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我要投稿
03
如何采取行动?
什么是场景?场就是时间和空间,景就是触发的用户情景、达成的业务流程。思考AIGC布局的第一步,不是大模型厂商的选择,而是找到你的业务场景,探索这个场景AI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具体有哪些思考维度呢?例如:
1)考虑该场景所属业务的健康度和稳定性,业务是在一个正向循环中稳步发展?业务是否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大环境变化),这个业务流程是足够标准化,可以被数据化?
2)此外,还要考虑场景在AI领域的应用成熟度,行业内是否已经有最佳实践,他们的投入产出比怎么样,我们要不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冒这个风险?
3)考虑该场景的信息化支撑是否完善,数据积累怎么样?倘若缺乏基础的数据积累,引入再高明的算法都是徒劳。
4)考虑实现场景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技术基础设施和技术成熟度如何?包括要考虑到AIGC带来的投入成本、潜在风险以及预期收益。
这里你也可以想想,自动驾驶是个好的落地场景吗?为什么?欢迎留言。
有了场景,接着还需要定义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么做,目的是让AI投入的成本有的放矢,目标制定是否完整和合理,直接会影响我们对整个方案效果的评估。
问题来了,这个目标谁来定?很多企业会把重任交给产研团队,例如CTO或者产品负责人。如果这样做,结果就是,我们往往为了做AI而做。所以业务负责人应该也是目标制定的重要参与者,整体来讲,AI的应用包含三个层级的目标:
1)技术型目标:比如部署成本最优、部署效率最高、系统稳定安全、技术有领先性、系统的扩展性最好等。
2)产品型目标:比如产品的TCO(综合运营成本)最优、业务适配性最高、试错成本最低、产品竞争力变强等。
3)业务型目标:比如商业化最快、ROI最优、具有行业标杆或护城河的效果、提升客户满意度、改善财务指标等。
当然,事情都有两面性。所谓选择,其实是一种取舍和平衡。所以在目标设定之初,就要想清楚取什么、舍什么。并且,也要考虑业务的不同发展阶段,兼顾长期和短期目标。
设立完目标,接着得找到落地路径了。生成式AI应用落地路线分为3条。
根据落地复杂程度由简单到复杂依次别为,标准软件路线、标准模型能力增强路线和定制化模型精调训练路线。
1)标准软件路线落地最为简单,企业直接采购开箱即用的软件完成落地。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落地快,需要企业有很强的业务目标驱动力,也很考验企业对应用的选型能力。
2)标准模型能力增强路线落地复杂度中等,企业需要参与提示词工程等环节来增强模型能力,优化模型的输出结果。这种方式比较考验企业对模型的驾驭能力,以及专有数据的积累。
3)定制化模型精调训练路线落地最复杂, 企业需要完成二次模型训练工作。这种方式依赖企业的资金和人才实力,比如自有AI研发团队,充分的高算力资源,专有数据储备和持续运营能力,以及也考验企业对基础模型(合作伙伴)的选择。
在3条路线中,复杂度越低的路线,企业在落地过程中技术采购(Buy)占比越大;复杂度越高的路线,企业在落地过程中技术自建(Build)比例越高。
还有一条路径,端到端自主训练大语言模型,因为需要高算力资源,高密度的AI工程化团队,以及数据资源的持续生产能力,注定是极少数企业才能走的路。
那么在大模型合作伙伴的选择中,企业究竟应该关心哪些话题?
最基础的就是模型能力,包括大语言、视觉、多模态等模型的通用能力,当然安全和价值观也是重要的评估维度,要看大模型本身与你的业务是否足够匹配。
此外,还要关注大模型的产品化、工程化以及解决方案组合的能力,比如关注大模型能力抽象和API化的易用性如何,大模型训练和微调环节,是否有足够的支撑和服务保障。
最后,是大模型本身的生态布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中间层生态是否足够完整和丰富,便于模型的微调和持续运营,以及大模型在实际场景实践中是否有较深的案例积累,包括合作伙伴是否会持续投入和迭代大模型,能否与你的业务发展节奏匹配上。
04
写在最后:避免常识性的误区
当一个创新事物来临,禁锢我们的往往不是这个事物本身有多复杂,而是我们有多大程度愿意去从零到一了解,从熟悉到掌握。
企业家对待技术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极度崇拜,认为技术无所不能,还有一种是缺乏敬畏,总觉得技术是这世上最简单的事儿,两种都会导致对技术的过度预期,会让技术团队喘不过气来。
技术成功不等于商业成功,但今天这个时代商业成功却也离不开技术成功。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大模型应用与落地,我发现大家会进入几个典型的误区:
1)错把AI这个技术手段当成最终目标,认为只要投入,必定能拿到结果。真相是我们需要把AI的价值实现而非技术投入放在第一位,所以AI应该驱动的变革是业务价值重塑和体验创新。千万不要为了做AI而做。
2)只关注显性成本,忽略隐性成本。比如模型的选择、训练部署、数据治理是显性成本,但不要忽略了即便产品上线,还涉及到大量系统维护、安全监控以及更新迭代的成本。
3)对AI所能产生的收益预期过高,过快。通常来讲,AI真正要为业务带来稳定的收益,起码要2-3年左右的时间。这个过程既有产品技术的打磨,也有团队组织能力的打磨。我们需要对AI投入产出比设立合理的预期,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因为目标设立问题导致团队分崩离析。
4)错把模型能力作为唯一标准,而忽略AI应用落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模型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此外还包含数据实力,AI产品化能力的构建以及生态的延展性。所以相应地,我们去评估不同大模型厂商实力的时候,应该综合去看。
5)忽略AI安全隐患,或过度担忧。大模型的应用涉及知识产权,数据安全和隐私,包括还有很多价值观对齐的问题。这些潜在的风险会导致我们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走向极端。所以归根结底,没有完美的技术,有的只是在限定条件下的有效平衡。
最后,如果你此刻也在思考AIGC的应用,送你一张图。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4-12-22
告别加班!这款 AI 数据神器,让你像聊天一样轻松搞定数据!
2024-12-21
全网最全ChatGPT财务分析提示词解决方案
2024-12-21
万字长文梳理基于LLM的Text-to-SQL发展进程
2024-12-20
从0到1解构数据问答系统架构:三层模型全解析
2024-12-19
博士眼镜 × 观远数据 × 飞书 | AI 和 BI 赋能业务实践
2024-12-19
传统水务如何借助AI完成智能化升级?一文看懂核心架构与实战应用!
2024-12-18
ChatBl有什么用,看这篇就够了!
2024-12-18
在Windows上使用RAGFlow+Ollama+Qwen2.5,搭建医疗问诊助手(附相关数据集和案例)
2024-06-20
2024-06-14
2024-07-03
2024-06-06
2024-06-14
2024-06-21
2024-06-16
2024-06-07
2024-07-24
2024-10-09
2024-12-13
2024-11-19
2024-11-06
2024-10-25
2024-10-25
2024-10-25
2024-10-18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