC兴起的是一场人机交互革命,人对需求的澄清成为机器理解力的增强筹码,碳基和硅基生命之间彼此相互促进,形成默契。比如你可以让地图AI帮你导航到人均价100左右的餐厅,让空调AI帮你调整到适合跳操运动的空气环境。这些都是传统AI无能为力的部分。

2.2 知识革命

然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刚刚开始。严格意义上,交互变革只是第一步,AI会驱动我们迈入第二步:知识革命。

什么意思呢?语言只是知识的载体,未来大模型应用的普及会让知识的获取更加高效,模型变得人人可训练、人人可应用,这时候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经由AI无限复制和扩展,知识将变得更加无界。(这一点我的认知很深刻)

然而,并不是说拥有的知识越多,人就会越幸福。这里我不得不拿一个群体调侃(非贬义),她们是一群女博士,知性大方,却无法融入柴米油盐和人间烟火。

所以AIGC的逻辑不是让人拥有海量的知识,而是通过海量的知识为人类赋能。比如个体可以释放注意力,把精力投入在自己得以发挥所长的地方。比如企业可以降低招聘门槛,花更少的资源投入就能有更多的人均产值。

2.3 思维革命

人的认知就决定了他的思维模式。所以AIGC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赋能,还会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思维模式。

我想起了一种古老的巫术:木偶人。大家对AI的恐惧,不是他有自主意识,而是恐惧AI对人的认知影响控制人的思维模式。

AI究竟是否具有自主意识?行业众说纷纭。从科学的视角,大概的逻辑是,AI开始具备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但并不等同于拥有独立意识。(参考本公众号的上上篇文章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哲学反思:从人机对话到人机交往)。

人们常说,书本和知识可以丈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但内心世界则需要靠阅历和脚步来丈量。可是,按照常理,所有人都只能活一辈子,三万多天。

进一步延展,AI的本质是改变物理世界的局限性,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比如具身智能(拥有AI内核的机器人)或者数字分身可以帮助人类获得更全面、更系统的感知。

结果是什么?按照埃隆马斯克的逻辑,在未来,人的精神和肉体可以若即若离。在AI的加持下,人的思维意识和生命质量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这时候,人的生命长度有限,但生命的宽度无限。

今天正好看到“一条”的一个推文,很多00后已经开始放弃现实世界的情感,开始和AI男朋友谈恋爱了。据当事人所说:AI真的很懂我,这种灵魂伴侣式的体验,绝无仅有,我们还会继续下去。

你认为,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欢迎留言。


02
应用现状和困境

接着我们聊聊企业的变革。

AIGC目前究竟对哪些行业产生影响?这里就不赘述了,我相信前几年你已经接收大量的相似信息。为了勾起你的回忆,借用易观的几张图。


根据 Gartner 对 822 位企业领导者进行的 "2024 年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正在实施或积极计划实施生成式AI的企业高管已经预期或实现了实施收益。平均而言,受访者调查报告:收入增加 15.8%,成本节约15.2%,员工人数减少 4.6%,生产率提高22.6%。

此外,根据Gartner调研数据,44%企业CIO表示已经落地或将在未来12个月落地生成式AI,68%企业CIO表示已经落地或将在未来24个月内落地生成式AI。

不论你是否接受,生成式AI对个体和组织的冲击都势不可挡。对企业的影响面更大,而对个体的影响则会更快。

实际上,企业在布局AIGC这门技术时,有两个老大难题。

第一,来自应用场景选择的挑战。企业往往担心AIGC落地场景并不能产生实际业务价值,这个问题不仅限于AIGC,它是整个AI领域的通病。

第二,来自技术落地可行性的挑战。由于企业的基础设施不成熟,数据体量有限,数字化人才密度缺失等诸多问题,往往很难作出决定,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

所以企业布局AIGC是一个开放的必答题,正因如此,它需要结合你的业务形态,已有的资源禀赋,包括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综合决策。


03


如何采取行动?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提供一些具有实操性的干货,它虽然不能完全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但至少能为你提供一些思路。

倘若我们对AIGC的布局毫无头绪,不妨先按照这四个步骤去思考和采取行动。

场景|找到你认为最适合融入AIGC的场景
目标|为场景落地定义一套体系化的目标
路径|找到能平衡成本和收益的最优路径
方案|选择优秀伙伴助力大模型方案闭环


3.1 场景|找到你认为最适合融入AIGC的场景


什么是场景?场就是时间和空间,景就是触发的用户情景、达成的业务流程。思考AIGC布局的第一步,不是大模型厂商的选择,而是找到你的业务场景,探索这个场景AI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具体有哪些思考维度呢?例如:


1)考虑该场景所属业务的健康度和稳定性,业务是在一个正向循环中稳步发展?业务是否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大环境变化),这个业务流程是足够标准化,可以被数据化?


2)此外,还要考虑场景在AI领域的应用成熟度,行业内是否已经有最佳实践,他们的投入产出比怎么样,我们要不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冒这个风险?


3)考虑该场景的信息化支撑是否完善,数据积累怎么样?倘若缺乏基础的数据积累,引入再高明的算法都是徒劳。


4)考虑实现场景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技术基础设施和技术成熟度如何?包括要考虑到AIGC带来的投入成本、潜在风险以及预期收益。


这里你也可以想想,自动驾驶是个好的落地场景吗?为什么?欢迎留言。



3.2 目标|为场景落地定义一套体系化的目标


有了场景,接着还需要定义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么做,目的是让AI投入的成本有的放矢,目标制定是否完整和合理,直接会影响我们对整个方案效果的评估。


问题来了,这个目标谁来定?很多企业会把重任交给产研团队,例如CTO或者产品负责人。如果这样做,结果就是,我们往往为了做AI而做。所以业务负责人应该也是目标制定的重要参与者,整体来讲,AI的应用包含三个层级的目标:


1)技术型目标:比如部署成本最优、部署效率最高、系统稳定安全、技术有领先性、系统的扩展性最好等。


2)产品型目标:比如产品的TCO(综合运营成本)最优、业务适配性最高、试错成本最低、产品竞争力变强等。


3)业务型目标:比如商业化最快、ROI最优、具有行业标杆或护城河的效果、提升客户满意度、改善财务指标等。


当然,事情都有两面性。所谓选择,其实是一种取舍和平衡。所以在目标设定之初,就要想清楚取什么、舍什么。并且,也要考虑业务的不同发展阶段,兼顾长期和短期目标。


3.3 路径|找到能平衡成本和收益的最优路径


设立完目标,接着得找到落地路径了生成式AI应用落地路线分为3条。


根据落地复杂程度由简单到复杂依次别为,标准软件路线、标准模型能力增强路线和定制化模型精调训练路线。


1)标准软件路线落地最为简单,企业直接采购开箱即用的软件完成落地。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落地快,需要企业有很强的业务目标驱动力,也很考验企业对应用的选型能力。


2)标准模型能力增强路线落地复杂度中等,企业需要参与提示词工程等环节来增强模型能力,优化模型的输出结果。这种方式比较考验企业对模型的驾驭能力,以及专有数据的积累。


3)定制化模型精调训练路线落地最复杂, 企业需要完成二次模型训练工作。这种方式依赖企业的资金和人才实力,比如自有AI研发团队,充分的高算力资源,专有数据储备和持续运营能力,以及也考验企业对基础模型(合作伙伴)的选择。


在3条路线中,复杂度越低的路线,企业在落地过程中技术采购(Buy)占比越大;复杂度越高的路线,企业在落地过程中技术自建(Build)比例越高。


还有一条路径,端到端自主训练大语言模型,因为需要高算力资源,高密度的AI工程化团队,以及数据资源的持续生产能力,注定是极少数企业才能走的路。


3.4 方案|选择优秀伙伴助力大模型方案闭环


那么在大模型合作伙伴的选择中,企业究竟应该关心哪些话题?


最基础的就是模型能力,包括大语言、视觉、多模态等模型的通用能力,当然安全和价值观也是重要的评估维度,要看大模型本身与你的业务是否足够匹配。


此外,还要关注大模型的产品化、工程化以及解决方案组合的能力,比如关注大模型能力抽象和API化的易用性如何,大模型训练和微调环节,是否有足够的支撑和服务保障。


最后,是大模型本身的生态布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中间层生态是否足够完整和丰富,便于模型的微调和持续运营,以及大模型在实际场景实践中是否有较深的案例积累,包括合作伙伴是否会持续投入和迭代大模型,能否与你的业务发展节奏匹配上。


04


写在最后:避免常识性的误区


当一个创新事物来临,禁锢我们的往往不是这个事物本身有多复杂,而是我们有多大程度愿意去从零到一了解,从熟悉到掌握。


企业家对待技术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极度崇拜,认为技术无所不能,还有一种是缺乏敬畏,总觉得技术是这世上最简单的事儿,两种都会导致对技术的过度预期,会让技术团队喘不过气来。


技术成功不等于商业成功,但今天这个时代商业成功却也离不开技术成功。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大模型应用与落地,我发现大家会进入几个典型的误区:


1)错把AI这个技术手段当成最终目标,认为只要投入,必定能拿到结果。真相是我们需要把AI的价值实现而非技术投入放在第一位,所以AI应该驱动的变革是业务价值重塑和体验创新。千万不要为了做AI而做。


2)只关注显性成本,忽略隐性成本。比如模型的选择、训练部署、数据治理是显性成本,但不要忽略了即便产品上线,还涉及到大量系统维护、安全监控以及更新迭代的成本。


3)对AI所能产生的收益预期过高,过快。通常来讲,AI真正要为业务带来稳定的收益,起码要2-3年左右的时间。这个过程既有产品技术的打磨,也有团队组织能力的打磨。我们需要对AI投入产出比设立合理的预期,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因为目标设立问题导致团队分崩离析。


4)错把模型能力作为唯一标准,而忽略AI应用落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模型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此外还包含数据实力,AI产品化能力的构建以及生态的延展性。所以相应地,我们去评估不同大模型厂商实力的时候,应该综合去看。


5)忽略AI安全隐患,或过度担忧。大模型的应用涉及知识产权,数据安全和隐私,包括还有很多价值观对齐的问题。这些潜在的风险会导致我们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走向极端。所以归根结底,没有完美的技术,有的只是在限定条件下的有效平衡。


正如统计学大师乔治·博克斯曾经说过,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它们只在特定的尺度上成立。假如只用一个模型观察世界,就会让真理成为公式的牺牲品。


最后,如果你此刻也在思考AIGC的应用,送你一张图。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