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随想,情绪上的波动,也可以作为知识库的成长故事进行策展。 有两个好处: 一个是作为排解日常苦闷的工具,打开笔记工具,不带有任何目的的去写,有时候也能产出非常多令人意外的文字。 二是记录自己日常想法作为灵感源泉。 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的素材之后,将所有搜罗到的资讯添加到个人知识库中,这里就成了永久储备、随时调阅的知识根据地。有了 ima 之后,只要在个人知识库输入问题,AI 就会自动搜索知识库里的全部笔记,并立刻给出答案。ima 还有个小优点,那就是它在 AI 归纳观点的同时会在每段后面标注出处,点击即可跳转至对应的原始片段。当记录的信息越来越多,难免陷入笔记庞杂、不知如何分类、记了又用不上的困境,可以试试这两个方法: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笔记按“#领域/阶段”分类 文档导入值得一讲的是公众号的导入1、公众号底部的【分享】按钮2、在小程序工具中打开3、选择 ima 知识库4、给上传的资料打标签当然更多时候,可能值得上传的是一手资料。比如高质量论文、期刊。有时候论文基本都是 PDF 或者 Word 文档,阅读门槛比网络文章更高,篇幅也往往更长。ima 支持导入外部文档,常见的 PDF、Word 乃至图片都没问题。 文档共享它不仅可以建立个人知识库,还能创建共享知识库。上传主题相关全部文档,将一个人的研究成果变成一群人的共识。两种分享方式:1、复制链接2、生成二维码当然了,你可以把自我介绍做成一个PDF也放进去拿去传播。ima 的知识库还有一些很实用的细节功能:其一,ima 会为每个文档自动生成摘要,只要悬浮鼠标就能查看,这本身就方便在有大量文档的情况下快速定位。其二,知识库支持多种权限设置,包括成员加入是否需确认、是否可查看文件具体内容等。如果我们日后将知识库分享给外部群体查阅,查看群成员和申请。这是非常方便的。第二部分,【建】就全部讲完了。 开启第三部分之前,有一个关键议题:记笔记跟建知识库的关系是什么?记笔记往往是一个陌生东西变成为你所用的东西。建知识库就是把为你所用的东西全部汇总起来方便解决一个主题。举个例子:我看一篇关于“字节跳动 AI 编程产品 Trae”的文章。记成了一篇笔记。而AI编程才是我研究的主题,这篇笔记是它的分支。我可以称之为国内好用的AI编程产品。但还有国外的 Cursor 、Claude code 这种代表性的产品。可以带这个疑问看第三部分,为啥会提到阅读之后记笔记? 3)读 (你陌生但又不想花很多时间)读=有效阅读。有效阅读什么意思?就是提高你阅读的速度。现在从阅读最常见的场景开始模拟。1)读网页将搜索到的文章链接丢给 ima,点右上角的【问问ima】有两个按钮【总结】、【生成脑图】。AI 会自动将文中的核心资讯汇总为干练但详细的概要,既可以是思维导图(脑图),也可以是纯文本。你大可以每篇文章都既生成文本也生成脑图,文本用于二次引用,脑图则用来快速回顾。读 PDF读公众号 2)问答通过问答形式与 AI 助手对话,进一步理清文章的要点。这一步主要用于搞清楚一些不了解的概念或者时间线,如果原文太长或者文笔晦涩,问答的方式可以简化吸收知识的过程。当然像我这样去询问这条资讯以外你所关心的具体问题也是可以。ima 会给出回答的出处。 3)形成笔记将以上资讯以笔记的形式存入个人知识库,留待日后复用。点击【记笔记】按钮,建一个此主题的笔记。基本一个全面精华总结+问答+脑图的全面笔记就形成了。于是,你不需要再把每篇搜到的文章都逐字逐句地读一遍,只需要重点关注 AI 为你总结出的要点,很快就在脑海中形成了基本框架。值得一提的是 ima 基于知识库的全局 AI 检索。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的笔记素材之后,将所有搜罗到的资讯添加到你的个人知识库中,这里就成了你永久储备、随时调阅的知识根据地。只要在个人知识库输入你的问题,AI 就会自动搜索知识库里的全部笔记,并立刻给出答案。
② 翻译一段文字③ 续写相关功能④ 画概念示意图从ima首页也可以点击【智能写作】,选择所需类别并快速生成内容。该讲的场景和功能基本讲完了,各路高手也自己独特的玩法。 欢迎大家留言。 最后的话对于 ima 不要将其与过去的某个工具联想而限制了它的可能,要大胆尝试 ima 在不同场景下的灵活应用;另一方面不要因为 ima 当下的一些不足和缺点而错过,耐心一些,它一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只是一个推出才数月的新产品,在很多一些细节体验上都很多提升的空间。比如笔记功能单薄、缺乏知识图谱那种链式结构梳理逻辑。正如我开始讲的那样,微信生态的产品保持克制、保持简洁才是它的风格。而 ima 的意义是让我们更好地运用知识,任何载体都是手段。不过官方已经表示一切都在加速开发和完善中,期待它的新变化。一口气写了这么多,算是真·保姆级教程了。如果觉得写的不错,请帮我点点 推荐(爱心)。