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

53AI知识库

学习大模型的前沿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


DataOps+大模型促进数据工程创新
发布日期:2024-07-21 22:22:20 浏览次数: 1968


导读 ChatGPT4 横空出世,其强大的语义泛化能力以及针对 Zero-Shot、Few-Shot 等场景的特性让 AI 的使用门槛进一步降低,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本文将分享海南数造科技对 DataOps 加大模型驱动数据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大部分:


1. 传统数据管理面临的挑战

2. DataOps 与大模型的结合驱动数据工程创新

3. DataOps+大模型产品落地实践

4. 未来展望

5. 问答环节

分享嘉宾|杨明皓 海南数造科技有限公司 高级大数据技术专家

编辑整理|彭爽

内容校对|李瑶

出品社区|DataFun


01

传统数据管理面临的挑战



企业做数字化转型会制定自己的数字战略,在数字战略与业务战略对齐的过程中,企业也完成了数据从收集、管理到分析的流程,这个流程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体现。


企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三大战略趋势:


  • 首先是数据分析民主化。数据分析不再只是少数人的工作,各个岗位都会去看报表,也会用一些统计算法,以实时支撑业务决策。


  • 第二是数据技术多元化。现在信息系统多元化,数据开发同学面临着各种多元异构的数据。在复杂的数据环境下,我们需要多元化的一些技术组件来支撑,比如 Flink、Spark 等计算组件和存储组件。又比如在很多金融反欺诈场景中,会用到知识图谱建模和分析的数据组件。整体上变成了一个很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化工程。


  • 第三是业务价值精益化。对于业务部门来说,也希望数据能实现快速变现。



在上述趋势下,我们面临着供需不平衡的痛点。现在市场变化很快,业务同学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所以经常会有大量的、临时的,且有高时效性要求的数据需求。开发在早期会面临开发环境与测试环境不一致,部署和集成需要大量人工介入,系统之间存在数据孤岛问题。导致调研数据口径要耗费大量时间,数据开发从交付到上线往往超过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同时也存在数据语义缺失、业务用数困难等其它一些问题。



数据开发工作也像软件工程一样,不应该是瀑布式的流程,即所有事情都要先计划好、设计好才去开发,而是要实现敏捷交付,能够实时地响应需求。当前研发进度是落后于市场需求的。


02


DataOps 与大模型的结合驱动数据工程创新



在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也是在上述痛点的驱动下,企业亟需新的数据研发范式,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 形成敏捷数据研发流水线;


  • 构建高效的跨域协同机制;


  • 打造自助的用数体验;


  • 建立精细化的运营体系。


这样才能实现快速交付数据的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 DataOps 的理念。DataOps 是在 DevOps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本质是数据工作流的编排、数据的开发、测试、部署上线、回归这套机制需要达到持续集成的效果,有标准化的体系,实现自动化部署,同时优化整个数据发布的流程,优化资源达到敏捷开发交付的效果。



从 2018 年开始,DataOps 的理念度被 Gartner 列入了技术成熟度曲线,并有着逐年上升的趋势。数造科技在 2022 年与信通院联合成立了一个专家工作小组,制定了 DataOps 的能力标准。



介绍了 DataOps 的背景后,让我们再回到 AI。从 AlphaGo 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到去年 ChatGPT 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出现,AI 使用门槛越来越低,我们的信息化系统越来越智能化。



仅仅一年时间里,出现了很多基于大语言模型的 AI 工具。我们团队使用了一款名为 Bito 的代码自动生成和检查的开源插件,使得工作效率提升了 20% 以上。



上图展示了我们 DataOps 的标准化流程,在数据的开发、发布的过程中,使用大模型支持代码生成、代码解释以及代码审查的工作,让整个流程更加智能化。



上图中对比了传统数据开发模式和“DataOps+大模型”模式。传统数据开发模式,从数据建模、数据开发到测试、部署、回归,步骤繁杂,需要大量的人力介入。在最早的时候,我们有开发环境、测试环境和准生产环境,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开发人员维系其参数配置文件。当部署的时候,就要手动改配置文件,往往会引入潜在的风险。


有了 DataOps 这一套敏捷数据开发发布的标准后,就能达到自动化的效果。这些配置文件会被统一、自动化地管理起来,达到一套数据开发,一套数据建模的脚本,能在多套环境里面去使用,配置参数会自动替换。同时还具备数据沙箱的功能,测试数据可能无法体现生产环境的情况,所以可以使用准生产环境的数据去验证脚本。在这种自动化的体系下,加入了一些大模型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生成一些数据指令,比如自动生成 SQL 或者加入注释,以及自动审查等等。所以“DataOps+大模型”就是在 DataOps 这套标准化流程的体系上,加入自动化和智能化,让数据的开发和交付更加高效。


03


DataOps+大模型产品实践探索


大模型有很多有趣的应用场景,例如文案生成、数字人、知识检索增强等等。还有一个比较热门的场景就是 Text2SQL,让大模型去生成指令,接下来将介绍我们在这一方向上的探索与实践。



Text2SQL 就是基于以自然语言描述的问题,结合表的元数据信息(包括表名、列名以及表之间的关联关系),生成一个准确的 SQL 语句。2022 年,在大模型出现之前,Text2SQL 基于预训练模型的准确率能够做到 75-77% 左右。这一数据来自 Spider 的评测榜单,这是一个跨域的,在 Text2SQL 领域比较权威的榜单。大模型出现后,每两个月榜单会更新一次,GPT4 做的 Text2SQL 任务,准确率也从原来的 78% 一路飙升到 91%。


而 Text2SQL 任务,产生正确的 SQL 只实现了其一半的价值,对于数据开发人员来说,另一半的价值是快速找到想要的数据。现实的生产环境中有大量的数据库、表,要基于自然语言的提问,找到准确的表和列,也就是准确数据口径。所以我们认为 Text2SQL 的定义还要包括在不同 schema 下面能产生正确 SQL 的任务。



在大模型出现之前的做法,是用 Seq2Seq 的模型。对于提问,表的元数据信息做嵌入,基于嵌入的向量信息,生成 SQL 语句,这里会有 mismatch problem in literature 的问题。我们做文本时,中文转英文或者中文转德文,词语表述不一样,语法结构不一样,但可能语义是一样的。而对于 Text2SQL 的任务来说,语义是不一样的,问题用 SQL 是没办法准确表述的,比如 SQL 中的 group by、intersect、union 是不会在自然语言里面出现的,你不会说:“帮我查这个季度的总销售额,用 group by 这个语句”,所以就会存在语义不对等的问题。



基于这个问题,在模型架构上,比如 Encoder Decoder 上做了很多优化策略。在大模型出来之前,我们常用的就是谷歌 T5-3B、Electra 或者 RoBERTa 这些预训练模型作为模型底座,不断优化其 Encoder,一开始只是简单的 input representation,一个简单的嵌入的任务,但是会发现有 schema-linking 不准确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将问题与需要用到的表或者列关联起来,后面有了更复杂的 Structure Modeling 的建模,会对问题建模,对元数据采用更复杂建模的策略,以找到问题相关的表和列。


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是基于知识图谱的建模方式,一开始大家会用 GNN 图神经网络的方法去做建模,但存在一个问题,模型更多的是对节点的建模,没办法泛化到两度以上深度的信息。所以后面又提出了 RAT-SQL、RASAT 模型,本质是在知识图谱上去定义 meta-path,把元数据的关联关系定义出来,在 Encoder 会去做多头注意力,把关系的向量信息嵌入到里面,加强问题跟本地元数据的关联性。


Encoder 的优化策略解决完,就到 Decoder,怎么把 encoder 的编码生成 SQL 语句,开始大家会用 Sketch-based 的方法,把生成 SQL 语句拆解成一个个的子部分,生成 select,生成 where,生成 from,基于小的语句去做词槽,把之前 encoder 识别到的表名、列名填到这个词槽里,但实际上效果并不好,会产生很多错误的、不符合语法的 SQL 语句,所以我们用 Generation-based method 的方法,最经典的就是 AST 语法树的结构,让它遵循一定的语法树来生成 SQL,还有 PICARD,在 search 的时候不断地去一个记忆空间检查生成的 SQL 跟前面的 Encoder 的 schema-linking 内容是不是对等的、是不是合语法的,包括 RESDSQL,这样的优化策略,让它生成更加准确的 SQL。


但是仍然不够准确,经过分析,还是存在语义不匹配的问题,于是我们又加入了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 的架构,发明了基于自然语言跟 SQL 之间的中间语言,NatureSQL、SemQL,先生成中间语言,再基于中间语言生成 SQL,准确率又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大模型出现后,其生成 SQL 的准确度,尤其是 GPT4 基于策略的生成,准确度越来越高。大模型目前主要使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示工程,一个是基于指令的监督微调,让大模型产生对应的 SQL。



今年这篇论文来自 SQL,也是大模型生成 SQL 任务的常用方法,即基于思维链的方法。在传统 Seq2Seq 的方法中,输入自然语言和 schema 信息,让它去生成 SQL,结果发现这种端到端的方法效果很差,所以才有了 Encoder Decoder 的优化策略。大模型其实也一样,一开始通过 prompt 把自然语言、schema 喂给它,让它生成 SQL,发现准确率有问题,所以后面把大模型的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子任务,比如先用一个 schema-linking 的 prompt 的模板,找关联的表、列,再基于表、列,根据问题的复杂性来进行分类,是简单的一个单表查询的 SQL,还是有一些 join 语句的 SQL,还是在 join 的基础上有一些复杂子查询的 SQL。为什么这样分类呢?因为对于很简单的单表查询的 SQL,如果用复杂的 prompt 模板去生成,效果反而会下降,所以加了一个分类的 prompt。在这篇论文里,还加了 self-correction 的 prompt 的模板,告诉大模型再帮我优化一下 SQL。基于这一系列子任务,还有思维链的工程,最终才能让 GPT4 生成比较准确的 SQL 语句。



实践过程中发现,无论是传统的预训练模型还是大模型,都面临着很多挑战。传统预训练模型的语义泛化能力肯定比大模型弱,它的生成能力也不一定比大模型强,容易出现 missmatch 的问题,复杂查询语句的生成能力也比较弱,加上 Encoder、Decoder 采用了大量复杂的优化策略,尤其是基于 graph based 方法,还要人工先生成 meta-path,维护这些 meta-path 也需要大量的工作,相比于大模型的 zero-shot、few-shot 能力,还要准备一些标注语料,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比如 T53B 模型用的显卡资源并不比大模型少。


大模型也同样面临一些挑战,最近发表的所有的 Text2SQL 论文全部集中在 GPT4 的研究,对于本地化、私有化的大模型研究偏少。Prompt 的良好实践,比较依赖于思维链,还有 in-context learning,也就是要给大模型一些样例数据去引导它生成更加准确的 SQL,但对于复杂的 schema,就会超出大模型的 token。所以有一种做法是先把表预处理成宽表,生成的 SQL 就没那么复杂了,就变成了基于宽表去生成查询语句,不用做 join 操作。但生成宽表的时候,面临着 schema 非常大的问题,很容易超出它的 token。基于私有化大模型的微调也是非常少的。
我们认为传统预训练模型和大模型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实不知道数据是在哪一个数据库中,怎么去从大量的库、表、几千行的 schema 中找到问题对应的列和表,高效的完成 schema-linking 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很多 Text2SQL 的评测任务是已经假定了要用哪个库,这个库中的表和列往往是非常少的,所以没有遇到复杂的 schema 中找数的问题。



我们提出了一些实践和方法,先构建一个元数据的语义图谱,语义就是问题加上表名加列名,这就是生成 SQL 需要用到的所有语义。当我们去生成一个语义图谱的时候,有更多的 label 信息,还有指标的描述,能补充到这个语义里,让 prompt 生成的准确率更高。生成语义图谱,需要一套完备的数据治理工具。我们在数据建模的时候,有一套自动化的数据标准工具,把这套数据标准落到数据模型中,称为模型落标的过程。基于数据标准完成数据模型的时候,会把逻辑层、概念层的元数据,还有管理元数据共同落到元数据目录上,再基于元数据目录最终生成语义图谱,这个是生成元数据血缘的过程。


另外有些客户在搭建数仓的过程中,会抄一些事实表、维度表,这种数仓建模的形式,整个数仓建模直接做成从逻辑层开始建模,但是当建模完成后,数据开发人员不知道这个表对应到什么业务口径,而业务口径也不知道这个业务指标需要用到哪些表,有哪些工作流,这也导致了语义不对等的问题。更多业务口径的语义在哪里?其实是在概念层上面,现在大家做概念层的语义其实全部是用知识图谱去做的,所以这个血缘图谱在 Text2SQL 的任务上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论文中的数据预处理的工作是在做语义转换,比如表名叫 department,其实就用 DEPT 简称来缩写,DEPT 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列名,SQL 模型怎么能识别得到呢?所以需要一些数据治理的前期准备工作。



现在业界都是基于 GPT4 去做 Text2SQL 任务,我们与一些国产大模型开展生态合作,接入了它们的一些接口去做测试。现在所有测试是基于特定场景、特定数据、特定私有化的大模型去做的,仅供参考,不一定是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我们发现私有化大模型的指令微调在 Text2SQL 任务上的效果是有限的,这个问题相信很快会得到解决。另外基于 schema-linking 所选取出来的元数据信息,再去生成 prompt,在私有化的大模型上,Text2SQL 任务有 5% 到 10% 的提升。先用一个 schema-linking 的模型,先找出和问题相关的表名、列名,再基于表名、列名去做prompt 模板,模型的准确率会有提升,而不是直接把所有元数据信息喂给大模型。基于预训练模型 schema-linking 的效果是好于大模型的。In-context learning 对私有化大模型的提升效果是最明显的,大概有 10% 的提升。我们之前 Text2SQL 经常用的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 的方法,生成自然语言和 SQL 语句的一种中间语言策略在部分大模型上没有化学反应,甚至效果更差。Self-correction 对私有化大模型有小幅提升。相比于私有化大模型,目前 GPT4 的效果还是遥遥领先的。



这就是我们提出的方法,schema-linking 是基于预训练模型去找到问题相关的表和列名,再基于 prompt 去做大模型,现在很多评测,尤其榜单的评测数据,用到的表名和列名非常少,所以在做 schema-linking 的时候,也加大了难度,给它更多不同的数据库、不同的表、不同的列名,其 AUC 并没有明显的下降。



这是我们基于人大今年发表的一篇 RESDSQL 的论文所做的 schema-linking。其底层是 RoBERTa,基于 RoBERTa 做 Pooling Module,把切的词对应到完整的表名或者列名上,在做多头注意力的时候,对列名做多头注意力,把一些列的信息嵌入到表名上来提升它对问题相关的表名、列名做排序。我们是基于这个模型做的 schema-linking。



我们也参考了阿里发表的 Dail SQL 这篇论文,其中提出了 prompt 模板的一个标准方法,基于 prompt 模板,再加上 GPT4,准确率能达到 85-86%。一开始用了 Code Representation 来表示 schema,然后用了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同时最重要的是加入了 in-context learning。这篇论文中,同时使用了相似的问题和相似的 SQL 去组成 prompt 模板中的示例,提示大模型去生成正确的 SQL。其实这里缺失了 schema 结构的相似性,很多时候sql语句的结构不光取决于问题,还取决于对应的数据库 schema 结构,如何在相似问题和相似 SQL 的基础上引入相似 schema 的判断,我们认为是大模型生成SQL下一个可以探索的方向。



上图中列出了一些 Prompt 的成功实践。比如分割符的应用和结构设计,可以让大模型知道哪一个部分是在提问,哪一个部分是在讲 schema,哪一部分是讲 in-context learning。另外我们会加入一些输出前缀,能让大模型在生成答案的时候更加稳定。这就涉及到大模型的鲁棒性,以及指定遵从性的问题,因为测试的过程中,我们会用大模型去尝试做 schema-linking,让它按 JSON 格式输出问题相关的列名和表名,可能 10 次中会有 1 次报错,比如 JSON 里有个反括号漏掉了,所以鲁棒性还是有一定问题的。


接下来介绍数造科技的产品是如何实现 DataOps 与大模型融合的。



上图是数造科技的产品体系架构。对 DataOps 的整个过程,包括数据集成、开发,提供了标准化的流程和方法,同时基于数据湖仓适配了不同的私有化大模型,基于私有化大模型去完成代码生成、代码解释的工作,帮助 DataOps 提效。同时有统一元数据的服务,对于 Text2SQL 任务来说,语义就在表名、列名和问题上,因此要提供更多的语义信息,构建元数据血缘图谱。



开发治理一体化的数据管道包括管理域、开发域、治理域。其中,治理域包括一套自动化的数据标准和工具,帮助我们在数据建模的时候落地数据标准,不允许生成毫无意义的表名、列名,这些会严重影响 Text2SQL 任务效果。开发域会基于大模型做代码生成、代码解析,还有注释标注的工作。



最后,产品会有持续集成与发布的能力,包括一套代码在多套环境运行的这种多环境创建和管理的能力。



上图展示了我们产品的部分功能界面。有些企业采用 Altas 等开源的图数据血缘工具,它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一张表可能有几十个列,一展开就是爆炸式的、很多的点,读起来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在数据血缘方面做了很多优化的工作,不光是把底层元数据的数据血缘管理起来,也做了一些可视化的优化,让数据开发人员能真正的基于可视化的界面去探查整个数据血缘。



上图展示的是数据自动落标、工作流编排等功能。



这是我们做的初版 Text2SQL 的智能小助手,基于输入的问题可以找出相关的元数据信息,如果不准,还能根据之前的数据治理标准,手动修正相关的主题域,再去喂给大模型生成 SQL。



生成的 SQL 不单单只是看,有一个比较方便的富文本编辑器,直接在编辑器上选定 SQL 运行,可以查看报表。



最后是持续集成和持续发布的功能。


04


未来展望


最后分享一些对未来的展望。



我们构建元数据的语义图谱,尤其是指标层,包含了更多的业务语义、业务口径等。如何把每个数据标准自动化工具嵌入到模型中,这是我们未来要做的工作,基于更多的语义,看模型的提升效果怎么样,现在需要一些人工去给 Spider 数据去做语义的补充。



知识图谱有很多子图检索增强问答的方法,我们也在思考,把语义元素去图谱后,能不能借鉴知识图谱基于子图检索增强的方法去嵌入子图的信息,基于子图去提升 schema-linking 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未来想要探索的方向。


另外我们看到大模型,把整个 SQL 任务拆成不同的子任务,基于这些子任务的 Prompt 模板,引导模型生成正确的 SQL,那么能否基于大模型去做一个 agent,用不同的子模型去完成各个阶段的 SQL 生成任务,这也是我们目前的一种设想。



近几个月来我们看到了很多 long-context 大模型的出现,现在的大模型可能就是 2k、4k,有一些长文本的大模型已经输入到了 200k。现在 Text2SQL 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把大量的生产环境的元数据喂给模型,所以我们也在想 long-context 的大模型能不能直接把所有的元数据喂给它,不需要再做元数据分片的工作,让它去生成 SQL。当然,关于 long-context 大模型的效果,大家也还在观望中,这种大模型的注意力在于头尾,中间的信息可能会缺失,所以这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点。



数造科技专注于数据治理、DataOps、数据开发,是新一代敏捷数据管理平台的供应商,具有大数据赋能能力。



我们的产品是一站式的数据开发管控平台,包括数据治理、血缘图谱的构建,还有自动化标准数据治理的工具,以及行业大数据解决方案。



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05


问答环节


Q1:我们现在的实现方案,首先在找数、找表是单独请求了一些模型,可能在找表的时候有一些表的字段翻译,通过翻译之后,确定哪些表可用,然后再去生成 SQL,因为这个环节有一个召回的过程,前几位的表并不是我们想要的表,这方面该如何实现?


A1:如果是表名的翻译召回,还是得看模型底座的能力。


Q2:在测评模型的时候,对 SQL 复杂度的评级,按照 group by 或者列的数量,对 SQL 复杂度做评级,我们现在测出来复杂度较低的,比如说单表、没有 join 的这种成功率比较高,但是复杂度一旦提高,SQL 就可能有一部分没法执行,也有些 SQL 执行出来的数不是我们想看的数。想请教一下,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A2:我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比如带 wikisql 这种单表的查询,效果是确实不错。但是对于有 join,又有子查询嵌套的 SQL,效果也是不太理想,哪怕基于大模型做了一些监督微调,尤其是我们基于 spider 数据去测,很多问题也遇到过。


Q3:您刚刚有提到关于 Text2SQL,有落地到业务方开始用了吗?


A3:业务方还在尝试中,因为准确率有一定限制。


Q4:我们在实际落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因为其背后是个概率模型,所以它每一次的召回可能是不一样的。第二个就是 meta-data 可能质量很差,需要大量数据治理,比如我们面对的是分析师或者开发工程师,他就觉得我如果要用上 CHAT 的能力,代价非常大,如何去平衡这个问题?如果他不来用,那模型就没有办法继续调优,因为我们没有真实的数据来训练它,如果一直都是预训练模型的话,其实在实际落地场景的时候就会存在问题。


A4:对,这个问题很经典。比如冷启动的问题,预训练的数据或评测的数据中没有过多你自己掌握的语料或在里面。另外很多语义信息,包括表名、列名,需要做数据治理。对于我们本身就是做数据治理的厂商,我们认为不光是为了 Text2SQL,其实下游的所有的业务系统、模型,如果不去做数据治理的话,一样会产生非常多的问题。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不是一个选择题,数据治理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


但是这就会面临一个问题,不能快速变现,业务方希望从帮我更好地管理资产到更快地发现生产价值,周期会非常长。我们目前也没有很好的答案。


Q5:元数据信息是通过什么方式喂给大模型的?


A5:我们输入给大模型,其实还是自然语言的表述,我们的 Prompt 就是一个自然语言的表述,并不是一个向量化的方法,模型内部会有 embedding 层,去做向量化的事情。


Q6:喂给大模型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包含哪些内容?


A6:元数据 Prompt 模板是看不同的策略,有一些会把它全部拼装成一个序列,表名:列名,列可能有个括号代表它是主键、外键。也有些就把一个 DDL 的语句直接放到 Prompt 上面,这也是一种方法。如果 schema 用 DDL 语句的形式,可能它对大模型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Q7:关于写 SQL 过程 Prompt 的设置,这个设置是有在智能助理里面有做一些提前的设置,还是这些设置都得让用户来写?比如一个场景中,我们有一些枚举的字段,性别这个字段在数据表里面存的是 0 和 1,业务的问题是请统计这个表里面所有男性玩游戏的时间,那么怎样让 GPT 理解到性别的那个字段 0 表示的就是男性,同时在 SQL 里面显示出来。


A7:我们的智能小助手背后已经有一套标准化的模板,基于接入的不同的模型,比如 GPT4 或者私有化部署的大模型,我们会定义一个默认模板,后面我们会考虑可能用户希望自己去探索他的 Prompt 的模板,我们可能会开放 Prompt 编辑的功能,目前是系统内置好的。


如果它是一些枚举值,在你的问题中,你告诉大模型,要找出性别等于男的,可能大模型不一定能 get 到这个信息,有可能会报错。


Q8:你刚刚是说后台有一个 Prompt 模板,相当于用户在登录在对话框里去输入一个问题,其实是会和那个模板结合起来,一起给 GPT 来回答,然后生成 SQL 的?


A8:是的,没错。


53AI,企业落地应用大模型首选服务商

产品:大模型应用平台+智能体定制开发+落地咨询服务

承诺:先做场景POC验证,看到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应用大模型,已交付160+中大型企业

联系我们

售前咨询
186 6662 7370
预约演示
185 8882 0121

微信扫码

与创始人交个朋友

回到顶部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