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我要投稿
近年来,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在AI领域掀起了一股热潮,被许多人视为大语言模型(LLM)发展的未来方向。然而,斯坦福大学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这项研究不仅量化了RAG的效果,也揭示了其潜在的局限性。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思考RAG与模型本身能力提升之间的权衡。
我们不能否认RAG确实能显著提升模型的表现。《How faithful are RAG models? Quantifying the tug-of-war between RAG and LLMs’ internal prior》论文研究显示,在没有检索信息时,GPT-4的平均准确率只有34.7%,而加入检索信息后,准确率飙升到了94%。这个结果证实了RAG的有效性。
然而,研究也揭示了RAG的一些局限性:
模型与检索信息的"拔河":研究发现,RAG偏好率(模型选择采纳检索信息的比例)与模型对自身先验回答的置信度呈负相关。这意味着模型并不是简单地"照搬"检索到的信息,而是会与自身的知识进行某种程度的"博弈"。
对错误信息的敏感性:当检索信息被人为修改时,模型采纳这些信息的可能性会随着偏离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这表明RAG并不能完全消除模型的"固执",特别是当检索到的信息与模型的先验知识严重不符时。
提示词策略的影响:不同的提示策略会显著影响RAG的效果,这进一步增加了RAG应用的复杂性。
RAG的方式更像是让高中生查资料解决大学问题,而强化模型本身则更像是提升模型能力由高中升入大学:
优势:
劣势:
优势:
劣势:
1. 知识获取vs.知识理解
RAG无疑提高了模型获取知识的能力,但它并不必然提升模型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正如Petroni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的那样,"虽然检索增强的方法可以提高模型的表现,但它们可能并不总是提高模型的推理能力。"[1]
2. 灵活性vs.稳定性
RAG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允许模型访问最新信息。然而,如本研究所示,这种灵活性也带来了不稳定性,模型可能在不同查询中表现出不一致的行为。相比之下,提升模型本身的能力可能会带来更稳定和一致的表现。
3. 效率vs.深度
RAG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效率优先"的方法,它允许模型快速获取和使用外部知识。但正如Guu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所强调的,"虽然检索可以提供相关信息,但模型仍然需要强大的推理能力来有效利用这些信息。"[2]
4. 短期收益vs.长期发展
RAG无疑可以带来短期的性能提升,但从长远来看,是否会限制模型自身能力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正如LeCun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所言,"真正的智能不仅仅是检索和组合已知信息,而是要能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推理。"[3]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RAG确实是一项强大的技术,能够显著提升LLM的表现,但它可能并不是LLM发展的唯一未来。
更可能的是,未来的LLM将会是RAG与模型本身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就像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有效地查阅和使用资料(RAG),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基础知识和思考能力(模型能力提升)。
正如Bommasani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所指出的,"未来的AI系统可能需要同时具备强大的内部知识表示和灵活的外部知识获取能力。"[4]
当我们审视RAG技术与LLM发展的关系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探讨人工智能的本质和未来。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究竟想要创造什么样的AI?
RAG无疑为LLM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但知识的获取并不等同于智慧的形成。正如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围绕着整个世界。"我们必须思考:我们是否只想要一个拥有海量信息的AI,还是渴望一个能真正思考和创新的AI?
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RAG提供了一种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 - 快速、准确的回答。但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表面的效率是否以牺牲深度思考和真正理解为代价?如果AI只是信息的搬运工,它还能带来真正的突破和创新吗?
过度依赖RAG可能会让AI成为外部知识的奴隶,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一个真正强大的AI系统应该能够像人类一样,在吸收外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躺在巨人的肩膀上"的AI。
RAG的出现标志着LLM向着更高效、更准确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要实现从"高效工具"到"智能伙伴"的跨越,我们还需要在AI的认知能力上有质的飞跃。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而要不断挑战AI的极限,探索更高级的认知功能。
突破思维定式:不要将RAG视为终点,而应将其视为通向更高级AI的跳板。我们需要不断挑战自己的假设,探索全新的范式。
跨学科合作:AI的进步不仅需要计算机科学,还需要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哲学等多学科的智慧。只有跨界合作,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模拟智能。
着眼长远:虽然短期内RAG可能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但我们更应该关注长期目标。我们的目标不应仅仅是创造一个更好的搜索引擎,而是开发真正能理解、推理和创新的AI系统。
重新定义评估标准:我们需要开发新的评估方法,不仅测试AI的知识检索能力,还要评估其理解深度、推理能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驱动AI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RAG技术的出现,就像是给了高中生一本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我们的目标不应止步于此。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出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甚至能够突破现有知识边界的"AI科学家"。
当下的AI发展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可以选择安于现状,满足于创造一个高效的信息检索工具;也可以选择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致力于开发真正具有自主思考能力的AI。后者的道路或许更加艰难,但也更加激动人心。
正如图灵在1950年就预见的那样:"我们能否让机器思考,这个问题过于有意义,以至于不能留给未来的人去回答。"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4-11-25
RAG的2024—随需而变,从狂热到理性(下)
2024-11-25
RAG的2024—随需而变,从狂热到理性(下)
2024-11-25
糟糕!LLM输出半截Json的答案,还有救吗!
2024-11-24
解读GraphRAG
2024-11-24
RAGChecker:显著超越RAGAS,一个精细化评估和诊断 RAG 系统的创新框架
2024-11-23
FastRAG半结构化RAG实现思路及OpenAI O1-long COT蒸馏路线思考
2024-11-23
检索增强生成(RAG):解密AI如何融合记忆与搜索
2024-11-23
如何提高RAG系统准确率?12大常见痛点及巧妙解!
2024-07-18
2024-05-05
2024-07-09
2024-05-19
2024-07-09
2024-06-20
2024-07-07
2024-07-07
2024-07-08
2024-07-09
2024-11-06
2024-11-06
2024-11-05
2024-11-04
2024-10-27
2024-10-25
2024-10-21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