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AI产品的现状:巨头还是超级个体的舞台?
发布日期:2024-08-09 23:05:39 浏览次数: 1945 来源:小思辩




01

一周假期,一场AI产品观察之旅


最近科技圈传来一则引人关注的消息:谷歌花了25亿,收编了CharacterAI的创始人及其他30位员工。此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了我对AI产品的思考。过去几个月,类似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如Adept、Inflection、CharacterAI等明星AI公司纷纷被科技巨头收购。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趋势?AI产品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正好这周休假,我选择进行一场"AI产品观察之旅",这一周里,我大致了解了市面上各种各样的AI产品,从企业级解决方案到个人应用,再到政府项目。对于一些产品,我订阅了并且亲自尝试。甚至自己开通了一个Youtube频道,从内容创作者的角度体验AI产品。这次观察中获取了一些新信息,值得与大家分享,以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02


AI产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是乱象丛生?

在这一周的“AI 产品之旅”中,我感觉置身于一个繁华的集市。每一家公司都在高呼自己的产品“革命性"、"颠覆性",试图在喧嚣中脱颖而出。但是当我静下心来观察,发现这些 AI 产品按照客户归纳有如下特点:

  • 2B 型: 主打降本增效,给企业员工提升生产力,同时降低重复劳动的成本。这类产品更多关注企业端的需求。

  • 2C 型: 面向消费者市场。产品多样。对于悲观焦虑的人来说,这类产品主打"不用它就要被社会淘汰"的诉求。而对于工作人群,则强调提升生产力;对于娱乐人群,则追求视听盛宴。

  • 2G 型: 主打产业革命和国家未来,给政府描绘长远的蓝图。这类产品更多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 2Attention 型: 这是一个自创的名称,代表着当前的一种潮流。这些产品的目标往往不是最终成为成熟的商业产品,而是通过引发关注来吸引潜在的投资者或合作伙伴。有些产品侧重于吸引风险投资者(2VC)的目光,有些则专注于在GitHub上展示炫酷的demo(2Github),还有一些试图通过哲学包装引发学术界的讨论(2Arxiv)。


03


"滚雪球"效应的AI产品尚未出现

尽管当前AI产品百花齐放,市场上各类创新层出不穷,但似乎仍缺乏一些关键要素,导致这些产品无法真正实现长期的领先优势。回顾互联网产品的发展历程,成功的AI产品通常具备"滚雪球"效应,能够通过持续的积累和迭代,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和吸引力。历史上,具有滚雪球效应的产品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 数据滚雪球:用户使用越多,数据积累越多,产品便越能满足个性化需求。以 Notion 这类个人生产力工具为例,正是通过不断积累用户数据,使得用户越来越难以迁移。

  2. 网络效应滚雪球:类似社交网络,用户间的关联越多,使用的粘性越强。像Instagram、TikTok这样的平台,朋友间的互动越频繁,用户越难以离开。

  3. 集成滚雪球:产品越深度融入客户的日常学习和工作,用户越难以摆脱。例如基础云服务和SaaS应用,它们一旦被嵌入企业日常运营,用户迁移的成本便会极高。

总的来说,目前市面上的 AI 产品还缺乏这种能够持续增强自身优势的"滚雪球"效应。现在的产品,虽然在某些方面很惊艳,或者说很好用。但是用户的迁移成本太低。如果某一天一个更好的同类产品出现,用户第二天就可以退订换过去。




OpenAI对ChatGPT在个性化定制(personalization)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然而其效果尚未完全显现。这或许正是AI产品未来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在创造者社区端,OpenAI也推出了GPTs这样一个平台,但似乎也是不温不火。


04


目前的AI产品是需要“借力”,还是完全开辟新天地?

在讨论AI产品的发展路径时,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AI产品是否仍然需要"借力打力",还是应该完全开辟新天地?从现有的成功案例来看,"借力"似乎依然是一种更为稳妥的策略。


这样的 AI 产品通常具有几个关键优势:

  1. 对主业的锦上添花:这些产品往往建立在公司已有的主营业务之上,AI技术为主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这不仅让AI产品的发展更加顺理成章,使得工作更容易推进,也为公司的整体业务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 不太需要立即盈利:依托于健康的主业,这些AI产品在发展初期不必过分追求盈利目标,从而避免了扭曲长期愿景。它们可以稳步积累技术和用户,逐步提升竞争力。

  3. 充分利用行业知识和数据:作为主业的延伸,这些 AI 产品的团队往往对所在行业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积累。同时,他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主业积累的大量行业数据,来训练和优化 AI 模型,从而建立起难以复制的优势。

  4. 充分发挥规模效应:若主业本身就是依赖规模效应发展起来的,那么 AI 产品的推广和迭代也会更加顺畅。产品上线后可以快速收集用户反馈,建立正向的反馈闭环,以此不断优化迭代。

  5. 能够摊薄成本:对于高增长的 AI 产品来说,短期内成本激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依附于主业,成本的增长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摊薄。比如从特定用户群开始慢慢扩大规模,比如churn user,alpha test等。再等6个月,模型推理的成本再降低90%不是不可能的。在从容等待成本降低的时候仍然可以迭代产品。

  6. 个性化潜力:通过深入理解用户行为和偏好数据,这类 AI 产品能够持续增强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从而增强用户粘性。


就目前来看,有潜力的AI产品有下面几个例子。能不能好好发挥潜力就要看未来的执行了。

  • GitHub 的 Copilot:在众多code assistant产品中,GitHub Copilot凭借其背后的开发者社区,具备了不断改进的潜力。作为开发者平台的核心业务之一,GitHub可以不急于让Copilot盈利,而是依托海量开源项目数据,不断打磨和优化产品。

  • GSuite 里面的 Assistant:Google 和 AI 相关的产品太多,这里把 Google 的 GSuite(即 Google Doc、Gmail、Spreadsheet等)单独说。目前来说,这个产品里面的 AI assistant 其实是做得很拉胯的。比如Gmail Chatbot里面我用关键字完全匹配都搜不出我要找的邮件。但是,依附于GSuite的AI产品上限可以很高。这东西做好了确实能帮用户很多忙,特别是跨产品的数据打通后。这个东西唯一能复制的大概就是微软 Office 365 了吧。其他人要做这个还需要做一套Office 套件出来。

  • Notion AI:尽管Notion AI当前的表现尚不完美,但相较于早期版本已大幅提升。它的上限可以是很高的,它可以在很多方面在 Notion 本身作为生产力工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生产力。此外,用户不断在 Notion 积累数据。这会产生一个协同效果,AI 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使其更加个性化(比如了解用户写作习惯,常用操作等)。这样用户用起来会越来越顺手。

  • Scale AI:作为一个面向企业(2B)的产品,Scale AI从最初的人工标注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地依赖AI自动标注。凭借深厚的行业知识和数据积累,Scale AI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此外,依托卖水理论,Scale AI能够持续产生稳定的现金流。


反观各类chatbot、生成图片、视频、声音的产品,它们目前仍处于激烈的内卷中。即使是曾经的王者OpenAI,面对持续的内卷也显得吃力。这些产品的共同点在于依赖纯技术优势,公域数据,用户粘性不足。如果今天ChatGPT表现优异,用户会选择它;而一旦明天Claude更胜一筹,用户又可能迅速流失。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图片领域的Midjourney和视频领域的Runway。它们的优势能维持多久,恐怕连自己也难以预料。


05


小而美的AI产品,正在疯狂盈利

尽管Sam Altman有时被调侃为“画饼大师”,但他提到的“未来将出现越来越多的1人公司”这一点,确实值得深思。更早之前,LinkedIn的创始人Reid Hoffman也提出过“超级个体”的概念。像Midjourney这样的公司,收入过亿时员工人数还不到20人,这种案例在AI领域并非个例。


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科技巨头的AI产品上,然而,许多优秀的小型AI产品正在悄然崛起。这些由"超级个体"打造的小而美的产品,正以独特的方式切入并瓜分各个细分市场。对于那些有想法和执行力的人来说,一个人完全可以在家中创立一家年入百万美金的公司,或者一个小团队可以在车库里打造出年入千万甚至上亿的产品。以下是几个例子:

  • OpusClip等在短视频领域,这样的市场瓜分仍然还在激烈进行中。但是已经有一些很赚钱的超级个体打造的AI产品帮助内容创造者做短视频。比如OpusClip就是其中之一。这个由中国一个不到10人小团队打造的产品,短期就收获上百万用户,一个月内就收入超过百万美元。

  • TubeBuddy/VidIQ: 这两个产品是帮助youtuber创作者更好的推广内容,比如SEO。随着LLM的普及,他们的产品中越来越多的集成了这些功能。这两家圈外人几乎不知道存在的公司几乎瓜分了Youtube广大的内容创造者社区的需求。

  • Magnific AI等:在图片社交领域,也有超级个体打造的AI产品崭露头角。Magnific AI便是其中之一,其功能十分简单——提高图片分辨率。即便是每月最低$40的收费模式,用户依然蜂拥而至,导致服务器一度爆满。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产品背后只有2个人

06


打造AI产品,巨头仍然有优势?

尽管小型团队和超级个体凭借灵活高效的优势,在细分市场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科技巨头的实力依然不容忽视。


即便一个产品再具创新性,一旦初期成功,便很容易被其他厂商复制。为了避免陷入内卷竞争,产品必须具备一定的不可复制性。然而,归根结底,当前许多AI产品仍然没有形成真正的“滚雪球”效应。小公司的快速崛起,虽然能够引起市场的关注,但如果无法持续积累优势,短期的先发优势在中长期来看,往往难以为继。


相比之下,科技巨头尽管在内部效率上不如小公司,但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实力和广阔的市场渠道。这些资源使他们能够复制并优化小公司的创新,即便在最初落后,也能凭借这些优势后来居上。因此,即使小型团队在当前表现出色,巨头依然有可能凭借自身优势,最终超越这些小而美的AI产品。


AI产品的发展正处于一场未完的革命中。科技巨头与小型团队的竞争日趋激烈,各有优势。但归根结底,能够持续引领市场的产品,还是那些具备“滚雪球”效应的产品。对于小型团队来说,抓住细分市场需求,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仍然是立足之本。然而,最终的行业格局将如何演变,目前仍难以预料。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