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私有云部署
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如何从 A 推进到 B?特别适合 DeepSeek R1 的一种提示词

发布日期:2025-02-23 09:08:33 浏览次数: 1793 作者:南瓜博士
推荐语

DeepSeek R1 的高效使用指南,揭示如何从 A 推进到 B 的关键技巧。

核心内容:
1. R1 的缺陷与优势分析
2. 提出明确目标以获得高质量内容的策略
3. 实际案例:帮助孩子从柯尔伯格道德阶段 1 过渡到阶段 2 的具体方法

杨芳贤
53A创始人/腾讯云(TVP)最具价值专家

收到过好几位朋友的反馈,说 R1 这不行那不行,很困惑我为啥一直在说 R1 好。

我的回答是:R1 确实有一些特别明显的缺陷,例如幻觉一骑绝尘、总爱故作玄虚说量子、不听使唤 CoT 或角色扮演都比指令模型难……但是,在它擅长的任务上,R1 带给我的认知突破远远多于其它模型(是的,比 o/claude/gemini/grok 已发布的最佳模型还要优秀很多,看本文第二个例子)。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有写:要让 R1 生成的内容有用,一定得给足背景信息。最近要再补充一条体会特别深的:要让 R1 产出高质量内容,最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最近多次,询问 R1 如何从 A 状态进入到 B 状态,都得到了非常惊艳的结果。

第一个例子,是我发现某孩子的表现明显处于柯尔伯格道德水准的阶段 1(行为对错取决于是否被惩罚,服从权威以避免不良后果。“玩游戏不能超过时间是因为妈妈会生气要扣积分“)。我问 R1 如何能帮孩子从阶段 1 进入到阶段 2(行为以满足自身需求或交换利益为准则)。R1 给出的建议非常具体且容易实操,真的是父母好帮手。

上下滑动查看对话

?

中班孩子还处在阶段 1 吧?怎样能帮助他进入到阶段 2(这样至少可以和他讲条件了)

?

中班孩子(4-5岁)通常处于前习俗水平的阶段1向阶段2过渡的时期。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从单纯“逃避惩罚”转向“利益交换”的思维模式,但需要外界引导才能建立清晰的因果逻辑。以下是具体策略,帮助孩子向阶段2发展:


一、阶段2的核心特点与目标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

  • 关键能力
    :理解“互惠”(“你帮我,我帮你”),初步权衡行为对自身利益的影响。
  • 目标
    :让孩子意识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并学会通过合作或交换达成目的。

二、4个实操方法,推动孩子向阶段2发展
1. 用“条件句”明确行为与结果的关系
  • 错误示范
    :“再抢玩具就不让你玩了!”(阶段1的惩罚威胁)
  • 阶段2引导
    • 正向条件
      :“如果你和弟弟轮流玩,你们俩都能多玩10分钟哦。”
    • 后果关联
      :“如果现在不收拾积木,待会儿可能没时间看动画片了。”
  • 原理
    :将“惩罚”转化为“利益损失”,让孩子自主选择。
2. 设计“简单交易”,培养互惠意识
  • 日常场景
    • “你帮我拿水杯,我帮你撕开饼干包装袋。”
    • “今天你分享玩具给小明,明天他会带小车给你玩。”
  • 进阶练习
    :用贴纸积分兑换小奖励(如“5个贴纸换一次睡前故事”),让孩子体验延迟满足。
3.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模拟社会交换
  • 游戏示例
    • 商店游戏
      :孩子用“纸钞”购买你的“商品”,学习等价交换。
    • 医生病人游戏
      :扮演病人时说:“你治好我的咳嗽,我就送你一颗糖果。”
  • 作用
    :在安全情境中练习利益协商,降低现实冲突中的情绪对抗。
4. 用选择题替代命令,强化自主决策
  • 错误示范
    :“马上把玩具收好!”(易引发对抗)
  • 阶段2策略
    • “你想先收积木还是先收绘本?收完后我们可以去公园。”
    • “如果现在停止看电视,晚上可以多听一个故事,你来决定。”
  • 关键
    :让孩子感受到选择权,同时明确不同选择的结果。

三、避免3个常见误区
  1. 过度依赖物质奖励

  • 长期用零食、玩具作为交换,可能让孩子养成功利心态。
  • 替代方案
    :用“特权”(如选择睡前故事、决定游戏内容)或情感奖励(拥抱、夸奖)逐步替代物质奖励。
  • 忽略情感引导

    • “我知道你不想分享,但如果你借给小红,她会很开心,下次她也会帮你哦。”
    • 阶段2的孩子仍需要情感支持。在讲条件时加入共情:
  • 规则不一致

    • 若家长今天允许“不收拾玩具也能出去玩”,明天又反悔,会让孩子混淆因果逻辑。保持简单、清晰的规则。

    四、阶段过渡的标志(判断是否进入阶段2)

    当孩子出现以下行为,说明正在向阶段2发展:

    • 主动提出交换:“妈妈,我吃完蔬菜可以看一集动画吗?”
    • 用条件谈判:“我现在刷牙,等下能不能多玩一会儿?”
    • 理解“双赢”:“我和妞妞一起搭城堡,比一个人玩更有趣!”

    五、长期建议:为更高阶段打基础

    即使孩子进入阶段2,仍需逐步引导社会规范意识(习俗水平):

    • 在交换中强调公平:“你用了小明的蜡笔,下次也该借给他你的贴纸。”
    • 用简单规则解释道德:“排队玩滑梯,大家都不吵架。”

    通过以上方法,孩子不仅能学会“讲条件”,还会为未来理解合作、公平等更复杂的道德概念奠定基础。




另一个更惊艳的例子来自小飞机校长,她和我聊天时感叹:“如何让只有能力读《哈利波特》的初中生有能力读《百年孤独》?

我顺手打开元宝输入提问,得到的回复有好多我根本不可能想到的思路。(其它模型基本只会按照小说本身阅读难度来定计划,没有哪个能从《百年孤独》本身特点来设计,差了好几级。)

第一阶段:绘制家族树的练习对阅读《百年孤独》确实很有帮助,理解隐喻、对比霍格沃兹和纳尼亚的世界观,这些练习也真的很有必要。
第二阶段:挑了双时间线和跳跃时间、但又相对容易读的作品,练习重绘时间轴。这是多么合理的一个基础练习!怎么想出来的?!
第三阶段:开始文化储备,看纪录片《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阅读香蕉公司大屠杀历史,这两条还算正常;分析达利和弗里达的绘画的建议就绝了——我虽然知道、但绝不会有此联想啊。
第四阶段:开始啃硬骨头读《百年孤独》了,给了好些脚手架。最后“孤独博物馆:收集代表不同孤独类型的物品“的建议,太令人击节赞叹。

上下滑动查看对话

?

怎样让初一学生从 哈利波特 逐渐进步到能读百年孤独?设计一下课程?

?

为帮助初一学生从《哈利波特》逐步过渡到《百年孤独》,可设计分阶段课程,通过文学阶梯、文化渗透和思维训练实现深度阅读。以下是四阶段课程框架:

课程目标
  1. 语言能力:从青少年文学过渡到复杂长句与隐喻
  2. 思维深度:从线性叙事转向多维度主题(孤独/历史循环/家族命运)
  3. 文化认知:建立拉美历史背景与魔幻现实主义的关联
阶段一:巩固基础(3-4个月)

核心目标:培养深度阅读习惯,接触多元叙事结构

  • 阅读材料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强化复杂情节理解)
    • 《纳尼亚传奇:最后一战》(宗教隐喻启蒙)
    • 《记忆传授人》(反乌托邦思维初探)
  • 教学活动
    • 绘制家族树:用波特家族练习人物关系梳理
    • 隐喻工坊:分析"魂器"的象征意义
    • 世界观对比:对比霍格沃茨与纳尼亚的构建逻辑
阶段二:叙事升级(5-6个月)

核心目标:突破线性叙事,适应多视角与时间跳跃

  • 过渡书单
    • 《追风筝的人》(双时间线+救赎主题)
    • 《柑橘与柠檬啊》(非连续时间叙事)
    • 马尔克斯短篇《巨翅老人》(魔幻现实初体验)
  • 专项训练
    • 时间轴重构:将插叙故事改写为顺叙
    • 视角转换写作:用不同角色视角重写关键情节
    • 制作文学地图:标注《巨翅老人》中的现实与奇幻元素
阶段三:魔幻现实解码(4-5个月)

核心目标:建立现实与奇幻的共生认知

  • 文化准备
    • 纪录片《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 香蕉公司大屠杀历史资料阅读
    • 超现实主义绘画分析(达利/弗里达)
  • 文本精读
    •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马尔克斯叙事逻辑)
    • 《蜘蛛女之吻》(拉美政治隐喻)
    • 《佩德罗·巴拉莫》(魔幻现实经典模板)
  • 创意实践
    • 拍摄微电影:用日常物品表现魔幻场景(如会飞的床单)
    • 家族传说采编:记录长辈口中的奇异故事
阶段四:征服《百年孤独》(6-8个月)

三维破解法

  1. 结构脚手架

  • 定制人物关系图(标注重复姓名与关键事件)
  • 时间螺旋模型:用三维立体图呈现马孔多时间线
  • 制作主题卡片:孤独/科技/战争/爱情四维度分析
  • 文化密钥

    • 对比阅读《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与香蕉公司章节
    • 分析"黄色"在拉美文化中的死亡象征
    • 解密吉普赛人道具:磁铁=殖民掠夺,冰块=现代性入侵
  • 创意输出

    • 改写结局:如果奥雷里亚诺破译了羊皮卷?
    • 家族徽章设计:用符号概括布恩迪亚家族命运
    • 孤独博物馆:收集代表不同孤独类型的物品
    评估体系
    • 动态阅读日志:记录从"故事复述"到"隐喻解读"的演变
    • 主题辩论赛:如"科技是否必然带来马孔多的毁灭"
    • 跨媒介创作:将文字场景转化为音乐/绘画/戏剧片段

    该课程通过200-300小时的引导式阅读,在保持文学趣味性的同时,构建认知阶梯。关键是在第三阶段植入拉美文化基因,使学生在接触《百年孤独》时,能自然理解黄蝴蝶象征爱情、暴雨象征集体遗忘等文化符码。



细想一下,R1 表现这么好也不奇怪:A 给了背景信息,B 描述的是任务目标,从 A 到 B,提示词很简单、但该有的都有了,非常清晰。

指令型大语言模型,通过使用了 CoT 的提示词来提升表现,勤勤恳恳干活,最终得到一个符合预期的结果。
推理型大语言模型,只需要给出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中间的路由它自己走。路径中捡到的珍宝,就是它给你带来的认知突破。

Pasted image 20250222211707.png

看来,如何从 A 推进到 B,这样的句式,对 DeepSeek R1,可以经常用。

53AI,企业落地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场景落地咨询+大模型应用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承诺:免费场景POC验证,效果验证后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添加专属顾问

回到顶部

加载中...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