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大模型时代C端应用发展现状及建议
发布日期:2024-08-25 10:19:21 浏览次数: 2059 来源:天翼智库


从"百模大战"到"行业价格战",各类大模型厂商已在ToC的AI应用创新、ToB的项目争抢中开启激烈的竞争,其背后是对更多应用场景、更大用户规模和先发优势的争夺,商业化进程充满挑战。AI ToC应用主要包括AI原生应用、融入大模型能力的现有应用、智能助理等,覆盖企业办公、软件开发等通用类应用,聊天机器人、搜索引擎等工具类应用,智能机器人、智能音箱等终端硬件类应用等各类场景。在AI终端重构、算力国产化替代、多模态技术持续更迭等背景下,持续为C端应用发展孕育重要机遇,将进一步缓解当前AI应用普及率较低的现状。未来C端应用将按照生产力、娱乐、搜索、电商、社交等阶梯式普及规律发展,2024年或成为AI应用的元年。

C端AI应用发展现状

 1.大模型在C端应用门槛更低。

以智谱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月之暗面等为代表的国内头部AI企业押注C端业务。一方面,对于初创企业而言,C端业务主要以标准化产品和服务为主,一次开发可大规模复用,成本相对较低。同时,相较ToB业务20%左右的增长率,C端业务更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如月之暗面在短时间内获得10亿美元的融资并估值30亿美元。另一方面,ToC市场可基于产品迅速积累口碑,基于数据、技术等网络、品牌效应建立防御性市场壁垒,能够更快速地吸引大量用户,从而实现盈利。

 2.缺少AI“杀手级”应用,AI终端的渗透或加速应用落地。

一方面是产品能力与客户需求相差较远,与应用场景匹配度相对较低,导致消费者使用粘性不足,目前国内AI头部企业产品日活用户规模仅达到百万级,距离业内超级应用界定的3000万和3亿之间的日活用户量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大模型厂商为争抢更多用户积极在各种渠道购买流量,据B站统计,24年Q1 AI行业广告收入同比增长500%。另一方面,当前C端用户需求与应用重点不匹配,C端用户的核心需求更倾向于便利、娱乐等产品或服务体验,但AI办公是当前重点应用场景,超过 65%的AI应用需求集中在提升工作和学习效率等场景中。随着AI终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快速渗透,新功能、新玩法、新应用或将快速涌现。目前,Vision Pro已上架约50款AI应用,从生活娱乐、办公效率、新闻教育等方面为客户提供服务。

 3.C端收入远低于B端,商业化进程缓慢。

大模型作为可比拟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技术,AI ToC应用更符合消费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其增长潜力或将超过ToB市场,百川智能CEO王小川曾表示,ToC是ToB市场的十倍。但在商业化变现方面,ToB将更先于ToC实现。现阶段国内ToB市场主要以时间段、API接口调用量以及各种定制化软硬件交付项目进行收费,C端市场则主要通过内容、订阅、会员制等模式进行付费。但目前C端成熟产品相对较少,绝大多数产品仍以免费模式为主,抢占用户心智、扩大用户规模、积累行为数据、提升市场影响是当前AI企业2C业务的主要考量。据业内专家介绍,Open AI在To B上的收入远大于To C,经测算,预计Open AI ChatGPT Plus会员费年化收入约7亿美元,仅占其年收入的20%;《中国AIGC应用全景报告》显示,C端产品营收仅占大模型产品市场的五分之一。

主流企业C端AI应用布局策略

目前,我国C端AI应用主要集中在聊天机器人、搜索引擎、视频编辑、音乐生成、代码工具等领域,市场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本文以重点布局内容编辑和生成、智能助理类应用的企业作为对标对象,研究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初创企业、具备技术和资金优势的互联网巨头、以及致力于数智转型的电信运营商等如何抢抓市场机遇,探索各类企业发展C端AI应用的逻辑与经验。

 1.初创企业月之暗面:剑指C端超级应用。

追溯月之暗面C端产品的发展历程,展现出强大的潜力和吸引力。一是快速上线,密集迭代优化。公司于2023年3月成立,其核心成员曾参与过Google、盘古、智源悟道等多个大模型研发。去年10月,月之暗面推出其首款面向C端用户的产品“Kimi智能助手”,每3-4周对“Kimi智能助手”进行功能迭代来优化用户体验,目前已具备Web、小程序、IOS三端产品。据AI产品榜数据显示,24年6月,“Kimi智能助手”网页版访问量达到2321万,访问量超过文心一言(1676万)。二是定位清晰,聚焦超长文本。“Kimi智能助手”凭借20万汉字的无损上下文能力,为用户提供论文翻译理解、网络搜索整合、快速理解API开发文档等服务,迅速赢得了市场认可。随后,月之暗面推出专业AI助手“Kimi+”,提供研报生成、200万字无损上下文阅读理解及分析、生活指南等覆盖电商导购、本地生活、社交娱乐多场景的能力。

 2.互联网巨头腾讯:技术长期布局投入,打造新产品流量入口。

以百度、阿里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重金押注、无一缺席大模型市场,先后基于大模型打造面向C端的应用产品。24年5月,腾讯正式入局C端应用,发布基于混元大模型的App“腾讯元宝”,大模型C端争夺战加剧。一是持续推进大模型升级,强化C端应用产品能力。目前,混元大模型已为腾讯内部600余个业务及场景服务,已有超过20%的工作代码由混元大模型生成,日均调用次数已超过2亿次,在腾讯丰富的生态中持续迭代升级。腾讯依托其“混元大模型”,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先后在小程序和网页端推出“混元助手”、终端应用“腾讯元宝”等C端AI产品,为用户提供AI搜索、解析、写作、口语陪练等功能。二是背靠微信公众号内容生态,形成独特资源优势。相比同类产品,“元宝”接入微信搜一搜、搜狗搜索等引擎,实现对微信公众号等腾讯生态内容进行引用推荐,内容覆盖更广、质量更高。随着微信生态体系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将为“元宝”提供巨大的流量入口。

 3.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赋能传统信息服务向智能服务转型升级。

以中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在C端应用方面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超级应用,更多是将AI大模型能力应用于已有的传统业务。目前,中移动对已有的移动云盘、云电脑、移动App等20余款产品开展智能化升级,通过对产品功能重塑、性能重构,全面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如将AI智能助理“灵犀”深度嵌入到中国移动APP V10版本中,用户仅需口述需求,即可自动跳转到APP对应的业务功能页面,通过扮演“业务讲解员”的身份,提炼页面的重要信息,通过多轮对话进行答疑解惑。此外,面向C端用户推出具备文生音乐、文生视频功能的视频彩铃产品,支持通话实时转写、字幕翻译的5G+AI新通话等,大幅降低大模型的使用门槛。

策略建设

 1.提升产品留存是AI应用的关键。

尽管C端的AI产品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对于C端产品而言,留存在产品全生命周期都至关重要,不仅是产品及应用发挥规模效应、网络效应的基础,更是企业未来商业变现的生命线。利用免费、创新、强力推广等方式快速进入目标市场,发挥先发效应抢占原始用户并使其产生依赖性,将概念上的创新尽快应用于实际,加快入市产品的迭代升级,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增强用户粘性。

 2.明确产品定位,清晰商业化路径。

一方面,基于C端AI应用商业化变现能力不足等情况,企业需进一步明确是否坚持长期布局C端应用,能否有可持续的经营性现金流入,保障企业后续的天价军备赛。另一方面,我国C端用户付费意愿相较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国外的商业模式在国内尚未得到验证,如Kimi的打赏功能和文心一言的付费版本,效果均不明显。

 3.提升大模型基础能力,进一步丰富AI产品矩阵。

尽快将企业内部已有的业务与自研获合作的大模型进行对接,提升其智能化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AI化产品和功能。在各类应用场景中,不断迭代大模型能力,形成飞轮效应。此外,联合生态伙伴提前布局端侧AI应用,未来,XR作为AI应用的最佳载体之一,依托其听觉、视觉交互能力与手势、眼动追踪功能,或将进一步释放多模态大模型能力,催生更多C端应用。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