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我要投稿
企业数字化转型中AI的挑战与现实。 核心内容: 1. Agent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广泛应用与高期待 2. 现实中Agent落地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3. 企业对AI准确性的高要求与实际应用的差距
红熊AI成立的一年时间里服务了近百家企业客户,总结出来最重要的特征就是:
传统企业用AI业务场景都需要 100% 的准确性!
但是2024年以来,Agent无疑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热词汇。从互联网大厂到传统制造业,从金融机构到零售企业,几乎所有稍具规模的组织都在谈论Agent:组建专项团队、投入千万级预算、宣称“年内实现业务自动化”的豪言此起彼伏。
红熊AI自己服务的客户以及咨询的客户,超过80%的中型以上企业都已启动Agent相关项目,其中60%将其列为“战略级技术投入!”。
只不过市面上在宣传视频里,Agent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能力比如:
1、一键生成商业计划书
2、自动处理复杂合同条款
3、实时分析市场数据并给出决策建议
4、甚至能模拟人类客服与客户进行多轮情感化沟通。
这些“全能型”演示让企业管理者产生强烈期待——仿佛只要引入Agent,就能解决效率低下、人力成本高企、决策滞后等所有痛点。
我们其中一个汽车制造企业客户,高管在内部会议上公开表示:“我们要让Agent渗透到供应链、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三年后实现‘无人化运营’。”
只不过,当热潮退去,现实却异常冰冷。
我的一位前同事,在某大厂负责Agent项目透露:“全民AI化,投入了几十人团队,耗时一年多开发营销管理Agent,至今仍无法处理超过30%的异常订单。业务部门每周都在投诉,项目负责人已经三次在例会上拍桌子。”
其次另一家今天交流的金融机构AI负责人则和我坦言:“我们做了8个不同场景的Agent,没有一个通过内部验收。最尴尬的是,演示时能完美运行的模型,一旦接入真实业务数据就漏洞百出。”
所以宣传片被吹爆的“成功案例”,90%的落地困局与真相都一地鸡毛。
为何宣传中“无所不能”的Agent,在真实业务中却举步维艰?核心原因在于,当前大部分企业宣称的“Agent成功案例”,本质上停留在演示级效果,而非真正的业务可用状态。
而且不要把脑子里面想象的AI,当成现实,所以我们经历多个客户熏陶之后,业务想要的准确率可以实现100%,但是实现方案,不单纯只是一个agent就行的。
当然,演示环境的“完美滤镜”与现实的残酷反差,确实挺复杂。
你打开任何一个Agent宣传视频,都会发现其共性:输入数据整洁规范、场景预设简单明确、交互流程线性可控。例如,演示合同审核Agent时,输入的往往是格式标准、条款清晰的模板合同,而真实业务中,合同可能包含手写批注、格式混乱、行业术语混杂等复杂情况;演示客服Agent时,预设的问题多为常见FAQ,而实际客户咨询可能涉及跨领域知识、情绪宣泄甚至恶意刁难。
红熊AI仔细拆解看一看就知道:“内部有个‘演示专用数据集’,剔除了99%的异常数据。但只要接入生产环境,模型准确率就从演示时的95%暴跌至60%。”
这种“数据美颜”导致企业管理者产生误判,以为Agent落地只是“技术平移”,却忽视了真实业务场景的复杂性——后者往往包含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多模态信息、动态变化的规则以及不可预测的例外情况。
单一agent与单一模态就没用了。即使抛开演示泡沫,企业自己在Agent开发中面临的隐性成本也远超预期。
比如某制造业企业为搭建生产调度Agent,耗时6个月整理历史生产数据,发现其中30%存在记录缺失或错误;为训练质量检测Agent,需要人工标注数十万张瑕疵图片,仅标注成本就超过200万元。更棘手的是,业务部门需要持续配合调优。
某快消品企业的市场团队每周需花费10小时为营销Agent提供反馈,导致正常业务受阻,最终引发部门冲突。
这些投入换来的,却是令人失望的结果:根据行业调研,真正能在核心业务场景中稳定运行、达到“替代人工”标准的Agent,占比不足10%。
其余项目要么停留在试点阶段,要么沦为“PPT成果”,成为技术部门向管理层汇报的“面子工程”。
这里红熊AI分享一下,我们在创新AI应用的经验,避免企业落地AI的时候,少走一些弯路!
1、核心挑战之一:当“概率推断”遭遇“因果刚需”
企业级Agent落地的最大障碍,在于大模型的“相关逻辑”与业务场景的“因果逻辑”之间的根本矛盾。
大模型的本质:基于统计的“概率游戏”,当前主流Agent大多基于大语言模型(LLM)构建,而LLM的核心能力是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学习语言序列的概率分布。例如,当模型看到“1+1=”时,输出“2”并非因为理解数学原理,而是根据训练数据中“1+1=2”出现的高概率进行推断。
这种“相关逻辑”在开放域场景(如闲聊、内容创作)中表现出色,但在企业业务场景中却举步维艰——后者需要的是确定性的因果逻辑。
以财务核算为例,“订单金额=商品单价×数量”是基于商业规则的必然结论,不允许“大概率正确”的推断。某银行财务部门尝试用Agent处理报销审核,结果模型将“住宿费超标”误判为“合规”的概率高达15%,原因是训练数据中类似发票的“合规”标签占比更高。这种错误在业务中完全不可接受,因为一次财务失误可能导致法律风险或资金损失。
2、企业业务的“因果刚需”:90%场景依赖确定性逻辑
梳理企业核心业务场景会发现,因果逻辑是绝对主导:
供应链管理:库存不足时必须触发补货流程,依赖明确的库存阈值规则,而非“推测可能需要补货”;
生产制造:设备故障时的停机检修步骤,必须遵循标准操作流程(SOP),不允许“创造性解决方案”;
合规审查:合同条款是否符合行业法规,需要逐条对照法律条文,而非“概率匹配”。
某传统制造业CIO直言:“在车间里,哪怕Agent有1%的错误率,都可能导致生产线停机,这是我们无法承受的。我们需要的不是‘智能’,而是‘准确’。”
3、单纯依赖RAG技术的局限性
为弥补大模型的缺陷,企业普遍引入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通过外挂知识库让Agent调用专业数据。
但只依赖RAG,想要落地也面临三重困境:
知识库治理成本极高:某能源企业为搭建风控Agent,整理内部文档耗时18个月,需要人工剔除重复内容、统一术语定义、标注知识标签,仅初始治理就消耗了5000+人时;
动态更新压力大:行业政策、业务规则、产品信息频繁变化,知识库需要实时同步,某金融机构每月需新增300+合规文件,维护成本随时间呈指数级增长;
效果天花板明显:即使知识库完美治理,RAG的准确率仍受限于检索算法和语义匹配精度。某电商平台测试显示,RAG在复杂业务问题上的召回率最高仅85%,意味着15%的关键信息可能被遗漏。
4、从“思维链”到“可用输出”的质量鸿沟
即使解决了准确性问题,Agent生成内容的质量水平仍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为提升Agent的逻辑推理能力,业界普遍采用“思维链”技术,让模型分步拆解问题,模拟人类思考过程。例如,处理营销策划时,Agent会先分析目标用户画像、市场趋势,再推导传播策略。但这种“模拟”存在本质缺陷:
知识局限:Agent的知识来源于公网数据,缺乏企业专属的业务经验。某美妆企业让Agent设计新品推广方案,结果模型反复推荐“直播带货”,却忽视了该品牌线下渠道的核心优势;
创新缺失:Agent只能整合已有知识,无法产生真正的创意。某广告公司试用Agent生成广告语,输出内容多为“拼接式文案”,缺乏人类策划的情感共鸣和突破性思维;
质量波动:即使输入相同prompt,Agent的输出质量也会因“概率生成”而不稳定,某客服系统曾出现同一问题回复前后矛盾的情况,导致客户投诉量激增。
5、企业对“可用成果”的严苛标准
在企业场景中,内容输出不仅需要“正确”,还需满足格式规范、品牌调性、业务深度等多重要求:
财务报告:需要精确的数据图表、合规的会计准则表述,Agent生成的表格常出现格式错误或数据单位混乱;
法律文书:需要严谨的条款逻辑和专业术语,Agent可能因“过度简化”导致法律风险;
战略方案:需要结合企业实际资源和竞争环境,Agent的“通用建议”往往缺乏落地可行性。
说完经验,讲一讲红熊AI方案为企业破局的技术落地路径!
要让Agent从“演示品”变为“生产力”,企业需要构建技术-业务-组织”三位一体的落地体系:
1、明确场景边界:优先选择流程标准化、数据质量高、容错率较高的场景(如客服咨询、数据报表生成),避免在核心风控、财务决策等“零容错”领域盲目投入;
2、夯实数据底座:建立专业的数据治理团队,确保知识库的结构化、实时化、场景化,避免“垃圾进垃圾出”;
3、 重构协作模式:推动业务部门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让一线员工定义Agent的需求、参与模型调优,避免技术与业务“两张皮”;
4、设定合理预期:接受Agent是“渐进式优化工具”,而非“颠覆性解决方案”,以ROI(投资回报率)为核心指标,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先进性。
最后在务实中等待质变
Agent的热潮,本质上是企业对“降本增效”“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与AI技术发展阶段的碰撞。短期来看,泡沫的存在不可避免,但也正是这种热度,推动着技术快速迭代、场景不断探索。
对于企业而言,关键是要走出“宣传视频迷信”,回归业务本质:Agent不是万能药,而是需要精准匹配病症的手术刀。
当褪去浮夸的滤镜,我们会发现: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Agent,往往诞生于对业务细节的深度理解、对数据治理的长期投入、对人机协作的持续打磨。正如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最初也只是低效的矿井抽水机,但随着技术改进和场景适配,最终引发了整个制造业的变革。
Agent的未来,或许就藏在那些“不完美却务实”的落地尝试中——在准确性与概率之间寻找平衡,在效率提升与风险控制之间搭建桥梁,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铺就道路。
这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那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理性的企业,终将在Agent的浪潮中,迎来属于自己的数字化黎明。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2024-12-25
2024-07-20
2024-11-06
2024-08-13
2024-07-18
2024-11-02
2024-07-25
2024-12-25
2024-09-06
202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