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拆解广联达AI增长策略:所有产品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 | 建筑时氪
发布日期:2024-06-19 03:55:02
浏览次数: 1967
来源:建筑时氪
2022年底,OpenAI掀起了新一代AI技术革命。生成式AI技术的突破带来了大量行业机遇。红衫资本在「AI崛起2024」分享会中提到,AI创造能力与推理能力的出现,意味着软件之间第一次可以像人类一样交互。从创造、推理到交互,类人的特性是这波AI的典型特点。人类能使用工具,创造新工具,不断使其迭代;当下的AI也可以理解行业知识,通过调用一些成熟的工具,甚至是工具调用工具,形成一个全新流程,输出可用的业务成果。AI带来的长期影响,将是一场成本驱动的生产力革命。尤其对于过去依靠大量行业经验运转的领域有着颠覆式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在金融、法律、营销等领域小范围显现。透过AI打开这条“裂缝”,可以看到里面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国内建筑领域中,广联达作为建筑业头部科技企业,拥有行业极具竞争力的平台工具与AI技术人才。从提出ALL IN AI战略后,它们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包括近期发布了建筑行业AI大模型AecGPT,以及整套平台级方案。大量资源投入与实践的背后,广联达也成为了当下最好讲建筑AI创新的企业。建筑业的AI底色
“AI自问世以来,已经大幅地改变了社会,为什么它不能改变建筑行业呢?”这是广联达董事长、总裁袁正刚博士在发布建筑AI大模型时的一次灵魂反问。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理清AI与建筑业之间的关系。当下,每家建筑企业思考最多的事情莫过于如何走出当前困境。当少部分人还在幻想高速增长时,精细化管理已然是大量企业给到的新模式。而精细化管理依赖于数字化技术来收集和分析数据,数字化为AI提供了数据养料,AI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细化管理。AI不是新鲜事物,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术语后,距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符号推理、机器学习;到千禧年初重获关注的深度学习,再到如今热门的生成式AI,人工智能从最初的概念探索演变到现代技术的突破。尤其在近十年,以卷积神经网络(CNN)为核心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以大模型为代表的自然语言方向,让AI跨入认知智能主导的时代,并加速改变传统产业的工作模式。面向建筑业,广联达从2015年成立AI研究院,做机器学习;2018年研究深度学习,比如通过识别图像视频中的特定元素,应用于施工安全场景中;2020年成立了数据智能部;在2023年ChatGPT爆火之后,成立行业AI部,探索建筑业AI大模型落地的可能性。如今,百余人的AI创新院,成为其撬动公司AI化的先锋组织。不过,AI想要落地并不容易,先从单点出发,小心验证。这与所属行业的数据类型、对关键技术问题的识别解决、AI工程化,以及客户买单决策的特点等因素息息相关。建筑行业里的生成式AI和大众理解的并不太一样。广联达AI创新院负责人李江博士告诉建筑时氪,通用的大模型主要是用网络上的文本、图片和视频这些数据训练的,但这些数据对建筑行业来说用处不大。那么,建筑行业用到的数据都是什么呢?首先是各种工程文档,比如施工组织设计、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物料单据和发票等。其次是图纸,有CAD图纸和PDF图纸等。再有就是AIOT数据,包括传感器的数据和图片、视频。最后是BIM模型、点云等三维数据。总之,建筑行业的数据类型特别多,也特别专业。建筑行业需要做的是,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把对应工程数据转换成适合大语言模型理解的数据类型,嵌入到业务流程中,才能开发出一些成功率高的创新产品,才能体现出AI的价值。李江博士谈到,当下还需要解决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比如建筑行业AI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处理技术、混合专家模型训练与推理计算技术、行业大模型与三维图形引擎混合调用技术、建筑行业LLM工程化开发等,并将AI能力分层沉淀到平台上,这样才能大幅带动建筑企业传统研发人才进行AI应用的创新。最终,在面向传统业务产品与研发人员时,可以构建一个大模型时代的AI开发平台。“现在,我们不仅在内部使用这个AI平台,后续也可以对外开放出来”,袁正刚告诉建筑时氪。过去,广联达有上百款软件,每个软件的底层结构都不同,急需打破业务和数据的孤岛。这样也便于让AI可以获取更多类型、以及高质量的数据。于是,它们在2017年开始建立一个统一的业务平台,实现所有软件的互联互通,不仅在技术上整合,还涵盖从设计到施工、运维、交易等各个业务环节。这个平台一直在演化,不仅支持大型企业开发应用,还支持第三方软件企业进行创新。袁正刚提到,目前生态合作伙伴已经超过五百家,也有超五千家企业客户在应用。值得一提的是,AI想要发挥作用,先要让它解析与理解数据。李江博士谈到,比如对图纸数据的理解需要依赖底层图形引擎的能力。这也回答了以Autodesk、广联达等为代表的软件类企业,与OpenAI、互联网大厂的区别——前者对底层图形理解的能力是优势之一。回到大模型开发的路径上,目前主要有两类思潮。一种是融资驱动为主的,如OpenAI主张单一通用模型,认为任何领域的模型,大都会被他们取代。另一种是以解决客户问题为主,不会过分追求模型更大的参数量,而是选择基于开源模型,通过领域数据精调,构建合适参数量的行业大模型来落地行业应用。广联达属于典型的后者,其基础能力建立在通用大模型的开源基础上,深度学习训练了10万份高质量的行业数据,覆盖建筑行业规划、设计、交易、成本、施工、运维及综合管理等7个领域20个细分专家知识域,建立了行业垂直大模型。建筑行业AI平台方法论(来源:企业供图)
李江博士表示,选择MOE混合专家模型架构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可以为每个小型团队提供一个独立的界面,即使是在与数千人同时工作时,各个团队也能开发出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专家模型。换句话说,MOE架构的最大优势是成本低和组织效率高。AI工程化落地探索
麦肯锡对大量AI应用场景进行了研究,软件工程成为受变化最大的场景。换句话说,未来AI大模型将重构一切软件系统,所有的软件都需要基于AI大模型重新做一遍。包括手机上的APP、PC中的Windows、Office等,还有ERP、PLC、MES等企业级软件也会被重构。建筑软件亦然,只不过会相对比较慢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变化正在发生。对于TOB软件企业而言,其AI战略的重点并非直接做一个“包治百病”的行业通用大模型,核心还是要以产品为导向,围绕知识增强问答、自动化、分析增强、辅助生成等目标,通过引入AI能力,增加产品的差异性与所在企业的优势。这也是传统领域的特点——甲方企业深知自己的需求,TOB软件必须提供价值,他们才会买单。那么,AI大模型到底给建筑行业能带来哪些变化,广联达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探索的呢?从小处着眼,AI新技术从出现到工程化应用,“吃螃蟹”的企业要先经过基础实验,用来验证效果。基础实验过程要回答三个问题:AI原生技术公司能不能做,行业AI应用公司能否做得更好,以及整个过程需要花费多大成本。站在落地角度,广联达最先探索的是一级建造师考试机器人案例。一级建造师作为建筑业的高阶考试门类,通过率不到10%,部分专业甚至不到5%,代表了从业人员对建筑行业的理解能力。李江博士表示,通用大模型不能通过该考试,当时GPT4.0有1.7万亿个参数,也无法通过四门考试,准确率在30%-50%,属于大学毕业生的水平。随后,AI创新院投入十余人,花费近三个月时间,处理训练了数千份行业文件、两万多份行业图表,最终以亿级Tokens领域知识增强数据,320亿参数量的模型,以平均得分率97%的高分通过一级建造师考试。袁正刚表示,整个过程基本验证了AI大模型对建筑行业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技术落地的可行性。不过,一建考试更多属于企业内部验证技术可选的一种方式。究其根本,建筑业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客户真正愿意付费的考量点,还是要回归到软件产品和服务对项目成本、进度、质量、安全乃至低碳的价值。于是,在验证成功后,广联达开始切入产品线,进一步探索AI工程化。目前通用的做法就三种,采用PE提示词工程、RAG检索增强,以及STF精调训练。李江博士表示,事实上,一旦工程化开始解决客户问题,比如进入精调阶段,成本就会陡然上升。不过,变化从点状开始,正在加速发生。AI基建算量属于小场景闭环的应用产品,这也是广联达的核心产品之一。以前,基建算量需要人工读图,理解图中的表格、图纸、平立剖面和其他参数,然后手动把这些信息输入软件,再进行对账和提量。对于10亿规模的项目,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三个月。袁正刚表示,现在通过把AI的自动化能力融入这个流程,这个过程可以缩短到两周。广联达在2024年4月底发布了这款产品。从技术角度看,它是通过计算机视觉(CV)和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解析图纸内容和参数;结合计算机图形学(CG)技术,将AI解析得到的构件参数导入图形平台的算量系统,直接进行参数化建模,建模后自动算量;然后,AI根据清单类别对大量工程量数据进行聚类,计算出清单项对应的工程总量。这里需要考虑的是,识别准确率不可能达到100%,总会有错误发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李江博士告诉建筑时氪,AI算量并不是完全自动化的,整个过程更像是一条生产线,在必要时会暂停,以便人工干预。由于每个识别出的数字之间都有逻辑关系,他们会通过数值计算和交叉检验这些逻辑关系。如果发现明显的偏差或逻辑错误,系统会自动暂停。这时,系统会调出原始图纸,由人工进行复核并手动修正错误。TOB领域的AI应用是非常严谨的,数据上容不得任何差错。不过相对于过去大量重复性的手动工作,AI在冗长的工作流中解决若干个小点,都对整体的工作提效是明显的,且随着AI能力在传统业务流程占比的提升,提效也将越来越明显。进度管理本质属于多智能体协作的最优化问题,它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体,而是一个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场景,每个智能体都在寻求最优解。这个过程主要涉及天气、物资、物流、资金、人员问题和人际沟通等多个方面。想要用AI来理解这些经验,无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在过去,小工程逾期一天可能导致损失数十万,大的工程多达几百万。结合AI能力更有效地控制进度,包括预测未来可能的延期成为多方关注的重心。李江博士谈到,目前他们把场景锚定在主体结构的进度生成上。AI在其中的作用反映在AI斑马进度的产品优化中。从输入端来看,一般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和图纸两部分,他们经过AI解析后,导入广联达AI斑马进度产品中;从输出端来看,最终形成了一套WBS施工进度方案。AI在其中解决了信息获取效率的问题,比如识别解析一个数万字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提取相应的信息,方便输入到成熟的软件中进行处理等。当然,还有大量可探索的场景,比如AI评标、自动生成标书,以及AI概念设计等。李江博士谈到,生成式AI技术特别擅长处理知识密集型的白领工作,包括他们也曾开发了一种模型,能够更有效地解答客户关于专业软件操作的问题,这样就能将人力资源从日常问题解答中解放出来,转而专注于提升客户成功率。总之,广联达建筑行业AI大模型AecGPT及行业AI平台的发布,背后是一项昂贵的投资。不过可以想象,当完成探索后,这种能力也会转化为传统研发与产品人员的“三板斧”,加速建筑业AI大模型生态的形成。AecGPT能力分层(来源:企业供图)
做建筑AI的几点思考
过去20多年来,广联达积累了大量的行业知识、业务标准、核心技术与应用产品。有数据积累,有成熟产品,有应用场景,也有持续的人才投入,这都成为它们做建筑AI的底气。一直以来,业内也在探讨,广联达在造价领域的成功有何启示。笔者在与一些行业人士探讨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一些市场化成功的要素。从一次创业到二次创业,广联达是一个战略驱动型的公司,而不是一个机会驱动型的公司。20年前,在造价企业群雄逐鹿的时代,它最早意识到造价软件可以跨越区域的限制做到全国市场;其次,不选择在Autodesk平台上做开发,而是早早布局做自己的图形平台与生态;包括弱化代理公司的作用,注重建立自己的直营渠道等。这样也就能理解广联达提出AI战略的原始动力,不断地通过战略循环来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业务。最后回到广联达行业AI大模型探索实践,它也给予了业内一些思考。第一,从应用价值的角度,有三个维度来考量:首先是增强客户体验,这不仅是服务性企业的生存所需,还能立即提高用户满意度;第二是提高内部员工的生产效率,这在许多案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第三,业务流程优化是企业客户目前关注的重点。第二,企业不应该将生成式AI视为一把锤子,到处找钉子。有时候,小模型就足以解决问题,做深做透是关键。在思考时,企业应该选择适合的场景,将生成式AI与业务流程结合起来。对大模型持有合理的期望:既不应过高估计其短期效果,也不应低估其长期潜力。第三,AI创新组织的设立。关键在于如何调动企业人才,让他们深入理解并应用AI。包括分阶段对高管、业务专家等进行培训,并培养各类传统IT人才。这一过程充满挑战,需要设定合理的节奏和预期,按照某种优先级和组织策略展开。第四,企业做大模型应用的前置条件也逐渐清晰。比如评估自身的数字化水平,是否有明确的试点场景,是否设定了清晰的测试指标,以及是否有专业AI团队支持等。第五,建筑领域细分市场众多,AI的空间巨大,但创新企业想要做出成绩,还是要分析清楚自己的优势,从具体的分项专业领域着手。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