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赖文杰×张宁×钱江:AI五年内颠覆造价行业,不现实、存疑与支持(上)
发布日期:2024-06-09 07:24:19 浏览次数: 1695


Building 2034是建筑时氪(聚透镜旗下新媒体品牌)的社群活动栏目,面向建筑产业未来10年,关注科技创新、创业方法论、一二级市场投融资、企业转型与出海等商业主题,偏爱探讨市场中有价值但尚有争议的观点。这里没有身份权威,以观点交友,求同存异,保持对真问题的追踪与热爱。

上周,建筑时氪发起「Building 2034」栏目下的第四期讨论活动,主题为“《AI,五年内「颠覆」造价咨询行业,YES or NO?》 ”。我们邀请了国内造价领域专家马楠教授、以及青矩技术、小栗科技、建元基金、中国建设贸促会、中建云筑、美的楼宇科技、品茗科技、光铭研究院等企业朋友,他们分享了自己的观察与看法。

建筑时氪将分批对不同嘉宾的观点整理,输出文字版本,供大家探讨。本篇是第一批观点,最后也会输出一篇总结性稿件,并对有待研究的真问题进行汇总,以便持续追踪。

文|秦明

封面|智谱AI生成

以下为第一批特邀嘉宾的核心观点:

赖文杰,广州青矩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AI在五年内颠覆造价咨询行业,我认为这不太现实,目前它更多只会成为行业的辅助工具。
我一直在数字造价领域工作,深感这个行业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高科技,而是造价专业本身需要学会数据治理,特别是数据结构化和业务逻辑的标准化。这才是行业最急迫需要改变的地方。我们发现,当前很多的造价人员,甚至连最基本的Excel公式函数都用得不熟练,更不用说VBA、数据透视、软件开发了,绝大部分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可见这个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非常之低。
我个人感触很深的一点是,造价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不高,高层次人才,在我们建筑这行往往留不住。特别是在造价咨询行业,大家都有感触,待遇与回报的性价比很低。因此,在数字化方面,真正去实践的人其实很少。
回到我之前的观点,AI在五年内无法颠覆我们的行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工智能的定义。我们现在谈论的人工智能,大部分人可能会提到GPT等生成式技术,但是要思考一下,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什么?科学上的定义可能很复杂,但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学习我们人类的技能。在造价领域的应用,就是要教会深度学习模型学会我们造价领域的知识和逻辑。
今年年初,我在我们公司内部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如果造价咨询公司真的要实现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建立一个数字化平台,将员工在线生产中的数据沉淀下来,将员工大脑中的智慧转化为数字智慧。
我最近听了不少公司的AI产品介绍,很多声称实现了自动算量、自动套价等功能,但如果你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它们其实还是都停留在自动化的层面上。稍微改变一下前置条件,它就会出现问题,这些都是伪智能化。设置许多规则和约束,然后编写程序执行,这对于从事传统业务逻辑开发的人员来说并不难。
真正具有颠覆性革命意义的是: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变,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比如自动套定额、自动算量等,实现自动化其实不难,难在是否具有通用性?无论是什么样的专业或案例,都能适用,这样才能算得上是智能化。
2023年是人工智能的元年。如果大模型能够与造价行业中的一些点很好地结合起来,那么实现智能化的跨越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我认为在五年内实现这一点的难度很大。五年之内,我们大部分的企业,最急迫的事情是内部数据治理标准化、结构化,以及业务逻辑的梳理,现在做得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五年之内,能把这些完全完成,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我觉得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基础所在。如果能做到这一步,然后再结合我们的研发工程师,做出相应的产品,我们就可以实现非常大的生产力提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做私有化的大模型,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落地。

张宁,建元基金技术副总裁
AI之后肯定会改变造价咨询行业,但5年内能否达到颠覆程度,我表示存疑,需要进一步观察。不过,当下AI逐渐改变建筑行业(包括工程造价行业)的两大条件已经形成。
首先,建筑行业本身的许多问题,用传统的方法去解决,已经遇到了瓶颈,无法再突破,面临的局面就是内卷,例如专业能力和资源集中在少数领导手上,而一线人员得不到这些专业能力和资源的支持;例如安全、质量的管控长期成为行业的难题等等。AI或其它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新的选择和出路;其次,产业数字化已成必然趋势,行业共识已经形成,近50个产业数字化中心的成立,表明方向已经越来越明确,AI应用也将是产业数字化的主攻方向
实际上,AI如BIM技术一样,在建筑行业推广起来,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比如落地难、规模化和商业应用也比较难,源于建筑行业的特点:高复杂、强个性、多专业、大时空。
工程造价并不是一个头部效应明显的行业,没有一个龙头企业能够在里面占据比较大的份额,很多企业在这个行业中,多多少少都能分一杯羹。在工程咨询项目中,报价、审价、出报告,这个过程并不难,只需按照定额进行对应即可。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造价咨询背后的存在逻辑。造价咨询赚钱靠的是什么?我去咨询了这方面的朋友,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和客户关系都显得尤为重要。难点在于,造价咨询如何说服各方接受他们所提供的意见。
工程造价咨询的主要客户是甲方,被赋予了“代表甲方”的身份,他们通常利用自身的能力和地位来“压榨”施工总承包方,后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而优秀的造价咨询却是站在甲乙双方的角度,通过“挤出”造价水分,让甲乙双方均能获得利益。他们除了运用造价规则,还会从技术、工序、进度等方面进行优化,进而降低工程造价,这部分优化出的造价,甲方得大头、乙方得小头,形成共赢的结局。
因此,工程造价咨询的专业能力、谈判能力是他们生存的核心能力。
那么,两家咨询公司的差别又何在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值得探讨。A、B两家公司审视同一份造价报告,却不一定会得出相同的意见,因为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例如,A公司擅长隧道工程,对隧道造价的评估可能更加精准。而B公司专注于大楼建设,他们在建筑装饰工程方面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此,我们两家公司在专业能力上存在差异,谈判能力也会如此。
还有一些问题更应该思考,那些是行业更深层次却因习以为常,而被业内中人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是AI可以发力的点,如:用户为什么选择“工程造价咨询”?答案是:用户的人力资源不足、专业能力不足、沟通成本过高。“工程造价咨询”又面临什么问题?答案是:优先人才不足、专业能力不全面、审价和编写报告占用过多资源。
回到AI是否替代的问题,答案是:一定能,尽管还没有专门为建筑工程行业“定制”的AI工具,而且AI已经渗透进这个行业。将专业领域的造价审核能力、优化能力或谈判能力与AI相结合,可能会开发出一套适合“工程造价咨询”的AI工具。
而工具能否商业化并“颠覆”这个行业,那要看:1)观察积极拥抱AI的工程造价公司,AI能覆盖他们多少业务?能提升多少效率?能否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利益?2)能否规模化应用并影响到产业上下游?3)能否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我们之前的经验,许多数字化工具很难实现规模化,还是需要正视建筑行业的特点:高复杂、强个性、多专业、大时空。《对话建元基金张宁:建筑业数字化,真伪路径的博弈与破局(万字访谈)。我们曾经介绍过“贝壳网”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深度洞察行业问题,用新技术(AI)来解决问题;
2)思路:运用工程思维将复杂问题拆分为简单问题,提升成交效率;让从业人员根据自身能力迅速找到定位,简单上手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将个性化服务变成标准化服务;
3)从细节入手:将传统业务割成若干环节,每个环节独立迭代,分别模块化、标准化,每个环节形成独立的商业闭环,为新商业模式奠定基础。
4)先内部迭代:局部试点,完成“从0到0.9”;扩大试点反复迭代,完成“0.9~1”;集团内部推广,进一步优化,完成“1~N”。
5)守住初心:解决行业问题,为同行创造价值。
6)开放平台:营造共赢。
我看到秦明提出这个问题,我回顾了投资过程中接触过的一些项目,实际上,AI与我们行业已经有许多结合:
1)一家AI+视觉公司,能够应用于工业产线质量品控和城市道路的交通管控;
2)一家无人驾驶公司,应用于城市、园区的环卫清扫;
3)一家机器人公司,应用于化工领域的巡检,自动识别安全隐患;
4)一家AI设计公司,应用于工程辅助设计;
5)一家AI+倾斜摄影公司,应用于实景三维建模,AI能够实现处理海量数据、产出高精度三维模型,降低了90%的人工成本;
6)一家AI+视觉公司,应用于道路设施的巡检。
分析上述项目,AI能否规模化应用需要几个基本条件:
1)边界条件清晰的专业场景;
2)适合专业场景的标准化、海量数据;
3)应用场景在传统业务中高频出现;
4)专业能力能够转化成数学模式。
总之,AI能否发挥作用首先取决于它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创业团队需要将专业能力转化为AI的能力。数据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这几个条件都具备,那么AI有可能实现规模化应用。能否商业化、能否“颠覆”行业,这就要看创业团队能持续用AI为用户创造出更多价值,并且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需要正视一个现实:新技术在建筑行业中落地很难,商业化更难,“颠覆”更是难上加难。有些曾在建筑行业中创业的AI团队,最终选择转向其他领域发展,因为在那些领域更容易规模化、商业化。
总结下我的观点,我对AI影响建筑行业持积极的态度,因为条件已成熟,AI等数字技术是行业的新选择或出路,已经有很多案例体现了AI对行业的影响。至于能否“颠覆”,主要看:1)AI能否解决问题,并帮助“积极拥抱者”大幅度优化效率和成本;2)能否规模化应用并影响上下游产业;3)能否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务必重视建筑行业的特点:高复杂、强个性、多专业、大时空。

钱江,中国建设贸促会副秘书长
我认为,5年内AI很有可能颠覆工程造价,这个路径现在已经在慢慢显现。
很多人讨论的逻辑点是,将AI视为一个工具赋能于工程造价环节。然而,未来的颠覆可能不仅仅是将AI视为一个颠覆性的工具与造价融合,也有可能是,外部因素的变化,比如装配式建筑与AI的结合,使得工程造价的地位和角色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政策角度思考,近年来住建部希望将建筑业从原来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逐渐转变为知识型密集型行业。住建部倪虹部长曾多次在公开会议上倡导”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便是其中一项措施。随着我国年度出生人口的不断下降,加上国家在碳中和碳达峰的要求,装配式建筑的高效、便捷和成本节约优势越发凸显,就相当于消费领域的预制菜行业,大众已经越来越接受预制的食物。加之人口结构的变化,包括建筑工人会变得稀缺,装配式建筑的成熟度也越来越确定。
AI已经开始在这一领域发挥作用,如果装配式建筑品类达到足够高程度的模块化,所有这些品类的标准化算量,包括造价,都将变得相对固定。随着AI算力和大数据的不断增强,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这正是AI在未来可能颠覆造价和工程造价行业的方向。
(完)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