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我要投稿
数字政府建设是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全局性、整体性变革的关键抓手。党中央高瞻远瞩的科学谋划与地方政府数字治理改革的良性互动,使得我国的数字政府建设呈现出从自为到自觉、从试点探索到全面铺开、从蹄疾步稳到加速演进的发展特征。数字政府建设驱动的政府治理变革,正在成为提升政府治理绩效,实现政民良性互动,于危机中育先机、从变局中开新局的关键举措。数字政府概念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日趋复杂,且总体上呈现出技术、组织、制度等层面的渐序深化。数字政府不仅渗透于微观组织管理层面,更多是宏观制度治理层面的变革。
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伴随计算机、传真等硬件与相应办公软件进入政府工作环境,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大大提升;第二阶段自本世纪初开始,各政府部门积极推进与完善相应线上政务系统建设,我国线上政务平台建设渐成体系;伴随通讯技术与人工智能科学发展,当今数字政府建设要求已逐渐向可满足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倾斜,更注重政府的“服务性”职能体现,鼓励运用新兴技术,共享数据资源,以民生、产业“智慧化”为建设目标。
我国数字政府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在努力适应技术发展和公众需求的变化。主要政策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设施构建期(2002-2011)
这一阶段标志着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初步探索,是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起始阶段,重点在于构建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如政府网站建设和基础信息化设施的建设。2002 年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奠定了电子政务的基础,强调了政府信息化对于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性。随后,政策逐步扩展到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如 2006 年的《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不仅提升了政府信息的透明度,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渠道。2011 年,《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了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线上化,为后续的电子政务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服务便民化推进期(2012-2016)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的政策开始着力于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务服务的线上化和便民化。2012 年的《关于“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为政务服务的线上化提供了宏观指导,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2014 年的《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加强了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提升了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016 年的《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通知》进一步推动了政务服务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实现政务服务的一站式办理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系统整合与共享期(2017-2018)
这一阶段的政策着重于政务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共享,以及电子政务服务的质量评估和规范化。2017 年的《关于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标志着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正式启动,为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通提供了政策支持。同年,政策也开始关注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推动了数据的共享与利用。2018 年,随着《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中国政府在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为实现政务服务的便捷化、高效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四阶段:数据驱动与智慧化转型期(2019-2024)
在最新阶段中,政策文件更加聚焦于数据要素的作用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政务服务的全域数字化转型。2019 年,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正式提出,是我国重大理论创新和突破,意义十分重大。2020 年,《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正式提出“数据要素”一词,并围绕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以及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做出重点部署。2023 年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和《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则明确了数据要素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数据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到了 2024 年,政策如《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服务和管理的数字化,标志着中国数字政府建设进入了全面数字化的新阶段。
综合以上四个阶段,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政策不断深化和创新,不仅提升了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为公众带来了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优化,预计未来中国数字政府将在数据治理、智能服务、跨部门协作等方面实现更多突破,引领政务服务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化、个性化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出发,准确把握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和特点,围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2022 年 6 月,《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由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发〔2022〕14号),为我国下一阶段数字政府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我国数字政府建设 2025 与 2035 的“两阶段”目标,明确了数字政府建设的各方面重点任务。“数字政府建设”多次被写进国家发展五年规划。对不同时期国家相关政策的列示可以发现,不同时期政策具有不同特点。数字政府建设的初期大力推进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政府内部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内部办事效率,依托平台建设,通过“政务公开”等方式促进公众监督,提升政府公信力水平,如国务院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办函〔2011〕99 号),指出监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预防腐败局要联合编制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加强对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指导。在完善平台建设中,国家对相关的技术应用进行了规范性指导,如《关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通知》(国发〔2016〕51 号),对数据安全与各部门数据权限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与说明。伴随“大数据”“云服务”技术飞速发展,数字政府建设已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室 2021 年印发的《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国办函〔2021〕105 号)精神指出:要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促进数据依法有序流动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022 年 6 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数字政府顶层设计的两阶段目标:到 2025 年,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到 2035 年,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体系框架更加成熟完备。2022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旨在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明确了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总体框架、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2022 年 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进入了有序规范的探索和发展阶段。2023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以数据资源要素为核心驱动,全面深化数字政府建设。
随着数据价值的日益凸显,推动数据要素化,让数据要素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在千行百业中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抓手。2019 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式把数据列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重要新型生产要素。2020 年,《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要求与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着重指出要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这些政策不仅引领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其中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2023 年 12 月,国家数据局联合 16 个部门共同印发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目的就是让沉睡的数据活起来,结合不同行业的基础条件和数据禀赋,挖掘和释放数据要素典型领域应用场景,以场景为牵引,推动数据要素供给和流通使用,加快数据要素化进程,从而更好实现数据价值,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与 2015 年“互联网+”行动相比,“数据要素×”实现了从连接到协同、使用到复用、叠加到融合的转变。《“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提出了到 2026 年底,数据要素应用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打造 300 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 20%的目标。该计划强调坚持需求牵引、注重实效,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并通过五大举措和十二项行动促进我国数据基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2024 年 1 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方共建”的数据资产治理模式,逐步建立完善数据资产管理制度,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和丰富数据资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进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以及合规化、标准化、增值化。具体而言,《指导意见》明确了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完善数据资产相关标准、加强数据资产使用管理、稳妥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等 12 方面主要任务。通过构建这种治理模式,可以促进数据资产更加高效地流通使用,为各行业提供更广泛的数据支持,从而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升各行业的数字化水平,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数字政府和数据要素政策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在推动数字中国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协同、高效、安全的数字化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先,两者在实施过程中相互支撑。数字政府的建设需要数据要素政策提供的数据共享、开放和利用的制度保障,如《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强调的“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这样的体制机制能够确保政府内部和外部的数据流动畅通,支持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共享和协作。反过来,数据要素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也需要数字政府的推动和实施,以实现数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数据的共享和交易中来,同时保证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再者,两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无论是数字政府政策还是数据要素政策,都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如《“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中提出的“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一致性体现在两者都追求通过数字化带来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更智能的决策支持和更公平的服务分配,以及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最后,两者在实施机制上相互衔接。数字政府政策强调了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如《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的“成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任组长的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这个领导小组的目标是确保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数据要素政策则需要在这一框架下,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来实现数据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比如,建立数据交易市场,制定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规则,以及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的法律法规。
综上所述,数字政府相关国家政策和数据要素相关国家政策在推动数字中国建设中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协同、高效、安全的数字化发展环境。通过这种政策互动,可以更好地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出发,准确把握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围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接诉即办”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政务服务和数字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由数字政府建设引领的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数字政府建设的任务,单独设立“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章节,指出要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明确了三大任务:一是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确保公共数据安全,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二是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健全政务信息化项目清单,持续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布局建设执政能力、依法治国、经济治理、市场监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重大信息系统,提升跨部门协同治理能力。三是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
2025 年,是我国数字政府和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建设的关键一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 2025 年,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更加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健全,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安全保障、制度规则、数据资源、平台支撑等数字政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政府履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取得重要进展,数字政府建设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指出到 2025 年,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更加完备,政务数据管理更加高效,政务数据资源全部纳入目录管理。政务数据质量显著提升,“一数一源、多源校核”等数据治理机制基本形成,政务数据标准规范、安全保障制度更加健全。政务数据共享需求普遍满足,数据资源实现有序流通、高效配置,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支撑数字政府建设。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显著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4 年 1 月 16 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强化政务服务数字赋能。充分发挥政务服务平台支撑作用,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打造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总枢纽,强化公共应用支撑体系建设。国务院部门要加快整合本领域政务服务业务系统,并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以数据接口等方式对接联通,推动条块系统更好融合互通。《指导意见》要求要提升省级平台公共支撑能力和市级平台应用创新能力,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地市级以下政务服务平台,减少平台重复建设、多头维护和基层负担,这需要数智技术汇聚数据和贯通服务,筑实“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数据底座,真正依托数据共享做到“减负不减服务”。
2024 年 1 月,国家数据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17 部门正式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行动计划》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旨在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与 2015 年“互联网+”行动相比,“数据要素×”实现了从连接到协同、使用到复用、叠加到融合的转变。《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 年)》显示,2022 年我国数据产量达 8.1ZB,同比增长 22.7%,全球占比达 10.5%。海量数据资源和超大数据要素市场规模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数据要素并不是单一的赋能“+”,而是能够发挥“乘数效应”。“数据要素×”是数据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通过与不同要素结合,作用于不同主体,发挥协同、复用和融合作用,对其他生产要素、服务效能和经济总量产生扩张效应,提升效率、释放价值和创新发展,推助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文件提出要“主动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政府治理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履职能力提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
《指导意见》明确了两阶段的工作目标:到 2025 年,政府履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取得重要进展;到 2035 年,数字政府体系框架更加成熟完备,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指导意见》还强调了加强党对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领导,确保数字政府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并提出成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任组长的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数字政府建设。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2〕32 号)中提出“推进企业全生命周期相关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围绕企业从开办到注销全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梳理集成同一阶段内需要到政府部门、公用企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办理的多个单一政务服务事项,为企业提供开办、工程建设、生产经营、惠企政策兑现、员工录用、不动产登记、注销等集成化办理服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推进个人全生命周期相关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围绕个人从出生到身后全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梳理集成同一阶段内需要办理的多个单一政务服务事项,为群众提供新生儿出生、入园入学、大中专学生毕业、就业、就医、婚育、扶残助困、军人退役、二手房交易及水电气联动过户、退休、身后等集成化办理服务,切实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减少跑动次数。”
2023 年 8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23〕29号),标志着政务服务改革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文件不仅提出了“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创新理念,而且着重强调了建立健全服务体验优化机制的必要性。
《意见》对于建立健全服务体验优化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强调要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强协同配合,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的“一件事一次办”,并扩大“跨省通办”等服务范围,以实现更多服务的异地办理和就近办理。此外,意见还鼓励推广包括延时服务、错峰服务以及“周末不打烊”在内的多种服务模式,以满足群众的差异化办事需求。
文件中提出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意味着政务服务的供给要更加精准地对接群众需求,通过整合跨部门、跨层级的资源和流程,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一窗受理、一网通办”。这种服务模式的推广,不仅极大地简化了办事流程,减少了群众跑腿的次数,也显著提升了政务服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024 年 1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国发〔2024〕3 号),为“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实施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动指南和目标任务。《意见》明确了政务服务改革的新方向,旨在通过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升行政效能,实现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从而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提出了两阶段的工作目标:到 2024 年,推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实现高频、面广、问题多的“一件事”高效办理;到 2027 年,基本形成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高效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满意度、获得感。
在 2024 年 3 月 5 日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性,并特别提出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目的是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政务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这一举措意味着政府将致力于简化行政流程,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服务供给,确保企业和群众在办理各项事务时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体验。这不仅是对政务服务模式的创新,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体现了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将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侧向群众需求侧转变,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这一过程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以实现智能预填、智能预审等功能,提高线上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此外,还包括强化政务服务的制度供给,确保电子证照和政务数据的高效共享应用,以及建立政务服务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确保政务服务的持续优化和效能提升。
政务大模型应用场景覆盖多个层面,包括洞察、治理、兴业、惠民等。其中洞察、治理更倾向于服务数字政府自身能力建设与提升;兴业、惠民更倾向于服务数字经济开拓与数字社会发展。同时,在数字生态、数字文化等领域,政务大模型也不断与各场景结合,形成有序的大模型赋能全场景,服务于数字中国全面发展要求。
一方面,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发展相对成熟有序,易于通过通用数字化能力如服务、治理、协同进行大模型重构,成为当前政务大模型落地的典型应用;
另一方面,数字生态、数字文化等也不断通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生“双向融合、共同奔赴”的良好势头。因此,本章节选取服务、治理、协同、决策、创作等应用场景作为政务大模型典型场景。
“一网通办”旨在推进数字政府战略,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通过整体化、集约化的建设,实现了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融合共通。通过这种方式,政府可以提供更便捷的在线政务服务,减少繁琐的手续和流程,让群众更快速地办理各种事务,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一网通办”是数字政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助力群众美好生活实现的有效手段。
大模型在一网通办的领域应用用于解决民众办事难和企业政策匹配判断的问题,通过大语言模型技术很好的实现了用户意图识别,实现对口语化的各类问题的意图理解,解决口语对话和政务术语之间鸿沟的问题,带来实质性效果的提升,同时优化政府与企业公众间信息提供的交互模式,自动解读海量政策,发挥知识价值。
一网通办的便捷化、智慧化是发展趋势,核心手段是智能化提升。当前阶段,群众、企业在事项办理过程中仍面临找不到、读不懂、办事难的问题。面对企业、群众愈发多样化的需求,政务咨询问答无法提供精准、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出现,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
1)意图理解难,服务找不到。政务咨询过程中,传统咨询问答机器人缺乏对人类意图的精确理解,仅通过预置问答方式,难以实现对群众、企业的诉求进行针对解答。
2)事项办理难,服务效率低。事项办理过程中,对事项情形不理解、申请表填不好、证明材料不知道如何提交的情况,难以获得有效的服务支撑,导致群众、企业依赖线下窗口办理。
3)政策文件多,海量知识难掌握。在面对海量政策知识场景中,工作人员在政策制定、政策解读过程中,需要较高的知识储备和业务素养,工作难度较高,缺乏有效的业务辅助能力。
当前阶段,大语言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对人类意图的理解能力,其回答的准确性、逻辑性、流畅性都逐渐接近人类水平,可以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吸收和理解了海量知识,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去回答问题、完成总结分析。借助大语言模型语义理解、海量知识学习能力,可进一步提高政务智能化水平,优化政策规范管理和精准服务,转变服务提供的方式,从被动式响应服务转为主动式的贴身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群众、企业获得服务的便利度。
“一网统管”是从城市治理的突出问题出发,以跨部门联动应用场景为抓手,坚持“观管防结合、平急特一体”的原则,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 “一屏观全城、一网管全城”。通过“一屏观”,从数据融合的角度,利用互联网数据服务结合本地数据融合进行场景赋能,促进决策重塑。通过“一网管”,从业务协同的角度,基于城市网格“多格合一、一员多用”,以场景化的形式进行多跨事件融合联动,促进管理重塑。整体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大模型在一网统管的领域应用从领导指挥角度出发,需要满足随时随地随机对政府数据的问询和查询场景,基于 NLP 大模型技术对问题的理解和拆解,数据的分析和导出,以及产品端到端的 CUI 使用体验和易用性有较高的诉求。
“一网统管”在传统日常管理和应急指挥调度场景下,领导驾驶舱运行支撑方式较为固化,无法进行灵活实时感知分析,资源调度范围小,无法进行关联调度。基于生成式大语言模型技术围绕一网统管场景应用进行技术赋能成为必然趋势。
驾驶舱指标固定模板,随机提问难以应答。以往指挥中心指标设计固定不变,无法按需调整。工作人员现场提问随机性、综合性较强,数据展示效果与预期差距极大,且大部分情况以人工统计为主,难以满足动态需求。
热点舆情后知后觉,研判质量难以保障。以往热点舆情发生且达到一定热度才会被发现,负面效应通常已经形成,工作人员相对比较被动。大模型赋能后可以根据海量信息自动研判,快速完成脉络梳理、观点总结、影响分析,主动发现事件并进行提醒。
资源调度灵活性、实时性不足。通常情况下预置的方案或资源都是有限的,无法穷举所有情况,无法满足多样和实时资源调度的要求。大模型赋能后可以根据实时变化情况对资源给予灵活地按需调度,并实现与事件的实时关联。
基层执行靠经验,事件处置参差不齐。以往基层事件处置人员针对各类事件处置完全凭借个人经验,通常不全面且事件处置效率不高。大模型赋能后可以提供解决与解释的处置建议,从而提高处置效率和群众满意率。
政务大模型赋能一网统管,面向监测预警、决策分析、应急指挥、协同联动等场景下,可以得到全新的交互式体验,打破当前只能预置分析模板和视图的模式,提供交互式生成式分析能力。
赋能“一屏观全城”,让驾驶舱由静态变成动态,决策分析数据实时随需获取,解决指挥决策的动态需求,关联能力强并支持跨类目的数据分析,打通激活城市各类数据,实现成千上万场景的智能问数、热点洞察,让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从几小时缩减到几分钟。
赋能“一网管全城”,让资源调度由有限变成无限,实施部署方案实时随需而变,资源调度的方式从单“点”向事件相关联的“面”转变,范围和精度都将大幅度提升,有效调度反馈时间从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变成实时反馈,预置方案从几个或十几个变成实时动态生成。极大的扩展了指挥调度的调度范围,为实现智能化、精细化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一网协同”作为数字政府三个核心组成之一,主要面向政务运行和内部管理,服务于政府内部工作人员。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技术手段,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业务的协同工作平台,推动集约建设、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围绕办文、办会、办事,通过不断提升内部办公、机关事务管理等方面共性办公应用水平,推动机关内部服务事项线上集成化办理,形成各级机关核心业务全覆盖、横向纵向全贯通的全方位数字化协同工作体系,持续提高机关运行效能。
大模型在一网协同的领域应用在于提升政府内部办公、机关事务处置效率。其中智能公文写作,聚焦党政机关“办文”下的公文写作场景,借助大模型语义理解、自主学习和智能推理等能力,构建公文写作模型,提供公文创作、公文沉淀、素材推荐等能力。公文种类繁多,内容涉及领域广,且规范性和严谨性要求非常高,智能公文写作作为服务于党政机关人员的应用,在效果和功能两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从效果层面考虑,要具备准确性、合理性、专业性、多样性、高效性。
随着国内外以预训练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大模型赋能智能办公是重要应用方向。政府内部协同办公的智能化提升也成为各地协同公办平台升级方向。实际操作中,我们也看到许多问题,阻碍办公的高效性,亟需新技术赋能。
1)公文处理效率不高:公文种类繁多,内容涉及领域广。目前无论是公文的写作、审核、还是处置、查询均依靠人工与经验,效率不高且容易出错。大模型赋能后,借助大模型语义理解、文本生成等能力,可以为公文的拟订撰写、审核校验、搜索查询提供智能助手,大幅提高办文效率。
2)会议安排手段落后:部门多,人员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相互协作难以协调,会议申办、安排、记录、会后工作安排耗费较多人力与时间。借助大模型自然语言交互能力、推理能力、任务调度能力,可以全面提升办会效率,以及会后事项的跟踪落实。
3)办事执行过程繁杂:政府专项工作协同推进、督查督办,以及内部事项办理等工作均需要大量的信息交流与数据交互。传统模式下,这些交流和交互依靠人的传导,浅层信息化技术支持下,部分过程搬到线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协同办事效率。大模型技术支持下,更符合自然语言的交互方式、智能化的知识提炼、更加灵活的信息与数据查询获取,将极大提高协同工作效率、督查督办效能,简化内部办事流程。
大模型技术赋能政务公文写作与处置,将政府对外公开政策法规、内部公文、常用文、行业动态、经典案例等信息进行沉淀管理,依托大模型的理解能力和生成式能力进行训练与泛化,提供智能写作助手,提供相关公文智能检索推荐功能。通过提示词方式,引导大模型依据文档主题,自动生成文档内容,给予写作人员提供参考灵感,让政府工作人员在公文写作场景下大幅提效。智能化对公文内容进行检查核验,节省人工审核工作量,保证发文质量。
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在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模型技术赋能政府办公一网协同在、北京、浙江、深圳等发达地区已开展场景探索。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现有的政府办公体系智能化升级,是智慧政务领域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进应用创新、切实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
政务大模型应不断迭代其结构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更透明的决策过程,能够向相关利益相关者传达决策的原理和依据,建立起公众对模型的信任,推动政务大模型的广泛应用。
二是更加强大的平台能力,注重提升平台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数据和用户需求。
三是更广泛适用的通用框架与模型层能力,在模型设计、数据标准化和算法开发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模型的可复用性和适应性。
四是更广泛的应用支撑能力,从单一场景的智能化实现向多模态与多场景相结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通过使用"领域大模型"和"场景小模型"的组合,以行业专业领域知识输入进行训练,实现行业深度智能升级。
五是更加小型化的模型体系,通过精简参数、修改模型结构和压缩方法,使其在资源有限的端、边等场景下依然可以应用。
六是更加完善的安全保障,确保政务大模型在处理数据时符合相关法规和规范,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
七是更加长效完善的运营与服务能力,通过采取政府主导的模式,建立统一的管理框架和监管机制,同时引入合作伙伴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共同推动政务大模型的长期稳定和连续创新。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4-06-20
2024-06-14
2024-10-14
2024-06-16
2024-07-03
2024-10-09
2024-06-14
2024-06-06
2024-06-21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